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地下水对深基坑支护工程的影响及险情处理 |
范文 | 黄永海+李莉 【摘要】:基坑支护,特别是软土地区的基坑,其基坑发生土体滑坡失稳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水有关。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了地下水引起的基坑支护险情,并提出了解决措施,旨在为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深基坑 基坑支护 地下水 1工程概况 某商业大厦地处由主楼、南附楼组成,其中主楼地上46层,屋面高度为157m,屋顶塔楼(钢结构)高15m;南附楼地上6层,总高度30.9m,地下2层,最大开挖深度13m,工程占地面积5858 。 2 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该场地位于我国某冲积平原东部,勘探表明地表为杂填土,地下及基底分别为粘性土、砂性土和滞留系泥质页岩。施工区内的地下水有两种类型:滞水、承压水。其中滞水位于上层土壤,存在于地表杂填土内,承压水位于下层土壤,主要存在于砾石层和粉细砂层中,其水位受江河水位的影响并不固定,随着水位的变化承压水的位置也在变化。 结合地区施工经验,地基土壤的物理学经地质工程勘察的试验可以确定如下: 地面下12m以内, 地面下12m以下, 3 基坑的支护设计 基坑工程开挖深度超过地下水位,必然要考虑基坑降水问题。首先要确定的是控制地下水方法,见表1。在选择方法上,主要是按颗粒粒度成分、渗透系数和降水深度确定控制方法,一般中粗砂以上粒径的地层用堵截法,中砂和细砂颗粒的地层用井点法和管井法,淤泥或黏土类地层用真空法和电渗法。要选取经济合理、技术可靠、施工方便的控制地下水方法必须经过充分调查,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水的类型、含水层埋藏条件及其水位、水压、透水性、动态规律。 (2)含水层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 (3)基坑场地周围地下水及与附近大型地表水源的关系。 (4)基坑支护结构类型、开挖深度、尺寸,基坑周围建筑物与地下管线基础情况。 本工程在基坑周边做垂直止水帷幕并深层水平封底。周边止水帷幕的做法是:先在每两个挡土桩之间的外侧做 400mm素混凝土止水桩,桩长27m,止水桩与两侧的支护桩相切,然后再在止水桩与支护桩切点的外侧用压密灌浆孔注浆封其间隙,深度18m,如图1所示。深层水平封底的做法是:在开挖土方前,用高压旋喷技术,在地面下-16.0~-19.0m的地层之间形成3m厚的连续止水底板。设计要求固化土体的渗透系数K值不大于 ,基本上达到抗渗要求,并保证土体抗压强度不小于1.4MPa。施工采用有效旋喷体直径1.5m,旋喷孔距1.30m,排距1.13m,共3596孔。 工程中的支护桩施工工艺采用了反循环钻孔灌注桩技术,并且在支护桩工程施工过程中交叉进行工程桩施工。然后再进行素混凝土止水桩施工,该工程施工所采用的技术与支护桩施工技术相同。工程最后进行压密注浆。 封底旋喷体达凝期(28d)后,为了确保喷射效果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对其喷射效果进行了一定的检验。 在锚杆施工时,主要依据当天成孔、当天注浆的原则,并且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当开挖出一层,就立即进行支护,并且严格遵循在锚杆完成后的3天在进行下一层的开挖。 4 基坑险情 本工程止水帷幕设置的主导思想是完全封闭-16.0m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由水平方向渗入。第一层土方开挖未见明显出水,是因为第一层挖土至-4.0m处,而地面至-7.0m左右均属抗渗性较好的粘土,基本属不透水层,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坑内出水。开挖第二层土方在共有8处漏水,并带出部分黄泥,现场采用导管等堵漏后,仍有两处堵水效果较差,致使地面出现沉降。检查表明这些水是从坑外垂直止水帷幕的-8.0~-9.0m左右透入基坑后水平流动,然后在低凹处或工程桩处受阻冒出坑面。所以垂直止水帷幕在-8.0~-9.0m范围没有完全封闭。开挖第三层土方后仅几天,据不完全统计,就有86处桩间冒水,其中18个点严重冒水且带有青沙,这其中有3个冒水点深达1.0~1.5m,其面积达0.3 左右的孔洞(最深的达5—6m,高1.5m,可纳入)。初步统计10月7日前每天出水量小于300t,但10月8日至11月8日期间抽水量大于1000t/d,且水面无明显下降,这表明基坑内外形成了管涌通道。 