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云南省边境地区州市旅游竞争力差异与整合研究
范文

    郭向阳+明庆忠+穆学青+娄思元+王娟+吴建丽

    摘 要:云南作为我国的旅游大省,其州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对区域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和旅游潜在竞争力三大维度构建了旅游竞争力量化测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云南8个边境州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层级进行了量化测评。研究表明:(1)云南边境地区8州市旅游发展竞争力层级分为较强旅游竞争力区、一般旅游竞争力区和较弱旅游发展竞争力区三种类型;红河、临沧属于较强旅游竞争力区,西双版纳、德宏、普洱属于一般旅游竞争力区,文山、保山、怒江属于较弱旅游发展竞争力区;(2)在空间布局形态方面,较强旅游竞争力发展州市呈现“分散状”布局,主要集中于滇南地区,其余非较强旅游竞争力区州市呈现“趋同俱乐部现象”空间布局。整体上旅游竞争力水平层级形成了以滇南地区为核心向周边州市等外缘区域发展的“核心—边缘”式空间发展格局;(3)边境各州市旅游资源呈现区块聚焦性,旅游形象和客源市场定位仍存在雷同现象,且边境各州市旅游业发展水平极化效应明显。为此提出了旅游产品及资源、旅游市场、旅游空间及旅游线路整合和完善旅游管理机制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边境地区;旅游竞争力;因子分析;整合措施;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区域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区域旅游是否具有竞争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1]。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能够了解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发展现实状况,促进区域的旅游地系统构建与优化升级,避免区域内次区域的无序竞争,从而优化资源配置,防止重复建设。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健全,旅游基础环境和交通网络的完善,城市逐渐有了接待功能、管理职能、休闲度假功能,旅游逐渐城市化。国内外直接针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2-6]、竞争力提升策略[7-10]、旅游竞争力量化评价[11-12]等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13-15]、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6-17]、评价方法[18-19]、竞争力实证研究[20-22]等方面。国内外研究的方法不断成熟,逐步由定性向定量研究过渡,研究理论逐渐充实,但形成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尚待时日,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在研究区域上,缺乏对省域之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尤其是在以往的研究文献当中,对云南省边境地区州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仍属空白。因此,强化对边境地区的州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对于旅游发展新常态下透视边境旅游竞争力的发展现状、提出边境州市旅游发展提质增效的整合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省兼具不可替代的边境区位与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其边境州市主要包括保山、红河、文山、普洱、西双版纳、德宏、怒江和临沧等8个州市。2015年,云南省8个边境州市累计接待游客总人次达1.0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07亿元,相比2014年分别增长了15.72%和26.41%,边境州市旅游发展逐渐呈现良好态势。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72号》文件,指出了“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沿边国家级口岸、边境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沿边重点地区是我国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是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的重要指示。2016年10月,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16]91号》文件,大力支持边境旅游试验区与跨境经济合作区(两区)的建设,为云南省边境州市旅游发展带来了时代机遇。因此,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边境旅游发展的重要支点之一,对其边境州市旅游竞争力的差异与资源整合研究具有较强的区域代表性,对其他同类型发展区域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与示范效应。

    1 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业是综合性與关联性很强的联动产业,其发展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与社会诸多方面存在着重叠、交叉的社会综合性产业。构建全面且科学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是研究中的重点。旅游现状竞争力反映了区域旅游产业的现实综合发展水平;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表征旅游产业的空间承载能力;旅游潜在竞争力预示着区域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兴衰成败,旅游资源禀赋状况和旅游通道的便利程度是驱动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另外,政府财政支出、私人车辆拥有量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鉴于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边境旅游业发展竞争力水平,本研究本着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典型性和资料可获得性的原则出发,从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与旅游潜在竞争力3个维度11个具体量化指标构建了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表1)。

    1)旅游现状竞争力。主要包括入境旅游人次、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旅游业总收入及3A级以上旅游景区评分等具体指标。①3A级以上旅游景区得分。旅游资源的多寡代表了区域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和承载能力大小,根据资源等级状况将各州市资源禀赋转化为资源吸引力得分D(D=5A*100+4A*80+3A*60)。②旅游接待人次。包括入境人次和国内旅游人次,表征区域旅游业市场规模大小。③旅游各项收入。主要涉及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表征旅游业市场经济效益的多寡。

