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走进语文大课堂
范文

    杨宇燕

    【摘要】“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语文课堂必然是封闭而呆滞的。而开放的语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据,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引导学生学习教科书,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必然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识字渠道;识字情境;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并不是单纯一门学科,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自然、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应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这就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简单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把课文作为学习语言的例子来教。同时还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下面是本人在“大语文观”理念下的一些探索。

    一、多方式拓宽识字渠道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教学的总目标是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这就意味着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要到二年级以后才能独立阅读课外读物。我们面对的则是一群还不太懂事,但又非常渴望认识世界的孩子,两年时间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下的识字教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倡导自主识字,不但课本中的汉字要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来学习,还提倡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促进课内课外的结合。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进行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思想的指导下,在多方式拓宽识字渠道方面作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习汉字

    (1)认同学的名字,是低年级学生快速识字的有效方法。一年级学生对学校、对课堂充满了好奇,又特别喜欢在老师面前表现一番。第一次发作业本就有五六个孩子争着帮忙,待我走进教室后大吃一惊,讲台上乱七八糟地放着一二十本作业本,有的已经撕破了。原来助人为乐的人不认识同学的名字,有部分孩子连自己与名字都对不上号,作业本上的名字是父母写的。因此,我在开学第二周就设计了“请认识我的名字”的识字教学活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会写自己的名字,这一点我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五个学生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出来的。并让有条件的学生向父母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然后用一块小黑板工整地写上自己的名字,第三步就是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自己,认识自己。实践证明,这是一节成功的识字课,利用学生姓名这一学习资源,把认识同学与识字结合起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四十个学生的名字由八十四个字组成,以识字能力最差的学生计算,至少每个人也记住了三十个字左右。

    (2)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如办公室、教室、各功能室的牌匾、校园内的告示牌、橱窗里的宣传标语等,带领学生一边参观一边让其识字,并有意识地让高年级学生教他们读黑板报,让孩子们意识到汉字就在身边,要学会有意无意地注意它。

    (二)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识字情境

    “大语文教学”的倡导者张孝纯先生说:“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的实践和学习。”识字教学应该是多方式、多渠道的,一个程序一种套路的教学方法,会让孩子们感到枯燥无味,会使他们困在一个思维框架中。这样下去,我们的孩子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农村的孩子很好学,但如何促进他们巧学,这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经历,这些经历是城市孩子体会不了的。在识字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这些生活经验和积累,运用学生已经熟识的这些最基础的语言材料,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卖”“买”二字时,我就利用了农村学生与父母一同到集市做买卖这一独特的生活经历,有的说:“要开学了,我戴着小草帽跟妈妈到市场卖柑子。下午,柑子卖完了,妈妈带我到百货商店买文具。有柑子就是卖,卖完柑子就去买文具”。有的说:“上午我与妈妈去卖菜,太阳真大呀,妈妈让我戴上草帽。下午,太阳下山了,妈妈给我买了好吃的糖果,我们高高兴兴回家了。戴草帽是‘卖,没有草帽是‘买”。这样一来,不用反复教导,学生很轻松地记住了这两个字,避免了“卖”“买”不分这一现象的发生。

    二、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探索

    “大语文教学观”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认为语文教学组织形式应由“一体两翼”组成。要求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师要树立教材、教室、课本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的观念,语文的课程资源还包括工具书、图书、报纸、电影、电视、网络、演讲会、展览馆等,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一)以课文作为学习的背景,组织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引进了当时刚开通的跨海铁路海南铁路是如何用轮渡过海峡,以及正在修建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施工者们是如何克服高原的恶劣气候和地理环境,如何过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最后让学生去查阅有关资料,以书信的形式告诉詹天佑:当今中国铁路的发展,让詹天佑知道,继他之后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承前启后、艰苦奋斗,创造了世界铁路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就打破了一贯采用的以赞扬詹天佑结束本课教学的方法,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

    (二)有意识地优化整合教材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教学大纲编制的,这就意味着“课程”中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改动课程,也无须考虑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给予了教师优化教学资源、分解整合教材的权利,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教材的整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把一些内容整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减少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如高年级的成语积累、名言、警句等内容分散于整个教学段之中,每个单元要求学生背十到二十个,教师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没有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趣味成语,指导他们诵读《三字经》《论语》《大学》等经典中的名言警句,再组织开展如“成语赛场”“读书擂台赛”等语文实践活动。这样既调动学生学好语文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从读书活动中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受到传统美德教育。

    三、加强学科之间交流的探索

    学科教学离不开语言的沟通和交流,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运用语言的过程。我们提倡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多沟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觉吸收、运用其他学科语言。众所周知,广西是山歌的海洋,龙胜更是山歌的故乡,四年级的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是电影《刘三姐》的插曲《对歌》,看到学生学完这支歌后仍有极大的兴趣,我灵机一动:何不借机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用《对歌》的曲子填词。于是,孩子们有的三五人一组,有的单独行动,有的甚至向喜欢山歌的长辈求教。第二周一节新的音乐课诞生了,大家模仿《刘三姐》中的对歌场面,优美的歌词不乏现代的高科技产品:电脑、电视、电话、手机……这是音乐课吗?不,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小学生生性好动,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莫过于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最容易萌发学习激情。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各科中也无处不含语文。在学科整合中找到语文实践活动的生长点,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 情……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龙胜是大桂林旅游区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块钟璘秀丽的土地上,生活着苗、瑶、侗、壮、汉等各族人民,他们都有着自己淳朴的民风民俗。近年来龙胜的旅游方兴未艾,各种民俗风情游、农家乐游如雨后春笋,“打出品牌,推销自己”是流行在侗乡瑶寨最时髦的语言。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让你了解我的家乡”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资料等形式了解本民族的民风民情,本地方的特产以及自然风光,然后写一篇推荐自己家乡的文章。活动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交上来的作品也精彩异常,有小组合作分章节式的、有以书信的形式、也有写成导游词式的,还用山歌的形式向世人介绍,有的还配上了精美的插图。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资源是五彩斑斓与用之不尽。“大语文”就是要把语文教学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它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以扩大语文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每个语文教师更要放弃“学科本位”的思想,树立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凯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技能[J].湖南教育,1999(20).

    [2]王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方法的浅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5).

    [3]陈娟娟.构建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0(34).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