5险情分析及处理措施 通过对事故现象的分析,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基坑止水帷幕设计不合理或不切合实际。由于素混凝土没有侧向挤压的功能,用素混凝土桩做止水桩很难与混凝土支护桩相切弥合。更何况本工程基坑面积大,支护桩和止水桩的施工时间间隔长达5~6个月,即止水桩是在支护桩终凝后施工的,更不可能使支护桩与止水桩弥合[1]。 (2)用 130mm压密注浆孔注浆封闭止水桩与支护桩的间隔,实际上是不能达到完全止水的效果的。因为在止水桩与支护桩之间的间隔较大(接近320mm)时, 130mm注浆不能完全填塞其间隔,更为糟糕的是,注浆体偏离两桩产生间隙的范围较大。 (3)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精确度不够。由于施工设备定向装置不完善,垂直度掌握不好,使得相切的支护桩、止水桩和注浆体三者不能按设计相切弥合。 (4)由于支护结构采用预制桩的打桩,地下水形成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短期内不易消散,在开挖过程中,基坑土体的应力平衡被改变,容易因淤泥的流动而带动桩体的水平位移。 (5)就深基坑的整体来说,基坑的西侧止水桩与支护桩之间存在弥合性较差,偏差较大,甚至出现了30cm以上的空隙。 根据出现的险情和透水原因的分析,事故处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对于基坑周围居民区出现的不均匀沉降情况,主要采用压力注浆的方法,注浆压力为1.2MPa;对于基坑周围埋有煤气管道的地方,采用了钻孔灌浆的方法,其中钻孔均为直孔,成孔后的第二天再进行注浆,注浆时要将直孔内灌满水泥浆,并且为了提高浆液的凝固速度,应在水泥浆中掺以水玻璃。以上方法经过实践检验,该地区下降现象趋于稳定,居民生活管道也未遭到损害 [2]。 (2)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泄水问题,通过试验对比,采用了以高压旋喷注浆再造垂直止水帷幕的方案进行处理,并且以海带、水导管等常规方法为辅助处理方案。沿坑壁内侧支护桩之间用高压旋喷(压力20MPa)在-8.0~-16.5m之间形成内止水帷幕。支护桩外侧的止水采用粉喷桩和静压注浆加固土体的方法,其中粉喷桩的桩径为 500mm,粉喷桩的深度为16m。并且桩体之间一般为2排桩,部分桩体为5排桩。采用静压注浆加固方法时,注浆桩的深度应保持在-9~-18m为宜。 (3)对基坑施工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首先应对基坑周边的承台和底板进行施工,在施工需要注意对于较浅的承台要单独进行局部开挖,并且在开挖过程中要注意施工速度;其次为了确保支护桩的稳定,应用素混凝土填充承台底和护坡桩之间的缝隙;最后再对基坑周围最深最大的主承台进行施工。 参考文献: 【1】黄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6. 【2】贺明侠,王明俊.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对建筑工程的影响[J].土工基础,2011,(05). 【摘要】:基坑支护,特别是软土地区的基坑,其基坑发生土体滑坡失稳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水有关。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了地下水引起的基坑支护险情,并提出了解决措施,旨在为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深基坑 基坑支护 地下水 1工程概况 某商业大厦地处由主楼、南附楼组成,其中主楼地上46层,屋面高度为157m,屋顶塔楼(钢结构)高15m;南附楼地上6层,总高度30.9m,地下2层,最大开挖深度13m,工程占地面积5858 。 2 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该场地位于我国某冲积平原东部,勘探表明地表为杂填土,地下及基底分别为粘性土、砂性土和滞留系泥质页岩。施工区内的地下水有两种类型:滞水、承压水。其中滞水位于上层土壤,存在于地表杂填土内,承压水位于下层土壤,主要存在于砾石层和粉细砂层中,其水位受江河水位的影响并不固定,随着水位的变化承压水的位置也在变化。 结合地区施工经验,地基土壤的物理学经地质工程勘察的试验可以确定如下: 地面下12m以内, 地面下12m以下, 3 基坑的支护设计 基坑工程开挖深度超过地下水位,必然要考虑基坑降水问题。首先要确定的是控制地下水方法,见表1。