    2)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支出、公路通车里程和私人车辆拥有量等量化指标。公路交通里程代表区域中转或运输集散客流的能力,有利于旅游市场规模的空间拓展与延伸;政府财政支出表征区域旅游业资金支持的力度;私人车辆拥有量代表旅游市场客流拓展与扩散的能力,是旅游业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支撑因素。

    3)旅游潜在竞争力。区域旅游发展潜在竞争力的大小可以从以往旅游业发展历程中找出规律,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边境8州市10年来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作为考量对象,对区域未来旅游业竞争力大小做出估量。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6年《西部旅游发展报告》、《云南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云南省各州市201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数据处理:因子分析法是用于从较多变量数据群中提取公共因子的统计分析的技术方法,本研究采用此方法来对云南边境各州市旅游发展综合竞争力进行测算。鉴于采取数据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利用Excel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公式如下:

    Zij=(Xij-Mij)/Qj(i=1,2,...,11; j=1,2,...,11) (1)

    式中,Zij表征无量纲化后的样本数值;Xij表示第i个州市第j个指标的原值;Mij与Qj分别为原始数值Xij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在数据无量纲处理的基础上,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降维因子分析,并对具体指标进行科学量化分析,得出解释的总方差、碎石图、旋转成分矩阵及得分系数矩阵,进而求得边境各州市的旅游业竞争力综合水平得分,判定出云南省各州市不同发展竞争力水平层级类型。

    2 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2.1 测评过程

    通过运用SPSS20.0软件对被测评指标进行KMO检验与巴特利球体检验,验证结果表明适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经过降维因子分析、碎石图、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和得分系数法,分别得到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具体指标体系的碎石图、旋转成分矩阵(表2)和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3)。

    根据生成的碎石图可知,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Factor分析过程提取三个公因子,因子F1与因子F2、因子F2与因子F3及因子F3与因子F4之间的差值相对较大,其他因子之间的差值较小,说明前三个因子提取了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足够解释的信息。依据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前三个公因子对总方差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54.709%、27.572%和12.372%,累计达到了94.654%,同样表明前三个公因子对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竞争力水平具有很强的解释性。

    据表2旋转成分矩阵可知,入境旅游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3A级以上景区得分等具体量化指标在第一个公因子成分上具有相对高的载荷量,分别表征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区域旅游业市场规模的大小和旅游业当前市场规模经济效益的多寡,因此,将第一个主成分公因子命名为“旅游现状竞争力因子(F1)”。政府财政支出、公路通车里程和私人车辆拥有量等指标在第二个公因子上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原始信息载荷量,分别表征旅游业的受重视程度、旅游业外围层市场空间拓展能力和区域旅游业外围层支持力,能够对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环境具有较大的解释性,因此,将第二个公因子命名为“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因子(F2)”。近10年旅游总人次年均增长率和近10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在第三个公因子成分上呈现出了较高的载荷值,表征区域未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将其命名为“旅游潜在竞争力因子(F3)”。

    根据得分系数矩阵(表3)得到三个主成分公因子的线性计算方程,其公式如下:

    F1=0.176T1+0.208T2+0.192T3+0.133T4+0.187T5+0.199T6+0.007T7-0.075T8-0.014T9-0.102T10-0.052T11 (2)

    F2=-0.117T1+0.01T2+0.017T3+0.168T4+0.017T5-0.071T6+0.366T7+0.315T8+0.257T9-0.113T10-0.029T11(3)

    F3=0.066T1-0.13T2-0.048T3-0.056T4-0.038T5-0.022T6-0.195T7+0.005T8+0.091T9+0.596T10+0.467T11(4)

    根据解释的总方差可知,第一个主成分F1的权重系数为47.9%,第二个主成分F2的权重系数为28.6%,第三个主成分F3的权重系数为18.1%。因此,区域旅游业发展竞争力综合发展得分F计算公式为:

    F=0.479F1+0.286F2+0.181F3 (5)

    據此,可求得云南省边境地区8州市旅游现状竞争力因子得分、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因子得分、旅游潜在竞争力因子得分及其排名,从而求得8个边境州市旅游业发展竞争力水平层级的综合得分(表4)。

