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游记》的精神文化内涵 |
范文 | 郑婧璇 【摘要】《西游记》是一部深蕴儒、佛、道文化精神的古典小说。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作品,《西游记》之所以能够风靡至今,是因为它具有超过一般神魔小说的深刻精神内涵,书中通过对取经过程的描写和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礼赞奋斗抗争和渴望智慧力量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使作品在打上其赖以产生的时代特征的同时,透射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某种共同的生活意念和欲望,具有精神文化教科书的艺术特征和永久生命。 【关键词】《西游记》;精神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西游记》作为和《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并列的四大奇书之一,一直以其幻妙多彩,引人入胜的神魔世界吸引着世人的眼光。同时它又是一部意浅而旨深的文学巨著,浅到一般的小读者均能阅读,深到虽专家学者亦觉其大旨难识。本文通过故事情节重新审视其精神文化内涵。 一、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 《西游记》的题材来源于唐初玄奘只身天竺取经的真人真事,但在这个原本宣扬宗教取经故事的外壳里,却蕴藏着极富精神能量的内核——追求人性的自由。 孙悟空是这首自由之歌的主唱。它由仙石化育而成,是日月所感,天地所生。小说正是从这个石猴出生的神奇情节开始,进入了追求自由的故事。 孙悟空凭借智和勇发现了水帘洞,受到众猴的拥戴,做了美猴王,在仙山福地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他寻师访道,学得七十二般武艺,驾得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他到龙宫索要兵器,寻得如意金箍棒;为永远过“不受麒麟辖,不服凤凰管”的自由生活,他将冥间生死簿上自己的名字以及猴属一类统统勾掉。应该说,这些愿望和行为是十分自然和合理的。但是闹龙宫、搅冥府却触犯了神权的统治,从此开始了与天庭的对抗。直至被迫大闹天宫。 由于闹天宫的失败,孙悟空遭到严厉惩罚,被压在五行山下,堪称中国的普洛米修斯。为了重获自由,他作出妥协让步,表示皈依佛门,再修正果。但酷爱自由的本性始终没有改变,甚至可以说,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摆脱束缚、争取自由的过程。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写孙悟空误中观音的圈套,戴上了嵌金花帽。他的自由受到限制,对此心中不服,举棒要打唐僧。直到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孙悟空说得最后一句话是:“趁早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这重要的一笔,即将孙悟空酷爱自由的思想性格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不但自己要自由,也希望人人都能自由。 同样,在维护人格尊严上,孙悟空也始终执着而坚定。取经途中,他与玉帝、如来、观音、唐僧发生多边关系,但一直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尊严,甚至对他们多有不敬。在第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无神助本心》中,他向玉帝借天,即说:“若道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从某种意义上讲,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的成功,是其人格尊严的胜利。所以小说借如来之口赞许孙悟空“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始全终”,封他为斗战胜佛,头上紧箍“自然去矣”。这无疑是告诉人们只有英勇奋斗,付出代价,实现理想,才能获得自由和尊严。 自由和尊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文化标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西游记》所体现的追求个性自由和尊严的精神文化内涵,既有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斗争精神的继承,又有对明代中后期出现的人性觉醒和个性解放的社会进步思潮的艺术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礼赞奋斗精神 《西游记》所取材的唐僧取经的故事本身就已经含有舍身求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火种。吴承恩将这个极富思想含量的宗教题材与神奇的孙悟空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小说富有鲜明而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闪耀着主张奋斗的思想光辉。 在取经路上,千难万险,孙悟空从不畏惧退缩,总是积极乐观,勇往直前。一听说有妖怪,唐僧落泪,八戒心惊,只有孙悟空非常高兴,认为是“买卖来了”。他以斗争为乐事,以斩妖除怪为乐事。第六十七回《拯救驼罗禅性稳,脱离秽污道心情》中,驼罗庄李老汉请他除妖,他朝上唱个喏道:“承照顾了!”猪八戒就说过:“听见拿妖,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他不避艰险,不怕困难,明知山有妖,偏向妖山行。第五十回至第五十二回写他在金兜山和独角兕大王相斗。连战一天一夜,越战越强。就是吃了败仗,被压在三座大山之下,也从不气馁。小说写“他虎瘦雄心还在,自然的气象昂昂,声音朗朗”。即使是在狮驼山被妖怪装进阴阳二气瓶,几乎丧命的艰苦情况下,他也是怀着必胜的信心,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所以值日功曹、护佑诸神称他为“人间喜仙”。一个“喜”字,揭示出孙悟空最重要的精神品格,孙悟空正是在与妖魔无数次的惨烈斗争中,表现出嫉恶如仇、无所畏惧、见妖必除、除妖务尽的可贵奋斗精神,才获得了“斗战胜佛”这一名副其实的光荣称号。 三、渴望智慧的力量 作为在佛、道等宗教思想影响下的神魔小说,《西游记》还以其前所未有的艺术创造力,表达了人们渴望智慧和力量的文化心理。书中描写了无数神通广大的法术,威力无穷的法宝和巧妙绝伦的战术,均可视为智慧和力量的物化。如孙悟空有七十二般武艺,有善识妖魔的火眼金睛,有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还有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等。孙悟空在与形形色色的妖魔战斗时,无论多么激烈残酷,曲折艰难,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他。原因就在于他不仅神通广大,而且足智多谋,战术巧妙,充满无穷的智慧。如第七十四回《长庚传报魔头狠,行者施为变化能》中,写在狮驼岭斗三魔,经过艰苦斗争才取得胜利,孙悟空事先做的调查研究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先变为一只苍蝇,飞到巡山的妖精帽子上,了解到一些情况;然后又变为一个小妖,谎称自己是新派遣的巡山总领,拿出巡山金牌“总钻风”,用极其巧妙的办法,了解到三个妖精的特点,孙悟空根据三大怪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斗争策略,取得了斗争的最后胜利。 同时,孙悟空还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环境,讲究策略,抓住敌人的弱点,利用矛盾,最终战胜敌人。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写孙悟空向牛魔王借扇,就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一借时,因牛魔王与他有旧怨,但大战红孩儿时又结仇,所以孙悟空就采取先讲理、后动武的方法。二借时,因牛魔王背弃了罗刹女,被一个万年狐王的遗女玉面公主招赘为夫。孙悟空就利用罗刹女既埋怨牛魔王,又想念牛魔王的矛盾心理,变为假牛魔王,骗到了芭蕉扇。 孙悟空还在对方法力强大时,采用变成小虫子或瓜果,钻进妖精肚子里捣乱的战术,使敌人无法可想,终被制伏投降。如第五十九回,过火焰山,借芭蕉扇不得时,孙悟空就变成一只蟭蟟虫儿,从门隙钻进洞去,乘罗刹女喝茶时钻进她的肚子里,弄得罗刹女小腹疼痛难忍,第一次答应借扇子给孙悟空。 正是这些变化无穷的斗智斗勇,使小说产生了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在阅读《西游记》时,不管孙悟空与妖魔谁胜谁败,也不管妖魔是土生土长,还是从天上偷着跑下来的,总是被他们打斗变化中的智慧与力量所吸引,并且自己也想拥有,这就是一种渴望智慧与力量的文化心理。《西游记》正是以丰富生动的超现实想象和描写,在艺术世界里满足了现实中人们的意念和欲望,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上海:上海书店印行,1979. [4]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周先慎.明清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冯文楼.四大奇书的文本文化学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季羡林.明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编辑:陈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