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溯源分析:小学识字教学善用显奇效
范文

    【摘要】根据汉字“因义构形”、“以形表意”的特点,在小学识字教学中运用“溯源分析”,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汉字自身的理据因素,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识记现代汉字。但由于汉字演变的复杂性和课堂教学时间受限等问题,在运用“溯源分析”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把握好“溯源分析”的程度、角度和时机,才能充分发挥“溯源分析”的奇效。

    【关键词】识字教学;溯源分析;善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汉字学家苏培成先生说:“溯源分析是以这个字在产生时候的字形为对象所做的分析。如果这个字是汉代以前产生的,溯源分析就要追溯到它的古文字的字形。”[1]“溯源分析”是汉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分析汉字结构的一个重要辅助方法。

    近年来,“溯源分析”也逐渐走入小学识字课堂,成为识字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主要原因是: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每个汉字产生时都是“因义构形”,以达到“以形表意”的目的,其形义关系比较清楚,理据比较明显;但是现代汉字历经三千四百多年的发展和演变,特别是经过隶楷书的笔画化和简化,大多数字的理据性已经大大减弱,有些甚至消失,这就增加了小学生理解和识记的难度。“从识字教学来说,有理据字容易学习,所以应当尽量利用汉字自身的理据因素,帮助学生掌握汉字。为了增加汉字的理据性,常用的办法就是追溯字源。”[2]

    如“燕”字,如果小学生搞不清楚这样构形的原理,不理解各部件的意思,就只好死记硬背,机械摹写。这样无意义的识字,学生必然无趣而厌学。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在理解中识记,展示“燕”的相关图画和古文字形:甲骨文“”,小篆“”;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楷体“燕”字,学生就会明白:上面的“廿”表示燕子的头,中间的“口”是身子,被拆成左右两边的“北”是燕子的一对翅膀,下面的“灬”是尾巴的变形。

    像这样“适当将某字的古文字形呈现给学生看,利用其形象性强、理据显明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现代汉字”的“溯源分析”教学法,的确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那么小学识字教学如何“善用”溯源分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恰如其分:把握溯源分析的程度

    小学识字教学运用溯源分析,只是为了帮助小学生理解、识记现代汉字,若全面分析汉字的源流演变,不但增加学生识字的负担,还给学生的识字带来干扰。因此不同的汉字,其追溯、分析的程度应有所不同。

    (一)溯到源头

    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相当一部分古代象形字已不再象形。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追溯字源,找到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剖析其构字理据以理解汉字形音义的依据,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读、书写。如教

    学“壶”时,先展示“壶”的甲骨文“”,学生一眼就能看出:

    这是一把酒壶的样子。接着依序展其金文“”,小篆“”,隶

    书“”等字形,帮助学生理解“壶”的构造之理和演变之理:“士”是壶盖形,若写成“土”,盖比壶口小就掉壶里了;“”是带耳的壶身形,不能写成“亚”。此时,看似复杂的“壶”字,在学生的眼里已不是一堆笔画或符号,而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学生自然学得兴趣盎然。

    (二)溯到合适字形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任务较重,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为例,每两天就要学习一篇课文,每篇课文要认8-10个生字,写6个生字,且按相关“减负”规定所有书面作业都得在课堂上完成,所以课堂教学时间较为紧张。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提高溯源分析的识字效率,有些字则不必追溯到源头。如“鼠”,古文字中有多种字形,

    比如甲骨文写作“”等几种,金文写作“”,小篆写作

    “”。在课堂教学有限的课时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古文字中的“鼠”形都展示给学生看,选取最能表现“鼠”义,又最接近楷书“鼠”形的“”字,就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书写“鼠”了。

    (三)不必溯源

    “凡是由现状就可以说明构字理据的,不必去溯源。”[3]如“合手为‘拿,分手为‘掰”。有些汉字由于形体的历史演变,如假借、引申、简化等,致使构字理据消失或部分消失成为不能解析的无理字;或因为历史久远,有些构字理据已考据不清,表义不明,这样的字也不必溯源。如“龙”字,甲骨文原本是象形字,写作

    “”,金文写作“ 、”等几种,仍有象形字余韵;小篆写作

    “”,楷书繁体字写作“龍”,龙头和龙身彻底分成并列的两部分,字体趋向规整。“龙”则是简化而来的抽象符号,这样的字经溯源也不能说明其字形和字义的关系,指导学生识字时就不必溯源,免得兜圈子浪费时间。

    二、恰中要点:把握溯源分析的角度

    虽说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但现代汉字不少偏旁变为记号,因此相当一部分字形难以看出形义关系,也难以判断读音,这就增加了学生理解识记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识记,可以采用溯源分析法恢复其构字理据,追寻它们的本义。

