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的时代内涵与德育价值
范文

    高尚荣

    叶圣陶(1894-1988年),江苏苏州人,名绍钧,字秉臣,后改字圣陶,并以圣陶笔名行世。现代著名作家、诗人、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49年初应中共中央的邀请,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叶圣陶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年,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周恩来总理视之为“国宝”级人物。他提出“道德习惯”论的德育观以及隐藏在德育观背后的“人己一体”伦理思想,均对当时和以后的学校德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今天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区域特点、校本特征”的德育模式,形成“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表达”的德育理论,对于促进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的历史渊源

    叶圣陶“人己一体”思想继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处理人际关系和群己关系的优良道德要求。叶圣陶曾用著名儒生颜渊的例子教育学生:“从前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他不改其乐。……他在物质生活之外,自有他的精神生活。”[1]胸怀理想的人才能够超越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使精神生活得以充实,奋斗向上,在实现理想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青年如果都怀着理想的话,我相信人人可以达到颜渊的境界”,从而提升人生的境界和价值。叶圣陶的精神与人生境界教育思想吸取了儒家关于人生精神生活具有超越和高于个人眼前利益的积极内容。颜渊事例的“孔颜乐处”不仅受到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称赞,也受到宋明理学等后续儒家学者的重视,因为它体现了儒士安贫乐道、走出“小我”,达成“大我”、俯仰合一、民胞物与的天地境界。叶圣陶也曾分析批判了传统的“继承道统”、“宣扬圣道”教育方式,认为这种空洞的“立志”教育玄之又玄,无法切合普通人的人生观,脱离学生实际。[2]这些论述的文化内涵与思想史渊源较为复杂,从儒家思想渊源来看,孔子曾提出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要求人们以“仁爱”的方式去对待他人,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从正反两个方面规定了处理个人与群体、他人关系的途径,要求人们能够以“和”为贵,视人犹己,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积极地利人助人,富于同情心,设身处地,勇于承担,在成人中成己,做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将家庭的“亲亲”伦理推广到社会群体关系中,从而达到“群己合一”的理想伦理境界。战国时代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则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通过宣扬扩充人们与生俱来的良知之心,即“天之予我者”的天命之性,在义理之天的统摄下,万物一体思想有了理论基础,也为儒家伦理之道提供了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人物关系和天人关系的指导原则:“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把人与世界联系起来,“万物皆备于我。”[3]人们在体悟与涵养心性的过程中发现和遵循普遍性、绝对性天命法则,并将其根植于人心之中,从而树立了“人皆可为尧舜”的希望价值。人们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上组织成有力的社会群体,荀子以“群”作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的理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之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4]人能够组成群体的原因是有等级之“分”和道德之“义”,故而能够以群体的力量“为宫室”、“序四时”、“裁万物”,达到“兼利天下”的目的。先秦儒学思想体系在秦代以后的政治环境中受到打击和排挤,如秦朝崇法抑儒、汉初黄老之治、魏晋玄学清淡、隋唐佛教盛行等,直到宋明理学的出现,社会知识界出现了批判佛老、恢复儒学传统的思潮,也为孔孟学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宋代理学对质世界统一性的论证更加系统,张载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民胞物与”的命题,认为人和世界万物都是气所凝结,都具有统一的本性,相互之间是同胞和朋友的关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虽然不同的人“禀性”不同,需要通过学习“变化气质”,爱人惜物,以符合人的本性与世界规律的方式相互对待。对于人群中特殊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加以同情对待:“凡天下疲癃残疾、恂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这种泛爱论的兼爱思想鼓励不少古代士人以天下为己任,为挽救社会危机和百姓困苦而不懈努力。此外,程颢的“心”一元论及其后续心学、周敦熙“理”一元论及其后续理学,构成了宋明理学的内部派别,[5]它们都继承并发挥了孔子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实现崇高理想的道德主张,力求修身养性,发挥主观力量,认识和掌握命运主动权,通过主观精神的努力通往“圣人”境界。当然,这些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理论总体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也扼杀了人的生活幸福与创造性,产生了“以理杀人”等消极后果。

