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寻“那人” |
范文 | 张跃 【摘要】诗词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理解词意,把握思想是关键。对于《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笔者通过“那人”展开一条线索,引导学生对整首词的内容、手法、思想达到深刻的把握。 【关键词】诗词;那人;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设计理念:诗词的教学有两大难点。一是诗词字面含义的理解;二是诗词意境、思想情感的把握。《青玉案》一词在字面含义的理解上较作者其他词作要容易一些,难的是词中“那人”的寓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境界。本节课笔者力图摒弃对这首词传统的教学形式,去寻求智慧的新颖的教与学的方式。努力使课堂更紧凑,学生理解层层深入。通过学习词人高超的写作手法,使学生对诗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内容;2.感受本词的语言美、形象美以及本词的艺术手法;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重难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读这首词其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是哪一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这句话大家并不陌生。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众说纷纭。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引用这句话作为治学的三境界之一。王国维在这里把“那人”理解为治学的收获,或者取得的成功。那么辛弃疾的原词中 “那人”又作何理解呢?让我们走进词作去找寻一番。 二、诵读感悟 1.听录音;2.自由诵读,小组推荐一人诵读,小组间比较评价;3.了解内容。鉴赏一首词的关键在于读懂它,读懂的标准就是大家能不能知道这首词写了什么,能不能把每一句用现代的语言翻译出来。小组内讨论预习作业。理解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对于不同意见或理解有难度的地方老师指导。 三、品味鉴赏 (一)“那人”之境 1.“那人”身处于怎样的环境?该环境有什么特点? 元夕。元夕之景:满天烟花灯火璀璨车水马龙音乐动听;元夕之人:盛装丽服欢声笑语。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词人在写这些元宵节的意象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调动了哪些感官系统?收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A.“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视觉;暗喻;表达效果:极为形象地写出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B.“宝马雕车香满路。”嗅觉;表达效果:写出了元宵之夜一派奢华的景象。 C.“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听觉、视觉;暗喻; 附:元夕的诗词。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無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唐伯虎《元宵》 (二)“那人”之形 1.在这热闹非常、盛况空前的元夕之夜,作者在最后一句塑造了一个想要远离喧嚣的“那人”。大家读来觉得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与众不同、甘于寂寞。 2.现在我们回头看看,词人写元宵节的盛况仅仅是为了写元宵节吗?意图是什么? 反衬“那人”。 (三)“那人”之意 1.作者写这样一个人物有什么寓意呢?可结合背景和作者生平谈一谈,也可按照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2.后人评价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 ——梁启超《艺蘅馆词选》 “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胡云翼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总结全词 我们这节课通过“那人之境”“那人之形”“那人之意”来探寻“那人”的寓意。“那人”如何理解?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有所延伸拓展。我想这正是优秀词作的魅力所在。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