    2.2 测评结果

    2.2.1 旅游竞争力差异分析

    (1)旅游现状竞争力。西双版纳、德宏、红河和临沧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状况、便捷的旅游交通和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占据了边境地区大部分旅游市场。其中,西双版纳市场占有率最大,属于较强旅游现状竞争力州市;怒江、保山、文山和普洱虽然具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但其较小的资源密度值、较弱的高等级旅游资源禀赋丰度、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其旅游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旅游现状竞争力较弱。

    (2)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因受益于“滇中城市国际旅游圈”辐射效应的带动,红河、普洱、临沧和文山等邻近州市,兼具便捷的旅游通道区位优势和政府的政策红利支持,加之以上州市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要高于边境其他州市,私家车拥有率较高,促使其旅游基础竞争力较强。保山、德宏、西双版纳和怒江因其远离省域内旅游发展的极核区域,受益于旅游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较弱,加之这些州市大都处于省域内旅游交通的末梢,区位优势不甚明显,受制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屏蔽效应较多,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较弱。

    (3)旅游潜在竞争力。受益于昆曼国际大通道、泛亚铁路、滇缅公路及航空运输等国家战略性旅游通道的建设,加之其资源禀赋状况丰富和接待设施完善,红河、西双版纳、保山和普洱具有较强的旅游潜在竞争力,未来将会有众多的旅游客流涌入;伴随着云桂高铁的开通,受益于高铁发展的虹吸效应和时空压缩效,文山也将会展现出无穷的旅游潜在竞争力;德宏、临沧和怒江的旅游潜在竞争力较为薄弱,尤其是怒江在旅游潜在竞争力综合得分方面处于末位。

    (4)旅游综合竞争力。红河、临沧依靠区位优势、旅游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成为旅游综合竞争力发展较强的州市;西双版纳、德宏和普洱依托旅游航空、边境旅游产品业态和民族风情,其旅游发展综合竞争力次之;文山、保山和怒江3州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较弱,其中怒江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综合得分最弱。

    2.2.2 旅游竞争力层级划分

    根据云南省边境8个州市旅游业竞争力测评结果,以边境地区8个州市旅游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均值(1453.43)为界,上下各浮动300单位,得出(1153.43-1753.43)的分值区间,此为旅游竞争力均值波动区间,即旅游竞争力一般的州市;高于此区间值为旅游竞争力较强州市;区间以下为旅游竞争力较弱州市,由此得到云南省边境地区8个州市三种旅游业竞争力发展类型(表5)。

    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出边境地区8个州市旅游业竞争力水平层级,运用ArcGIS10.2软件对云南省边境地区8个州市旅游业竞争力测评结果进行了空间分异展示(图1)。

    从各个边境州市旅游竞争力发展的层级来看,较强旅游发展竞争力州市有2个,主要分布于中越交界的红河、中缅交界的临沧;一般旅游发展竞争力州市有3个,分布于中缅接壤的德宏,与中缅、中老交界的西双版纳,及一市连三国的普洱;保山、文山和怒江受制于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区位交通优势不明显,接待设施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屏蔽效应的影响,旅游市场占有率有限,旅游发展竞争力优势不明显,属于较弱旅游发展竞争力区域。

    从整体空间布局来看,较强旅游竞争力发展州市呈现“分散状”布局,主要集中于滇南地区;旅游发展竞争力一般区域呈现“趋同俱乐部现象”绵延发展,典型代表为普洱与西双版纳;较弱旅游发展竞争力区的怒江与保山为滇西“组团式”发展的代表,文山孤立发展于滇东南。总体上,边境州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层级逐步形成了以滇南区域为核心向周边外缘市州逐步减弱发展的“核心—边缘”式空间发展格局。

    3 旅游整合措施

    云南省边境各州市以各具特色的边境自然风光和人文民族风情为主要资源特点,但各州市的旅游资源呈现区块聚焦性,旅游定位仍存在趋同现象,客源市场定位也出现了雷同,且边境各州市旅游业发展竞争力水平层级呈现区际差异明显,空间发展不均衡现象。因此,凭借旅游中心州市打造特色的旅游品牌,进行旅游产品的重新组合和主题定位,逐步形成兼具区域特色和互补性强的旅游发展区域板块,加强边境区域内旅游要素的多元化、多方位整合则显得尤为重要。