在选择方法上,主要是按颗粒粒度成分、渗透系数和降水深度确定控制方法,一般中粗砂以上粒径的地层用堵截法,中砂和细砂颗粒的地层用井点法和管井法,淤泥或黏土类地层用真空法和电渗法。要选取经济合理、技术可靠、施工方便的控制地下水方法必须经过充分调查,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水的类型、含水层埋藏条件及其水位、水压、透水性、动态规律。 (2)含水层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 (3)基坑场地周围地下水及与附近大型地表水源的关系。 (4)基坑支护结构类型、开挖深度、尺寸,基坑周围建筑物与地下管线基础情况。 本工程在基坑周边做垂直止水帷幕并深层水平封底。周边止水帷幕的做法是:先在每两个挡土桩之间的外侧做 400mm素混凝土止水桩,桩长27m,止水桩与两侧的支护桩相切,然后再在止水桩与支护桩切点的外侧用压密灌浆孔注浆封其间隙,深度18m,如图1所示。深层水平封底的做法是:在开挖土方前,用高压旋喷技术,在地面下-16.0~-19.0m的地层之间形成3m厚的连续止水底板。设计要求固化土体的渗透系数K值不大于 ,基本上达到抗渗要求,并保证土体抗压强度不小于1.4MPa。施工采用有效旋喷体直径1.5m,旋喷孔距1.30m,排距1.13m,共3596孔。 工程中的支护桩施工工艺采用了反循环钻孔灌注桩技术,并且在支护桩工程施工过程中交叉进行工程桩施工。然后再进行素混凝土止水桩施工,该工程施工所采用的技术与支护桩施工技术相同。工程最后进行压密注浆。 封底旋喷体达凝期(28d)后,为了确保喷射效果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对其喷射效果进行了一定的检验。 在锚杆施工时,主要依据当天成孔、当天注浆的原则,并且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当开挖出一层,就立即进行支护,并且严格遵循在锚杆完成后的3天在进行下一层的开挖。 4 基坑险情 本工程止水帷幕设置的主导思想是完全封闭-16.0m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由水平方向渗入。第一层土方开挖未见明显出水,是因为第一层挖土至-4.0m处,而地面至-7.0m左右均属抗渗性较好的粘土,基本属不透水层,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坑内出水。开挖第二层土方在共有8处漏水,并带出部分黄泥,现场采用导管等堵漏后,仍有两处堵水效果较差,致使地面出现沉降。检查表明这些水是从坑外垂直止水帷幕的-8.0~-9.0m左右透入基坑后水平流动,然后在低凹处或工程桩处受阻冒出坑面。所以垂直止水帷幕在-8.0~-9.0m范围没有完全封闭。开挖第三层土方后仅几天,据不完全统计,就有86处桩间冒水,其中18个点严重冒水且带有青沙,这其中有3个冒水点深达1.0~1.5m,其面积达0.3 左右的孔洞(最深的达5—6m,高1.5m,可纳入)。初步统计10月7日前每天出水量小于300t,但10月8日至11月8日期间抽水量大于1000t/d,且水面无明显下降,这表明基坑内外形成了管涌通道。 5险情分析及处理措施 通过对事故现象的分析,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基坑止水帷幕设计不合理或不切合实际。由于素混凝土没有侧向挤压的功能,用素混凝土桩做止水桩很难与混凝土支护桩相切弥合。更何况本工程基坑面积大,支护桩和止水桩的施工时间间隔长达5~6个月,即止水桩是在支护桩终凝后施工的,更不可能使支护桩与止水桩弥合[1]。 (2)用 130mm压密注浆孔注浆封闭止水桩与支护桩的间隔,实际上是不能达到完全止水的效果的。因为在止水桩与支护桩之间的间隔较大(接近320mm)时, 130mm注浆不能完全填塞其间隔,更为糟糕的是,注浆体偏离两桩产生间隙的范围较大。 (3)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精确度不够。由于施工设备定向装置不完善,垂直度掌握不好,使得相切的支护桩、止水桩和注浆体三者不能按设计相切弥合。 (4)由于支护结构采用预制桩的打桩,地下水形成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短期内不易消散,在开挖过程中,基坑土体的应力平衡被改变,容易因淤泥的流动而带动桩体的水平位移。 (5)就深基坑的整体来说,基坑的西侧止水桩与支护桩之间存在弥合性较差,偏差较大,甚至出现了30cm以上的空隙。 根据出现的险情和透水原因的分析,事故处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对于基坑周围居民区出现的不均匀沉降情况,主要采用压力注浆的方法,注浆压力为1.2MPa;对于基坑周围埋有煤气管道的地方,采用了钻孔灌浆的方法,其中钻孔均为直孔,成孔后的第二天再进行注浆,注浆时要将直孔内灌满水泥浆,并且为了提高浆液的凝固速度,应在水泥浆中掺以水玻璃。