    二、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的时代内涵

    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的基础在于对人类共同性的分析,他在关于“新的人生观”的分析中指出,正是社会成员在本能欲望与思想感情方面的相同性,奠定了组成社会群体的基础,反过来,社会以其集体的力量和公共的设施保障了个人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没有社会,我们个人就非常痛苦。这个社会,由于许多人欲求相同,利害相同,感情相同,才组合起来,做一致的有秩序的向前推进的行动”。[6]这就从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奠定了人己一体的基础。从个体与社会关系来看,两者也是互惠互利的:“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个人的功利便是社会的福祉,社会的进步就是个人的快乐。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才知和能力,做那直接有益于社会的事。然而这也不单为社会,同时为了自己,因为社会进步了,自己便能成为更高尚、更合理、更幸福的人。”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来看,只有互相支持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又因为我和他人的欲求、利害、感情都相同,彼此相助,力量就愈大,收益就愈宏,所以我们尊重我们的伴侣,赞助我们的伴侣。彼此永永相助,社会永永进步,人类方始可以得到圆满的、普遍的、永久的快乐。”[7]这种新的人生观与整体观,在当时带有某些理想或空想的色彩,但它抓住了个人与社会的本质关系,提出了一种区别于“封建时代的权威主义和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念与互助互惠人际关系,具有先导性价值,叶圣陶后来将其概括为“人己一体”思想,[8]这在1946年3月的《助学运动》一文中得到了集中阐述。所谓“人己一体”就是“苦乐不限于一己,以大众的苦为苦,以大众的乐为乐”。[9]要达到这种将个体融入到群体之中的境界,需要在认识上和实践上经历一个历练的过程。“這种境界,先得把一己融合在大群里头,与大群共同呼吸,共同生活,才可以达到。达到了,有了这种认识了,还得在行为方面实践,才算把这种认识具体化了,并不是空有了这种认识”。[10]在当时贫富极端分化的情况下,学生自发发起的捐助贫困生入学接受教育的事例中,捐款人体会了贫困生无法入学的痛苦,触发了自己的痛苦感受,进而激发了消除这种痛苦的意愿和捐款助学的行动,在这一过程中,捐款人“行为和认识一致,贯彻了人己一体的精神。这种精神推广开来,不断加强,在任何方面都是一股了不起的力量”。例如,当时的社会民主革命运动也需要人己一体精神的推动,“所谓民主,必须人人贯彻人己一体的精神,才有真正实现的可能。”这就将“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的主体从青年学生推广到社会公众层面,将“人己一体”的功能从互帮互助的自发行为提升到推动社会进步与解放的集体行动之中。从精神层面来看,要做到“人己一体”就要关心和管理公众事务,做到先公后私:“民主精神的重要意义,就在乎扩大个己到大群,个己在大群之中,个己与大群融为一体而不可分,所以公众的事非管不可,并且要放在个己私事的面前”。[11]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来看,为了达到“人己一体”的要求,就需要将冥想式的道德自省扩大到道德关系领域,培养新的道德习惯,这种个人修养的德行转移到“注重在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上,这是一种时代精神”。[12]

    三、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的德育价值

    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既具有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群己关系伦理思想的渊源,又能够结合社会现实需要加以转化,且具有民主政治素质的指向,因而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前瞻性。在当前社会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叶圣陶的“人己一体”伦理思想及其教育方式,对现代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从伦理思想的历史渊源发掘来看,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13]涌现了一大批文化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其中,隶属于理学流派的心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和治国理政智慧,既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现在人们把握世界、指导行动提供了文化资源和借鉴。例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教育、重视远大“志向”的理想人格教育、重视精神生活的“内在超越”境界,均能够在现代德育中加以分析、借鉴,也可以作为德育课中的研讨资料,供学生学习研究,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伦理眼界。从伦理思想的实践价值来看,叶圣陶的伦理思想是在分析评价当时的社会互助活动中提出的,体现了德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思路,尤其是主张在职业活动中坚守伦理原则,做到知行合一,符合伦理道德实践性的要求。在学习和工作选择方面,要按照社会需要原则,符合社会利益,做到“为学与就业必须把眼光放远,所学所业要有利于大群才行,如果纯为着私利,必将走到岔路上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相互协调、促进,“所学所业都是即知即行的,说到行,就是当前个己受用,当前大群受用”。在职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上,要使职业活动成为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手段,才能体现职业利益的正当性:“要把为学与就业说成手段也未始不可,可是须认定一个最广大最终极的目的,就是把大群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提高起來,对于这样的目的,为学与就业那才是一种手段。”[14]由于利益问题是道德的根本问题,个人与他人、社会关系问题是道德的主要矛盾,通过“人己一体”伦理精神和价值原理的运用,既体现了对道德与利益关系的根本问题的正确回应,又合理解决了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的合理处理,鼓励人们要“把一己融合在大群里头”,必要时能够“舍小我为大我”努力做有益于社会的事,实现社会进步与个体幸福的统一,在为社会做贡献中积极发挥主体性,实现自身价值,促进集体、国家、社会和个体利益的统一。从德育的话语体系来看,正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叶圣陶的伦理思想和德育主张均通过具有个性化风格的文学语言展现出来,不仅具有中国风格与气派,而且随着社会传播而得到广泛认同,这对于今天德育理论传播与德育工作过程的展开,均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改善生活方式.叶圣陶集.(第十二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叶圣陶.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叶圣陶集(第十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3]黄明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友善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4][5]张岱年.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J].中州学刊,1983,(4).

    [6][7]叶圣陶.小学教育的改造.叶圣陶集(第十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8]任苏民,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9][10]叶圣陶.助学运动.叶圣陶集.(第十二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11]叶圣陶.管公众的事.叶圣陶集.(第十二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12]叶圣陶.关于<我要向青年说的>笔谈会.叶圣陶集.(第十二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1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

    [14]叶圣陶.升学与就业.叶圣陶集.(第十二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