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运用八礼四仪的行动研究 |
范文 | 王茵平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从来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学校的课程应该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的八礼四仪活动建设也不能以独立、单纯的活动形式出现。在品社教学过程中渗透八礼四仪教育,结合实践活动,由学生主动建构自己需要的活动形式,不仅仅是在脑海中形成礼仪的知识网络,更要能够践行八礼四仪。 【关键词】八礼四仪;礼仪仪式;礼仪行为;仪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0-0140-01 在小学阶段,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离不开礼仪,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社会上。礼仪教育至关重要。如教师能够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学生的八礼四仪有效地进行组合、调整,无论对课改还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目标的达成、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方面均是大有裨益的。 一、国内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外对“礼仪”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刻地意识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江苏省提出的“八礼四仪”,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借助品社课程的特点,结合现在小学生的礼仪行为规范现状,从八礼四仪中提取策略,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意义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也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充分说明“礼”是何等重要。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落实八礼四仪,有利于学生抵制不健康的思想侵蚀以及糟粕文化的影響,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核心建设者,能发扬民族传统、凝聚民族力量。学校应该大力倡导礼仪教育,以江苏省提出的“八礼四仪”为行动纲领,从“礼”字上用传统文化、经典文化不断去熏陶感染每一个学生。 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一味灌输枯燥古板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真正深入课堂,学到精髓。八礼四仪教育在很多学校的践行过程中,是以重大节日为契机进行活动,渗透在日常教学中的,以背诵、了解的较多。通过二者结合的方式,能够将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和理论口号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有用性,以及八礼四仪对自己行为习惯的改变。实践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活动情境,使枯燥的单一教学方式变得丰富而有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三、研究内容 (一)理论假设 1.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仁”“爱”是核心思想。当今社会,儒家文化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国学经典文化,对古今中外文化有着重大影响。儒家思想的九大核心思想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江苏省提出的八礼四仪文化传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叫为人处世之道;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叫待人接物之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很多思想精髓,值得去传承和发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了文化自信,就没有了魂。八礼四仪就是当今社会文化所提倡的规范、诚信、友善,正是当今社会正在快速发展中、社会改革中的关键时期中缺失的内容。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发现规律,达到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基本内容 结合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对小学生的礼仪行为和在群体活动中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观察、研究、分析,在实践中探索出有效引导学生礼仪方面的行动策略。在活动后期,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礼仪行为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以便探究相应的教育措施和教育结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品德课堂上一方面督促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知识,不给学生思考、实践的余地。在课堂上结合八礼四仪的实践教育,能够将空喊的口号契合学生的认知范畴,诱发学生的求知动机,持续引导学生的求知兴趣。将平时学校的德育活动纳入到品德课堂,在实践活动中践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教育理念,深化对学校生活的认知层次。在课后的实践互动中,给予学生礼仪的启示,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健全的价值理念,提高学生的求知满足感。道德与法治的很多课程是与实践互动关联紧密,教师应该依从教材解读信息,并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利用反思等方式进行思考与整合,形成相关的论文。 利用多媒体资源、生活情境的创设、公开教学课的观摩学习、实践案例、教师研究反思总结。将小学1至6年级的相关礼仪课程结合八礼四仪进行整合,形成相应版块,形成课堂——生活实践——行为规范的逐层次递进。在相应版块结合相关主题进行公开课展示,结合德育活动进行礼仪教育,教师在教学与实施过程中形成教学案例、实践案例。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八礼四仪中的“礼”字文化根源于儒家思想,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发展与践行。通过史料文献,在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获取需要的礼仪资料的研究,组合相关信息,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大量素材。 行动研究。八礼四仪在仪式上要求是7岁入学仪式、10岁成长仪式、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实践活动的资源。 在小学品社课程中选择相应的课题进行课堂展示,并结合相关主题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实施,从课堂走向课外。 结合八礼四仪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及方案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某些特殊情况,进行深入的观察、谈话、分析,对在践行八礼四仪过程中的个别问题进行个案研究,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自古重视礼仪。礼的精神表现为人伦关系、伦理价值。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将礼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奠基人,孔子认为“礼”之基础是“亲自之爱”,“仁”之核心是“爱人”。“礼”与“仁”是谈人际关系,礼是用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秩序,仁则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礼仪的本质是指导个人通过不断的修身、反省、自律来实现对内对外的道德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黄瑞萍.论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10(8). [2]陶文娟.我和文明有个约定[J].少先队活动,2015(10). [3]郭琴,袁惠清,王晓惠.绽放公共礼仪之花涂亮幸福人生底色[J].山西教育(管理),2017(8). [4]张亚兰,陈志祥.礼仪之花竞相开放——江苏省淮安市淮海路小学开展“八礼四仪”教育活动纪实[J].教育视界,2015(1). [5]周丽珍.农村小学学生八礼四仪实施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J].才智,2016(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