以上方法经过实践检验,该地区下降现象趋于稳定,居民生活管道也未遭到损害 [2]。 (2)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泄水问题,通过试验对比,采用了以高压旋喷注浆再造垂直止水帷幕的方案进行处理,并且以海带、水导管等常规方法为辅助处理方案。沿坑壁内侧支护桩之间用高压旋喷(压力20MPa)在-8.0~-16.5m之间形成内止水帷幕。支护桩外侧的止水采用粉喷桩和静压注浆加固土体的方法,其中粉喷桩的桩径为 500mm,粉喷桩的深度为16m。并且桩体之间一般为2排桩,部分桩体为5排桩。采用静压注浆加固方法时,注浆桩的深度应保持在-9~-18m为宜。 (3)对基坑施工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首先应对基坑周边的承台和底板进行施工,在施工需要注意对于较浅的承台要单独进行局部开挖,并且在开挖过程中要注意施工速度;其次为了确保支护桩的稳定,应用素混凝土填充承台底和护坡桩之间的缝隙;最后再对基坑周围最深最大的主承台进行施工。 参考文献: 【1】黄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6. 【2】贺明侠,王明俊.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对建筑工程的影响[J].土工基础,2011,(05). 【摘要】:基坑支护,特别是软土地区的基坑,其基坑发生土体滑坡失稳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水有关。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了地下水引起的基坑支护险情,并提出了解决措施,旨在为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深基坑 基坑支护 地下水 1工程概况 某商业大厦地处由主楼、南附楼组成,其中主楼地上46层,屋面高度为157m,屋顶塔楼(钢结构)高15m;南附楼地上6层,总高度30.9m,地下2层,最大开挖深度13m,工程占地面积5858 。 2 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该场地位于我国某冲积平原东部,勘探表明地表为杂填土,地下及基底分别为粘性土、砂性土和滞留系泥质页岩。施工区内的地下水有两种类型:滞水、承压水。其中滞水位于上层土壤,存在于地表杂填土内,承压水位于下层土壤,主要存在于砾石层和粉细砂层中,其水位受江河水位的影响并不固定,随着水位的变化承压水的位置也在变化。 结合地区施工经验,地基土壤的物理学经地质工程勘察的试验可以确定如下: 地面下12m以内, 地面下12m以下, 3 基坑的支护设计 基坑工程开挖深度超过地下水位,必然要考虑基坑降水问题。首先要确定的是控制地下水方法,见表1。在选择方法上,主要是按颗粒粒度成分、渗透系数和降水深度确定控制方法,一般中粗砂以上粒径的地层用堵截法,中砂和细砂颗粒的地层用井点法和管井法,淤泥或黏土类地层用真空法和电渗法。要选取经济合理、技术可靠、施工方便的控制地下水方法必须经过充分调查,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水的类型、含水层埋藏条件及其水位、水压、透水性、动态规律。 (2)含水层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 (3)基坑场地周围地下水及与附近大型地表水源的关系。 (4)基坑支护结构类型、开挖深度、尺寸,基坑周围建筑物与地下管线基础情况。 本工程在基坑周边做垂直止水帷幕并深层水平封底。周边止水帷幕的做法是:先在每两个挡土桩之间的外侧做 400mm素混凝土止水桩,桩长27m,止水桩与两侧的支护桩相切,然后再在止水桩与支护桩切点的外侧用压密灌浆孔注浆封其间隙,深度18m,如图1所示。深层水平封底的做法是:在开挖土方前,用高压旋喷技术,在地面下-16.0~-19.0m的地层之间形成3m厚的连续止水底板。设计要求固化土体的渗透系数K值不大于 ,基本上达到抗渗要求,并保证土体抗压强度不小于1.4MPa。施工采用有效旋喷体直径1.5m,旋喷孔距1.30m,排距1.13m,共3596孔。 工程中的支护桩施工工艺采用了反循环钻孔灌注桩技术,并且在支护桩工程施工过程中交叉进行工程桩施工。然后再进行素混凝土止水桩施工,该工程施工所采用的技术与支护桩施工技术相同。工程最后进行压密注浆。 封底旋喷体达凝期(28d)后,为了确保喷射效果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对其喷射效果进行了一定的检验。 