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
范文 | 李熠 【摘要】送别诗在诗歌家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经过考试分析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送别诗的意 ? ? 象、意境及情感主旨等把握还是不到位。平时遇到送别诗不会归纳,且笼统地认为送别诗就表达一个主旨,即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笔者以《多情自古伤离别——中考送别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为例,结合平时教学中的研究体会,就送别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等方面,谈谈关于送别诗鉴赏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意象;主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交通工具和通信技术都不发达的古代,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常常备酒饯行、折柳相送,有时还要作诗话别。清人沈德潜在其所编写的《唐诗别裁集》中共收录1900余首唐诗,其中有关送别的多达300余首,占了其中六分之一。可见送别诗在诗歌家族中的重要地位。其实,送别诗还可以细分。根据诗中情感因素划分可分为惜别、伤别、哭别、恨别等。按费洪根在《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分类》中所说,按送别的主被动关系,可以分为送别诗和赠别诗。前者指的是送行的主人作诗,写给离别的客人,这类诗歌数量最多成就也最大;后者正好相反,指的是辞行之人主动为送行之人而写的诗,李白就有很多这样的诗歌《金陵酒肆留别》《赠汪伦》等等。本文不对文中涉及的送别诗做细化的分类,统一按送别诗来讲。 一、以旧带新,归纳已学过的送别诗歌 苏教版语文中总共有四篇与送别有关的诗歌。但因为学习的分散,学生大多数只能记个大概。所以我设计如下表格,作为前置性作业,帮助学生梳理已学过的知识。 当学生填完表格后,让学生根据此表思考:(1)这些诗歌的题目有什么特点?(2)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差别?这些题目其实是在帮助学生梳理送别诗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多情”的送别诗有个初步的印象。此时,绝大多数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基本上都可以做到言之有物。 二、抓意象,明意境,析情感 根据上文的表格,学生很快就能总结代表送别的意象:杨花(柳絮)、子规(杜宇、杜鹃)、明月、歧路、大雁、美酒、东门等。另外,学生还补充了柳、长亭、古道、南浦、津渡等课外送别意象。要注意的是,有的意象也可以用于别的类型诗歌中,例如杨花、子规、大雁等,在行旅诗中也常有见到。在抓住意象之后,根据意象点明意境。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意象、意境和描绘画面题往往会结合起来考。例如:“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用了什么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发挥想象联想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由前置性作业中的表格可知,此句诗用了“杨花”“子规”的意象。一般来说杨花象征着漂泊无依,有飘零之感;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常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此句诗营造的是低沉哀婉、伤感惆怅的意境。根据以上分析描绘出的画面应该是:暮春三月,杨花随风飘落净尽,耳边时不时传来杜鹃鸟“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悲啼,更为远行之人增添一分惆怅。当然,送别诗的意境不一定是悲伤的,也有旷达刚健、乐观向上的。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试着揣摩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了。还是李白的《闻王》,诗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根据上两句的意象和意境,我们可以知道诗人的心情是比较惆怅的,结合第三句的“愁”,我们就可以得出答案。课内的诗歌题目用于明确解题思路和方法,那么迁移训练则是用来检测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实际掌握情况。所以,我选取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杨巨源的《折杨柳》作为拓展提升的诗歌。首先,这两位诗人是学生所熟悉的,李白就不用说了,杨巨源的《城东早春》也被收录在苏教版中。其次,两首诗的送别主体都产生了变化。前者是故乡的山水送别“我”,后者是友人送別作者。而李诗的送别主体甚至超出人类的范畴,这在课本中是看不到的。对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最值得称道的便是第二联行舟所见之景。针对这点设置这样的题目: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请依此描绘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诗所展现的意境。难度提升点也可以和杜甫舟中观景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做比较阅读。这类题目一向是学生比较怕的。其实解答这类题目也是有迹可循(以李诗为例): 找出诗句中的名词:山、野、江、荒。添加形容词:连绵的群山、平旷的原野、奔腾的江水、无垠的荒漠。巧用修辞,连词成句: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想象、联想等修辞或手法。 综上所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动景,呈现的是一幅开阔壮丽、气势磅礴的画面:随着船的行进,两岸的景色如同画卷一样缓缓打开,连山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杜诗的答案。 三、对比阅读,巩固课堂所学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课后练习必不可少。我选取了两首李白的课外诗歌(《渡荆门送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来做比较阅读,题目如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甲】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B.【甲】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乙】尾联以“且尽手中杯”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乙】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为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2)【甲】诗中一个字是“ ? ? ? ?”,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乙】诗中的两位诗人临别把酒,一个“ ? ? ? ”字,抒写了诗人豪迈、洒脱、豁达的情感。这两个字都表达了对故乡、对友人充满了之情。(3分) (3)同是表达的送别诗歌,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3分) 这三题层层递进,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复习课上所讲内容的同时,可以更容易读懂第二首诗歌。完成了这些任务之后,就要请学生在课后根据课内、外的诗歌来梳理送别诗歌的特点和情感。还是以“人、事、景、情、法”的五字原则,用课前活动的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的来说,送别诗的题目中基本上都有“送”“别”的字眼(也有例外,如《赠汪伦》《折杨柳》等)。虽然同是送别诗,但它们的情感还是多有不同,借用宋人柳永的话来说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给学生培养好归纳整理的意识。单首诗容易忘记,但把多首同题材诗歌放在一起,构建诗歌的知识网,这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且中考诗歌的选材范围广,题型又千变万化、难以捉摸。解答题目,首先要对诗歌有整体的理解。而抓意象、明意境、析情感是理解诗歌最基本的方法,掌握这个方法,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