    (1)旅游产品及资源整合。以“边境自然风光和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为主题整合大型旅游板块,对现有边境观光、风情体验、购物娱乐等旅游产品进行优化,规划设计兼具本土特色、边境风情与国际品位的旅游产品。①德宏应以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东方珠宝城”、“口岸明珠”和“边境旅游”等旅游品牌,加快旅游产业向自然生态观光、异国风情感受、民族文化体验、口岸商务旅居、康体休闲运动、珠宝红木购物等复合型产品业态转变。②西双版纳应借力打洛、关累、景洪港等口岸优势,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宗教(南传佛教)特色的优势,打造富有特色化、差别化、体验化和异国情调化边境旅游产品。③红河应依托中越边境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以红河州梯田遗产、自驾品牌线路等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建设口岸旅游城市、带动全州发展为战略,着力打造遗产旅游、边境乡村旅游、边境文化旅游、养生养老旅游、中越商贸购物游等旅游品牌。④保山应依托腾冲的温泉资源、文化资源、生态环境、区位条件及旅游产业优势,发展温泉养生旅游、红色旅游、做大健康产业、精细养老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⑤临沧以边境经济合作区为依托,以“全域旅游”为发展方向,以多元民族风情体验、探秘“金三角”、印度洋沙滩度假为核心吸引物,着力构建以跨境旅游、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户外运动、健康养生的旅游产品体系。⑥普洱应以三国边境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思茅港等口岸、孟连、西盟、江城等边境旅游县为依托,加快“绿三角”旅游区建设。⑦怒江和文山应依其托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溫泉资源、生态资源、民族医药、茶叶资源等旅游资源开发边境健康养生、医疗旅游、特色村寨、体育旅游等新业态旅游产品。

    (2)旅游市场整合。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旅游市场格局,促使旅游效益低下的低端旅游市场向个性化、定制化的高端旅游市场转型,并最终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西双版纳、德宏、红河和保山应通过整合特色旅游产品,以昆明旅游交易会为契机,拓展更为广阔的国际旅游市场。文山、普洱和临沧应以西双版纳为依托,在带动边境地区纵深客源市场的同时,利用南亚、东南亚等邻近市场,谋划旅游经济效益的长远发展。怒江是连接中国与缅甸的要塞,又为滇西北生态旅游圈的组成部分之一,应将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在邻国市场和国内邻近省份腹地,同时要着重发展城际快速轨道和航空运输,以便更好地吸引中远程客源市场。

    (3)旅游空间及旅游线路整合。依托空间区位特征,着力打造跨境长线旅游、边境一日游、自驾游等类型旅游线路,将边境旅游与跨境旅游线路进行有机融合,开发更多具有吸引力和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线路。如:①地州内边境旅游线路:六库—片马;腾冲—龙陵;瑞丽—梁河—盈江—陇川;沧源—耿马—镇康;西盟—孟连—澜沧—思茅—江城;勐海—景洪—勐腊;绿春—金平—河口。②跨地州边境旅游线路:福贡—泸水—腾冲—盈江—陇川—瑞丽;腾冲—耿马—沧源—西盟—勐海—景洪;保山—腾冲—芒市—瑞丽;勐海—景洪—思茅—江城—绿春—金平—河口—马关—麻栗坡。③昆明辐射边境旅游线路:昆明—龙陵—潞西—瑞丽;昆明—腾冲—陇川—瑞丽—潞西;昆明—思茅—江城—景洪—勐海;昆明—腾冲—沧源—勐海;昆明—河口。④边境、跨境旅游线路:清水河-缅甸清水河-果敢-滚弄-腊戍;瑞丽—木姐—曼德勒—东枝—清迈—景洪、仰光—吉大港—达卡—锡莱特—丁苏吉压—八莫—瑞丽、瑞丽—木姐—八莫—密支那—腾冲。