    (一)溯其形

    有些汉字形体复杂,如笔画数较多,结构较复杂,字符出现频率较低,学生认读、识记困难或容易出现错误,我们暂且称这些字为“繁难字”,如“聚、葬、鼎、藏、赢、戴、舞”。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繁难字”时,如果对其进行精细的分析,帮助学生仔细地分辨字形细节而达到识记目的的话,往往是耗时费力,得不偿失。根据儿童识字心理:汉字的形体是平面的而非线性的,特征明显。识字教学时抓住汉字的突出特征或重要细节,借助“溯源分析”展示其真正的象征义,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现全身”的效果。如“聚”,偏旁“”(音yín)十分罕见。教学时,向学生展示其小篆字形“”,学生随即明白:下面是三个人,表示人多,意指很多人集合在一起;上面的“取”,作声符。这样,识记该字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二)溯其音

    由于古今字音的演变,现在即使熟悉了声旁,绝大多数也不能正确读出字音,完全借助声旁来读准字音,已不可能。但古今演变是有规律可寻的,借助声旁正音则完全可行。“溯其音”即对某些不能表音的声符说明其古音。如“猪、诸、著、煮、渚、褚、箸、翥、楮、堵、都、赌、睹、储、嘟”中的“者”是声符,今为“zhě”,不能为这些字表音。溯源古音,“者”音zhū,所以这些字读成“zhu”或“du”。这样溯源,学生容易理解和识记,还学到了汉字文化。不过,字音溯源,会给学生造成多音字,增加学习负担,选用时要权衡利弊。一般说来,字数多的溯源字音才有价值,字数太少的没有必要。

    (三)溯其义

    汉字中有大量的形近字、同音字、音近字,学生分辨不清,就会混用,写成别字。有些字不但音同、音近,而且还义近或形近,引导学生分辨这几类字往往要在理解字义上下功夫。如“再接再厉”,常有人误把“厉”写作“励”。古代“厉”的本义是磨刀石,后写作“砺”,名词活用,表“磨快”义。“再接再厉”出自韩愈《斗鸡联句》中“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意思是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之前先磨一下嘴。今天,人们常用“再接再厉”来比喻工作或学习要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再接再厉”是一个成语,有约定俗成性,且有出处,所以不能把“厉”写成“励”。

    三、恰逢其时:把握溯源分析的时机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运用溯源分析,除了要找准角度、把握分寸外,还要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教材的编排特点、识字的阶段目标任务,找准时机恰当运用,方能发挥其神奇功效。

    (一)在认字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温儒敏、巢宗祺主编)中提到:“汉字教学在一定数量的积累之后,要依赖它的构形系统,利用字与字的关系加强联想,减轻记忆负担,建立构形规律的基本观念。”[4]所以在识字教学的初期,对那些重现率高、构字频度高,但构字理据并不明显的偏旁或“基本字”,就可运用“溯源分析”重点分析,透彻讲解,便于学生将来以一带十、带几十地高效认字。

    如以“又”为首的部首系统识字教学。教学时,先借助溯源分析展示“又”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又(楷体),学生即明白,“又”本义是右手,汉字部件 “”也表示“右手”。再一步溯源,偏旁“”甲骨文写作“”,本义是左手,后来左右手不分,与“又、”均表示手或手的动作;“廾()”小篆写作“”,表示双手;“支”小篆写作

    “”表示持竹棍的手;“攴(攵)”甲骨文写作“”,表示持棍棒敲击的手;“殳”甲骨文写作“”表示持武器打、杀、撞击的手。在学生正确理解了以“又”为首的系列部首的形音义关系后,再引导学生运用汉字“形义关系”的特点,复习“左、右、友、事、开”等字,自主认“争、取、灰、有、弄、兵、敲、鼓、殴、教、改”等生字。短短一节课,学生学得既扎实有效,又轻松愉快。

    (二)在写字时

    到了识字的中后期阶段,学生的识字量越来越大,要写的字也越来越多,学生因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混淆而写错别字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这时如果能选择时机,运用“溯源分析”引导学生识写、辨认就能事半功倍。如“迎”,学生认读并不困难,但到书写时,受“柳”负迁移影响,易将“卬”错写成“卯”。如何避免错字产生?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该字前,先引导学生弄清“卬”的构字理据,出示小篆“”,配之以表演和讲解,学生即明白“卬”左从立人,右从跪坐的人,会翘首仰望之意。再通过组词,让学生明白“迎”本指“抬头挺胸,对着走来”。学生在理解“迎”的形义关系后,正确书写就不是问题了。最后再拓展识“仰、昂、抑”等字,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卬”的清晰映象,形成组块记忆。

    正如王宁先生所说的那样“符合汉字构形属性的讲解,就是科学的讲解,违背汉字的属性,主观、随意地讲解汉字的构意,是对汉字科学的干扰。”[5]在小学识字教学中运用“溯源分析”是项技术活,用得恰如其分、恰逢其时、恰中要点,就能极大地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2][3]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

    该文为2014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汉字学识字法的实践与应用研究”(FJJK14-259)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叶秀萍,女,1971年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曾营小学校长。福建省教学名师培养人选,福建省、厦门市学科带头人,厦门市专家型教师,厦门市集美区叶秀萍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她多年来致力于“汉字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所形成的教学主张“汉字学识字”引起广泛关注。近五年,曾受邀于“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不同风格识字教学观摩研讨会”等全国、省市级识字写字教学研讨活动中展课讲座二十多场(节),“汉字学识字”系列论文案例13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福建教育》等刊物。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