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和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方法比较浅析 |
范文 | 陶霞 【摘要】语文教学及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的虽有不同,然而其所学内容有所相交,都是在学习汉语这门语言的基础上,发展思维,进行社会交际。语感教学,其理论和实践方法在现代虽仍未有定论,本文将从教学实际出发,初步尝试比较语文语感教学方法及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方法,探讨其在母语学习及第二语言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根据《中国百科全书·语言文字》所定义的“汉语教学”应当包括“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国内少数民族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以及汉语作为外国语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即语文教学)及对外汉语教学。笔者由初步探究汉语这门语言的教学实际中所运用的“语感”教学方法,将母语教学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感教学方法做一个初步的比较,旨在探讨其对语言学习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理论简述 语感的定义在教育界有多重界定,内涵丰富,暂无定论。本文选取了三种颇具代表性的定义作为理论指导。《心理学大辞典》中将“语感”定义为:“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吸收能力。指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趣的敏锐感受。普遍存在于听、说、读、写中。”王尚文先生在其著作《语感论》中将“语感”定义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也许可以简称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周健先生在其著作《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探索》中将“语感”定义为:“对语言规律的直觉感知和把握的能力。”比较三种定义,都将语感定义为一种内隐的语言能力,从感官出发,最终能运用语言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因此,语感的培养与教学关乎着语言的形成、合理地运用及恰當地理解人的言语行为。语感作为一种内隐的语言感知和言语活动能力,对于学生学习语言具有较大的作用。而汉语作为母语和第二语言来学习,必有其共性和差异性。本文将对两种教学中的语感教学方法比较浅析。 二、现阶段教学实际中普遍采用的语感教学方法比较 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对语感培养做出了一定的要求,如“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却并未对语感的教学方法给予具体的指导方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8次提到语感,5次都与“语言积累”放在一起,无疑告知我们语感的培养与语言的积累是分不开的。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则直接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的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语言的积累”,由此可推课标所示语言的积累对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现代语文教学者从传统语文教学中找出了语感的间接体现——“悟”,让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得“悟”,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领悟则成为语文语感教学的直接途径。用吟诵的方式让学生增加自身学习的早期积累;以诵读指导增强学生对学习文本的整体感悟;强化学生的读写体验,实施语感的正迁移。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感培养的重中之重仍在读写方面,虽有部分学者及语文教学工作者也有呼吁强化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然则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定势即为听说乃学生母语习得便自然而然即拥有的能力,无须过多地训练。对外汉语教学则正好相反。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在特定的语境及特定的文化状态下,学生学会了语言,却并未完全掌握真实语境下运用言语的能力。学生或多或少会因缺乏语感而词不达意,或与交往对象的交流理解不到位。因此,语感教学对学生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社会交际有重要的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师也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其教学方法的日益改进上。正音不仅为消除洋腔洋调,让学生的口音更纯正,更是为了体味汉语抑扬顿挫间的韵味,有助于学生培养其语音感;理解词的多重含义不仅仅是为了更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是为了体会词义后的隐含意义;句法的活用不仅仅是为了正确使用汉语语言,更是为了领悟汉语的情趣。在语言的背后,了解汉语言文化的渊源才能使学生理解恰当的语境内语言的直接与隐含含义。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生不仅仅需要听得明白,说得清楚,也更应在读人篇章、写己思想中更好地理解汉语思维,形成自己的语感能力,掌握汉语。 三、语文和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感教学的提升 通过比较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所用的语感教学一般方法,笔者发现更宜取其长补己短。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多听多背多练”,正如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语文教学中,读写的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听说的训练却少了,这就需要教师更多有感情的范读,学生在课外听更多的吟诵材料;并将自己的想法口头表达成文,或用辩论交际的形式产生更多的言语碰撞火花,在对话中交流思想,在阐述中表达观念。 语文教学中的精读细读情境读,对外汉语教学亦可借鉴。对外汉语教学中,最缺少的即是文化的共鸣。要让学生理解汉语的“怎么样”用、“为什么”这样用,最好的方式即是情境教学,让学生沉浸在教师所创设或教师带学生所进入的真实的汉语语境中。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采取更多的听读输入训练,只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更好地产生语感。教师更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汉语文化体验。而对于口头表达及书面表达,则在听读积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想。语感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提点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汉语“翻译”出来,更应代入自己的汉语思维,假设或者真实的自己在特定的汉语情境中,进行恰当的社会交际。学生可以自身母语与汉语的异同比较、体悟自己所积累的汉语材料,理解并尝试创新。 四、结语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我们学会一种语言也就学会了该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语感正是掌握该门语言从而能进行言语活动的重要语言能力,因此,语感的培养对汉语作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对应各自教学目的的不同,教学方法上会有一定的差异,但殊途同归。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局限于教学方式的运用,而应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综合运用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汉语。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2]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尚文.语感论(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周健.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5]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张桂宾.儿童母语习得与留学生汉语语感培养[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9(1).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