在锚杆施工时,主要依据当天成孔、当天注浆的原则,并且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当开挖出一层,就立即进行支护,并且严格遵循在锚杆完成后的3天在进行下一层的开挖。 4 基坑险情 本工程止水帷幕设置的主导思想是完全封闭-16.0m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由水平方向渗入。第一层土方开挖未见明显出水,是因为第一层挖土至-4.0m处,而地面至-7.0m左右均属抗渗性较好的粘土,基本属不透水层,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坑内出水。开挖第二层土方在共有8处漏水,并带出部分黄泥,现场采用导管等堵漏后,仍有两处堵水效果较差,致使地面出现沉降。检查表明这些水是从坑外垂直止水帷幕的-8.0~-9.0m左右透入基坑后水平流动,然后在低凹处或工程桩处受阻冒出坑面。所以垂直止水帷幕在-8.0~-9.0m范围没有完全封闭。开挖第三层土方后仅几天,据不完全统计,就有86处桩间冒水,其中18个点严重冒水且带有青沙,这其中有3个冒水点深达1.0~1.5m,其面积达0.3 左右的孔洞(最深的达5—6m,高1.5m,可纳入)。初步统计10月7日前每天出水量小于300t,但10月8日至11月8日期间抽水量大于1000t/d,且水面无明显下降,这表明基坑内外形成了管涌通道。 5险情分析及处理措施 通过对事故现象的分析,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基坑止水帷幕设计不合理或不切合实际。由于素混凝土没有侧向挤压的功能,用素混凝土桩做止水桩很难与混凝土支护桩相切弥合。更何况本工程基坑面积大,支护桩和止水桩的施工时间间隔长达5~6个月,即止水桩是在支护桩终凝后施工的,更不可能使支护桩与止水桩弥合[1]。 (2)用 130mm压密注浆孔注浆封闭止水桩与支护桩的间隔,实际上是不能达到完全止水的效果的。因为在止水桩与支护桩之间的间隔较大(接近320mm)时, 130mm注浆不能完全填塞其间隔,更为糟糕的是,注浆体偏离两桩产生间隙的范围较大。 (3)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精确度不够。由于施工设备定向装置不完善,垂直度掌握不好,使得相切的支护桩、止水桩和注浆体三者不能按设计相切弥合。 (4)由于支护结构采用预制桩的打桩,地下水形成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短期内不易消散,在开挖过程中,基坑土体的应力平衡被改变,容易因淤泥的流动而带动桩体的水平位移。 (5)就深基坑的整体来说,基坑的西侧止水桩与支护桩之间存在弥合性较差,偏差较大,甚至出现了30cm以上的空隙。 根据出现的险情和透水原因的分析,事故处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对于基坑周围居民区出现的不均匀沉降情况,主要采用压力注浆的方法,注浆压力为1.2MPa;对于基坑周围埋有煤气管道的地方,采用了钻孔灌浆的方法,其中钻孔均为直孔,成孔后的第二天再进行注浆,注浆时要将直孔内灌满水泥浆,并且为了提高浆液的凝固速度,应在水泥浆中掺以水玻璃。以上方法经过实践检验,该地区下降现象趋于稳定,居民生活管道也未遭到损害 [2]。 (2)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泄水问题,通过试验对比,采用了以高压旋喷注浆再造垂直止水帷幕的方案进行处理,并且以海带、水导管等常规方法为辅助处理方案。沿坑壁内侧支护桩之间用高压旋喷(压力20MPa)在-8.0~-16.5m之间形成内止水帷幕。支护桩外侧的止水采用粉喷桩和静压注浆加固土体的方法,其中粉喷桩的桩径为 500mm,粉喷桩的深度为16m。并且桩体之间一般为2排桩,部分桩体为5排桩。采用静压注浆加固方法时,注浆桩的深度应保持在-9~-18m为宜。 (3)对基坑施工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首先应对基坑周边的承台和底板进行施工,在施工需要注意对于较浅的承台要单独进行局部开挖,并且在开挖过程中要注意施工速度;其次为了确保支护桩的稳定,应用素混凝土填充承台底和护坡桩之间的缝隙;最后再对基坑周围最深最大的主承台进行施工。 参考文献: 【1】黄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6. 【2】贺明侠,王明俊.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对建筑工程的影响[J].土工基础,2011,(0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