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文章的过渡大有讲究 |
范文 | 袁国 【摘要】在写作当中,上下文之间的过渡对于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作文中的几种过渡方法。 【关键词】作文;过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写作过程中,过渡是十分重要的。过渡的优劣,即可见出一位作者是否具有自如地把握全篇的结构和清晰地分解其主题的能力。因此,过渡最能体现一篇文章的整体构思。这里我打破文体界限概括介绍几种过渡方法。 一、总领提示 以《晋祠》为例。文中有这样一句:“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这就是总领提示。这一句本身是过渡,又为下文连续几节内容之间过渡语言的设计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作者接下来在诸节开头便是这样巧妙过渡的。 “这里的山,巍巍的……”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总领提示过渡的特点是集中明晰,易于掌握。 二、承前启后 《怀疑与学问》的中间部分有这样一句过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一过渡语言承前启后,既表明文章上半部分已写的内容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提示下文将要写的内容是“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种过渡先隐后露,文章读了一半才让你豁然开朗,造成了一种“山重水复”又“柳暗花明”的效果。 三、有意重复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就使用了这种过渡方法。作者开篇不久便提出了一个问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接下来从六个不同的方面说明了花红的原因。每方面的开头都有意重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句话,这就形成了一种过渡。它看似简单,实则严整,显示了一种结构艺术的技巧。 四、数目标明 这种方法最易掌握。它对文章要写的几个方面的内容直接用数目加以标明。作者不是有技巧地想掩饰自己的思路,而是力图明确地提示读者,以便我们把握文章的主体结构。 有时可用这样一些词语替代数目,如:“首先、其次、再者、另外、最后”。有时干脆就直白为:“一、二、三、四”。《字风和世风》一文在讲述完一个问题后即曰:“此大惑不解者一。……此大惑不解者二。……此大惑不解者三。也许还有四……”数目过渡处的前后位置可交替使用,或前或后,以显得有些变化。 五、时空转换 这是一种借助于一些表明时间和空间的词语,或渐进有序或跳跃对称地安排各部分内容的过渡方法。 比如《三峡之秋》是这样开篇的:“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 中间的四段,各段的开头则是这样过渡的: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升起一层青色的雾……” “夜,终于来了,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 文章的结尾又是这样写的:“这一天,正是中秋。” 这些就是渐进有序的时间性过渡。至于空间过渡,换上一些表示空间方位转换的词语即可构成跳跃对称的空间性过渡,这里不再具体例述。 六、直接拼合 有意识省略过渡语言,留下一些空白,也可自成为一种没有过渡的过渡,这便是直接拼合的过渡方法。议论文《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和《论美》是这样拼合空白的,散文《听潮》与《海燕》也是如此跳跃过渡的。 这正像赛场上的两队运动员,甲队有红色标记,乙队什么标记也没有,这没有标记也就成了乙队的一种特殊的标记。 此类没有过渡的过渡别具一格,它暗示着一种过渡,让读者在阅读过程自己去完成应有的过渡。倘若用得好,则不失为一种既经济又艺术的过渡方法。它看上去省力容易,实则是精心构思的结果。它淡化了文章的结构,内里的思路却是十分清晰的,可谓另一种结构技巧。 以上我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过渡方法,意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文章的结构。一旦入门就应努力创新,不受其局限,摆脱其束缚。新颖独创又自然巧妙的过渡才引人入胜,才是艺术,才有生命力。 作家陆文夫说过:一些作者满怀希望地将稿子寄到编辑部,而我们的编辑看到“事情原来是这样的……”一类过渡语言,恐怕至此也就把你的稿子放下。你的过渡如此陈旧浅俗,下面的内容如何便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见过渡的重要性。能够轻松自如地运用多种多样的过渡方法,设计出各自不同的机智优美的过渡语言,有时或许正是同学们的写作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标志。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