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读”、二“问”、三“导” |
范文 | 钱静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应该以字词的串讲为主,还是当作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去赏析?这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本文试图通过一“读”、二“问”、三“导”的方式,解决这个两难问题,以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言文;一读;二问; 三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多少年来,文言文的教学就似乎一直在两条道路之间徘徊,一篇文言文是应该以字词的串讲为主,还是当作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去赏析?这是初中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中很实在的问题,这似乎成了一个两难问题。前者,重字词串讲,往往过于琐碎,欠缺整体分析,文本的整体美感难以体现;后者,则着重文本的人文内涵主题精神等分析,给人以讲解不细致到位之感。难道没有解决的办法?如何找到两种教法的平衡点?笔者认为,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事实上如果一个教师能够深入到文本当中去,从作品的文化内涵入手,然后再加入对字词的讲解,把对字词的讲解和作品的赏析融合到最佳的境界,这样的教授效果应该是最理想的。 现在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其内在原因除了其文字艰深,远离社会现实外,还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关。在课程改革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传统的教学观念、单一的授课方式,还时常制约着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考试题的能力要求和题型的设置偏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这些也必然影响到文言文课堂教学。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到位,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对烦琐的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积累视为畏途,这与课程标准的宗旨背道而驰。 由此,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几年探索,笔者认为通过一“读”、二“问”、三“导”的方式,能够兼顾上文提出的两难局面,既解决文言文字词串讲问题,又不失文章整体的赏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价值,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手段。 一、以读促感,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 古人写文章讲究格律、音韵,许多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适合朗读和背诵。学习文言文的首要任务就是熟读课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相对脱离,加上其本身字音、句读、语法结构与现代的差异,就更需要反复诵读了。当然诵读时要特别注意字音,特别是异读字和通假字。如《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两个“食”都是“喂养”的意思,作动词要读成“sì”,而“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食”是“餐、顿”的意思,作量词,要读成“shí”。需要强调的是文言文的阅读必须出声地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在反复诵读中逐步加深对词语、句子、文章的理解。 有位陶老师执教《口技》就用“读”贯穿于他的整个课堂中,在检查预习时对文中重点字词设计了“读一读”这个环节,在整体感知课文时,陶老师设计了“带着问题听朗读”的环节,在分析问题时,陶老师设计了“学生自读-学生点评-学生再读”的环节,让学生读出了口技人声音由小渐大、由弱渐强的层次感,最后在品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时,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了第二、三小节。 二、以问促思,训练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堂主要以问题引导展开,而思维也总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个性,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研究探讨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在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中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疑问,提出各种见解。教师抓住“文眼”去设计问题展开教学,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和“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此,在学生熟读全文后,要注意抓住关键字设计提问,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够更上一个台阶,达到质的飞跃。 例如,在学习《马说》时,引导学生思考“然后”一词在文中有何作用?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我们发现文中所列举的“食马者”种种无知荒谬的行径,恰恰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而他们还要将人才稀缺的原因,归咎于“天下无马”,从中我们看出昏庸的“食马者”是扼杀千里马的罪魁祸首。再回过头来审视“然后”两字,我们不仅仅体会到“伯乐的出现,是千里马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且明白了要怎样才能让千里马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辨,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意识。 三、以导代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句的落实往往是教学的重点,但过于强调字词句的落实,容易导致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只看见一堆熟悉的字,却并不能体会其中的人物故事、人文情怀。我希望通过这样一次尝试,达到“取法其上、得手其中”的效果,让学生在快乐的品读、想象、创作中,不知不觉地落实字词,又深入地体会到文言文本身的美丽。更进一步地,我更希望引导学生在学文言文时,形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读完文章后能够自己问问自己,我读到的是一堆字,还是一个立体的情境?我脑中有没有影像、心中有没有感受?进而通过反复品味文字、展开想象,来完成文言文的精读。 许老师在执教《核舟记》这一课时,就不是逐字逐句枯燥的模式,而是由文章作者引到“文中是怎样介绍刻核舟的人的?”即开头部分。接着由“你觉得作者看到这个核舟时会是怎样的感受”引到文章结尾部分。然后再由布置学生在自己折纸船上画上所刻的东西这个环节导到对核舟船头、船尾、船中、船背所刻之物的内容,学生在描述自己所画的核舟时尽管有的词句不够完美,但学生在趣味练习中强化了文言词句,加深了理解。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提出新的要求。“教有学法,教无定法”。要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要认真研读古文,制定出适宜的策略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让学生尝到学习文言文的甜头,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皎雪.高中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2]施红亚.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12). [3]格保永.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