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评价类动词的指称化研究 |
范文 | 肖雅文 【摘要】本文从指称化方面探讨现代汉语评价类动词,从评价类动词做主语、宾语、定语的语法功能进行考察,探索其分布特征,试论其指称化的成因。 【关键词】评价类动词;指称化;形式动词;生命度 【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汉语评价类动词是说话人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对已经完成的行为进行评价、表达情感和态度、判断好坏的动词。评价类动词具有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但另一方面却表现出若干名词的语法特征,其谓词性减弱、名词性增强,由陈述功能向指称功能转化。本文以孟琮的《动词用法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为主要依据,共确定了9个具有代表性且使用频率较高的评价类动词为研究对象,即“表扬、称赞、夸奖、批判、批评、评价、赞美、责备、指责”,这类动词包含了[+主动][+双向][+主观][+评价]的语义特征,反映说话者对已知信息的主观态度。本文从指称化方面探讨现代汉语评价类动词,从评价类动词做主语、宾语、定语的语法功能进行考察,探索其分布特征,试论其指称化的成因。 一、评价类动词指称化的体现 评价类动词处于主语位置时,可单独做主语,也可受量词短语修饰后做主语;处于宾语位置时,较多做形式动词“进行”“加以”等的宾语,可构成“N的V”形式,可用介词引入,构成“Prep+N+的+V”形式;处于定语位置时,常构成“V+N”或“V的N”形式。 (一)主语位置上的评价类动词 评价类动词处于主语位置时,可单独做主语,也可受量词短语修饰后做主语。受量词短语修饰时,较多为“指示代词+量词”,如: (1)批判是手段,继承是目的,批判是为了更好地继承。 评价类动词做主语出现在表示判断意义的句子中,谓语通常为“是、就是”等。 (2)夸奖是一种激励。 评价类动词做主语出现在表示估量意义的句子中,谓语通常是“能、可以、应该”等能愿动词。 (3)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得体的。 (二)宾语位置上的评价类动词 评价类动词处于宾语位置时,较多做形式动词的宾语,如“进行”“加以”“予以”等,且常通过介词引入,构成“Prep+N+的+V”形式,如“对学生的表扬”“对学生的批评”,也可构成“N的V”形式,如: (4)会上,领导对成绩突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隆重的表扬。 评价类动词常用介词引进受事,如介词“对”,其格式是“介词+名词+形式动词+评价类动词”,如: (5)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 (三)定语位置上的评价类动词 评价类动词处于定语位置时,可构成“V+N”或“V的N”形式。其可与名词中心语构成“V+N”形式,表示事物的性质类属,也可加助词“的”,构成“V的N”形式,所修饰的中心语可以是施事或受事中心、工具。如: (9)这两位妇女非常感动,回到南宁后就给公安段写来了表扬信。 (10)他的批评方式未免也太粗暴了。 (11)当天夜里,单位4个领导来派出所接我,没有说一句责备的话。 例(9)(10)中“信”和“方式”分别为语义结构的工具中心语、方式中心语。评价类动词是动作主体的说话行为,说话必定发出声音,所以可直接与“声”构成“V+声”,如: (12)在客人观赏椰树品尝椰子水的赞美声中,父亲异乎寻常地陶醉,并向客人描写他心中新的蓝图。 二、评价类动词指称化的成因 从评价类动词自身看来,其动作性较弱,不表示身体上具体的动作,却有着类似于名词的语义特征,具有事件性,表示主观态度,指称化后的评价类动词多表评价的信息内容。 从与评价类动词搭配的词看来,形式动词后多为体词性成分,后面不能再带宾语,不能带“了、着、过”等时体标记,评价类动词与形式动词组合时亦是如此。陈宁萍(1987)指出形式动词出现在动词前使动词降为宾语,主要用于文体风格上的需要,使动词转为更全面的、可与更多项目发生联系的动名词。形式动词加在动词之前,承担了表达时、体、态的任务,动词往往表示一个有复杂性和持续性的行为,动词在句中的地位由谓语下降为宾语。 “V+N”或“V的N”中,“N”都是名词性词语,包括名词、人称代词等,生命度低的“N”与“V”组合时,“V”偏向于理解为定语,如“信件、稿”,其生命度较低,在“V+N”中,评价类动词较易理解为定语,如“表扬稿”;若“N”的生命度越高,构成定语中的能力则越弱,“N”为表称谓的名词或指人专有名词时,如“爸爸、老王”,其生命度较高,在“V+N”中,评价类动词较难理解为定语,如“表扬老王”。“表扬信件”中的“表扬”已经指称化,从动词变成形容词,由主要做谓语变成了做定语,而“表扬老王”仍为动宾关系。在本文考察的评价类动词“V+N”或“V的N”,“N”的生命度偏低,如“赞美声”“批评的声音”等。低生命度的名词首先激活偏正关系而抑制动宾关系,评价类动词都涉及他人,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指称化在生命度上对涉及到的成分有的要求,即生命度较低。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评价类动词指称化的考察,探讨了评价类动词指称化可能的成因,这些动词可以出现在一些普通名词常常出现的句法位置,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指称性。词的语义特征反映着词和客观事物间的关系,也反映着这类词与另一类词语义上的搭配关系,从评价类动词自身看来,其动作性较弱,不表示身体上具体的动作,却有着类似于名词的语义特征,具有事件性,表示主观态度,指称化后的评价类动词多表评价的信息内容。从与之搭配的词看来,形式动词后多为体词性成分,评价类动词与其搭配时,后面不能再带宾语,不能带“了、着、过”等时体标记;“V+N”或“V的N”中,“N”的生命度较低,生命度低的“N”与“V”组合时,“V”偏向于理解为定语。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