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把握作品人物形象,优化文本阅读细节 |
范文 | 汪伟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编排占据了半壁江山,只有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才能让文本阅读的细节更加明晰。文章从利用课文中传神的动词来分析人物形象、联系人物所处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从作品的环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开展角色表演体验文中人物形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物形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动作能够最形象地表达出一个人的思想性格,让一个人内心世界深刻地表现出来。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入选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文章都文质优美,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从题材上来说,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其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极其鲜明,极具形象性。我们在教学中应把握并分析人物形象,以达到优化语文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 一、利用课文中传神的动词来分析人物形象 古人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能够体现出来。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机智尤为重要,很多时候设疑诱导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设疑诱导时一般应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引起学生的思考,其中利用课文中传神的动词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就能够让学生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例如,《社戏》描写到:“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段话中有两个动词用得很传神,一个是“点”,一个是“磕”,这两个词,不仅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些少年娴熟的驾船技术,而且让我们感觉到少年急于去看戏的迫切和喜悦的心情。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此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不用“点”和“磕”,换用其他词语好不好?学生进行替换练习时会想到诸如“撑”“碰”等词,让学生再进行对比朗读,学生就会深刻体会到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良苦用心。 二、联系人物所处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存在,往往有一定的历史和时代的背景,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才能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在分析人物时一定要联系时代背景的因素,在特定的背景之下准确把握人物,把握文章的主题。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作品时,其中具有讽刺意味的语言,很多时候都具有时代的特征,只有联系那个时代,联系当时的政治环境,才能透彻理解作者的所指,理解作者语言的犀利,也才能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再比如,在学习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初读课文时给读者的感受就是文中的韩麦尔先生在给包括小弗朗士在内的学生上课,教室的后排还坐着几个村民。学生之初也就是被情节所吸引,并不理解其中的内涵,对于大家的悲痛更是云里雾里,不得而知。但介绍了文章的时代背景之后,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学生了解了普法战争,知道了法国战败,体会到了亡国奴的悲痛。回过头来再读课文,就会被一种深深的爱国之情所感染,这个课堂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氛围,人物的特征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从作品的环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往往也会成为分析人物形象的突破口。仔细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会发现有的是描写人物的活动以及时代背景的;有的是描写自然环境的,用来烘托人物的心情,描写当时的气氛,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初中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分清楚这两种描写,并理解其中的作用,以达到利用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教学目的。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对分析人物的形象及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一句是这样的:“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是菲利普一家人刚刚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的情景;第二句是:“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是在返回途中的环境描写。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环境发生了变化,先是明丽,到后来变为阴郁,不同的环境揭示了人物不一样的心情,由之前轻松愉快变成了沮丧沉重,让学生感受到人物自私、冷酷、虚伪的性格特征。很明显环境的分析让我们准确地把握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四、开展角色表演体验文中人物形象 教育学理论指出:演示教学法能够让学生获得比文字材料更为感性的认识,学生会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更加积极的思考,获得深刻的印象。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文中表现人物动作的词语,进行形象直观地理解,让学生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在头脑中定格人物的形象。例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鲁达的性格豪爽、粗犷,动作夸张,很有画面感。教学时可以把表现鲁达主要性格特征的词语利用大屏幕或者卡片的形式进行出示,然后让有表演欲望的学生抓住这几个关键词进行表演和模仿,从而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鲁达那种疾恶如仇的武林高手的形象就会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人物的动作传递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如果同时以屠洪刚的《精忠报国》音乐做伴奏,更会让课堂气氛进入高潮。有些课文情节集中,故事性较强,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更容易通过学生的表演认识人物的形象特征。 有人说:“再朴实无华的文字也会有生动精彩之处。”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在教学时可以从文章中的细节之处着手,抓住关键词,了解环境描写及时代背景资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充分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可以优化语文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语文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志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味人物形象[J].读与写(教师版),2013(2). [2]汪吉.初中语文人物形象分析初探[J].课外语文,2013(18). [3]冯美红.促进学生体验生成的有效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20).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