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读《论语》,做“君子”
范文

    【摘要】《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内容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大学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论语》;君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并且在所有二十篇中都有出现,在开篇第一章和末篇最后一章中都提到了“君子”。可以说“君子”是《论语》中唯一一个贯穿始终的概念,可见其地位之重要。《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位之人,有时指有德之人,有时是有位之人中的有德者。不过,时代的不同,对于“君子”的衡量标准也会不同,我们今天所谓的君子,是不论地位高低的。从做人方面来看就是每一个社会中的人都要做一个大写的人。

    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君子在《论语》中是理想人格的化身,也可以说是一个“完人”,是仁、智、礼、义、信、忠、勇、敬、让,而又才艺兼备的人。但面对现实,这样完美的人又哪里能够找得到呢?所以,孔子又退而求其次,提出了现实中所谓“完人”的标准。他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要”,同“约”,穷困,困顿。)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成人:等于说完人,完善的人)矣。”这个标准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具体而易于实践。当然,仁、智、礼、义、信、忠、勇、敬、让,而又才艺兼备的完人,虽然标准非常高,但“取法乎上仅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仁、智、礼、义、信、忠、勇、敬、让、才艺,所有这些,虽不要求你全部做到,成为一个完人,但我们可以用圣人关于完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在人生的征途上尽力做得更好一点,使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二、入则孝,出则悌

    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百善孝为先,“孝弟(弟,读tì,即“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要做到孝,首先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曾子虽然说得有些偏激,但为了不使父母极度伤心,儿女就不应该随意自残,更不应该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儿女有疾病时父母尚且非常担忧,更何况儿女的自残、自杀呢?富士康那十二连跳的员工们,哪一个的死不会给其父母的精神造成难以想象的创伤?由此看来,曾子所说的“孝之始”还是极有道理的。其次要怀着一颗敬爱之心来回报父母。禽兽尚有反哺之恩,而况人乎?因此,感恩父母,乃天经地义。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看来,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子女应该对父母充满关爱之情,不仅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关照,更应该在心灵上给予关怀。要时刻把父母放在心上,“常回家看看”。其三要继承父母的遗志。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所谓孝,就是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把先人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

    三、推己及人亲亲仁民

    “仁”是孔子道德学说的核心,是一个很高的道德标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尽管“仁”有许多方面的规定性,但其最基本含义是“爱人”,就是用“推己及人”的方法将自己内在的仁爱之情推延于外。所以,要实现“仁爱”,要达到仁道的崇高目标,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培养自己的爱心,做到孝、悌、慈,然后推而广之,将仁爱之心扩展到整个社会,最后达到“泛爱众”,对全社会的人民大众广施博爱,甚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和佛家的“慈悲”、道家的“贵生”、墨家的“兼爱”、基督的“博爱”一样,都充满着终极的人性关怀。

    “仁”的标准虽然很高,却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任何人都有能力可以争取达到的一个目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所以说,追求“仁爱”,不是有没有能力的问题,而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因为那不过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罢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当自己想得到什么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得到什么。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说到底,也就是曾子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述而》)这里“忠”的一方面,加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的“恕”的一方面,就完整地构成了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道”。这个“道”不是别的,就是“仁道”。

    由此看来,仁爱是每一个人都能企及的境界,是从我们自己身边做起的境界。然而,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爱施者,仁之端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做到爱人和博施,才不过是仁的开始,而要成就仁德却并非易事。所以,要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就应持之以恒,终生向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作者简介:周菊芹,1972年生,女,陕西渭南人,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大学本科,讲师。

    (编辑:刘影)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