    (4)完善旅游管理机制。具体建议包括:①树立“大旅游”、“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重点发展具有潜力的州市,拓展其客源市场的规模,并兼顾中小型州市的发展,形成“以大带小,以强扶弱”的旅游发展局面。②强化与整合旅游營销。具体来讲,要进一步完善边境各地州市的政府旅游官方网站功能,丰富旅游在线服务功能体系,开发各地州市旅游APP客户端,搭建与去哪儿网、同程网、驴妈妈等旅游知名网站的合作平台,创建云南旅游SNS社区,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分享有奖营销,同时利用旅游虚拟软件VR进行展示边境地区各地州市旅游产品资源特色,提升游客感知度和体验性,运用“旅游+互联网”发展模式打造边境旅游发展智慧营销系统服务平台,逐步形成网上营销,在线预订和质量评价等一体化服务的智慧化网络模式。③高度重视与培养不同层次的旅游专业性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短缺型人才的培养,为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合作储备人才资源。④云南省边境各州市应抓住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统筹研究部分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政策,优化出入境政策”等指导意见的机遇,建立高效的入境管理体制。此外,注重简化出入境手续,完善异地办证制度,落实好外国人落地签证业务、72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措施,推进旅游出入境便利化,实现云南边境地区出入境旅游无障碍化。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以云南省边境8州市为案例,基于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和旅游潜在竞争力,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边境8州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量化测评,判定出了其旅游发展综合竞争力的层级类型。得出以下结论:

    根据云南省边境8个州市旅游业竞争力测评结果,将边境地区8个州市旅游业竞争力类型分为较强旅游发展竞争力、一般旅游发展竞争力和较弱旅游发展竞争力。红河和临沧属于较强旅游竞争力,西双版纳、德宏与普洱为一般旅游竞争力,文山、保山、怒江属于较弱旅游竞争力。从整体空间分布态势来看,较强旅游竞争力发展州市呈现“分散状”布局,主要集中于滇南地区,旅游发展竞争力一般区域和较弱旅游发展竞争力区呈现“组团状”绵延发展。边境州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层级形成了以滇南区域为核心向周边外缘市州逐步减弱发展的“核心—边缘”式空间发展格局。鉴于云南省边境各州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层级区际差异明显,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未来云南省边境旅游的发展应注重加强边境区域内外旅游的多元化、多方位整合,重点针对旅游产品及资源、旅游市场、旅游空间及旅游线路进行整合,强化与完善旅游相关管理机制等。旅游竞争力评定结果反映了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测评结果与现实发展水平较为吻合。

    4.2 讨论

    当前,对于区域旅游竞争力在考虑指标权重往往采用专家打分法等人为赋值的方式,导致评定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本研究采取因子定量分析法克服了人为赋值的弊端,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此外,旅游业是联动性很强且复杂的产业体系,建立一套全面且具有代表性的评定指标体系是研究的重点,基于3个维度11个具体量化指标构建了旅游竞争力量化测评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试图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来反映区域旅游竞争力发展水平层级,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合理性。本文更多的是从量化的视角提供了一种测评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和较为全面选取与构建测评指标的维度,旅游竞争力水平层级量化测评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因子分析只是其中一种,具体测评指标和维度的遴选也要根据研究区域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科学和针对性地进行。本文的研究对客观数据有较大的依赖性,对特殊指标和地方实际问题的把握程度较为缺乏,今后在指标体系的遴选应注重理论联系区域动态发展实际,采用主观调查判定与客观分析相结合,提升评价指标的系统性、科学性,以便对边境旅游业竞争力水平层级做出更为客观的测评。

    参考文献:

    [1] 刘素平,邱扶东,冯学钢. 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J]. 经济地理,2008,28(5):867-871.

    [2] N. Leiper.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Towards a Definion of Tourism,Tourism and the Tourist Industr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4):390-407.

    [3] Dwyer L,Kim C.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Determinants and Indicators[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3,6(5):369-414.

    [4] R.Mintosh,C.Rcoeldner. Tourism:Princles,Practice,Philosophies[M]. New York:Wiley,1990.

    [5] Geoffrey I. Crouch,J.R. Brent Ritchie.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nd social prosper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44):37-152.

    [6] E.Canestrill,P. Costa.Tourism Carry Capacity:Fuzzy Approach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18(2):377-398.

    [7] Go F.M,Govers R. Integrated Quality Management for Tourist Destinations:a European Respective on Achieving Competitiveness[J].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79-88.

    [8] Dr. Dimitrios Buhalis. Marketing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of the future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21(1):97-116.

    [9] Bruce Prideaux.The Role of Transport System in the Destination development[J].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53-63.

    [10] Tanja Mihalic.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a Tourist Destination-a Factor of Tourism Competitiveness[J].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65-78.

    [11] Muzaffer Uysal,Joseph S. Chen,Daniel R. Williams. Increasing state Market Share Through a Regional Positioning[J].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89-96.

    [12] Dwyer L,Forsyth T. H. P,Rao P. The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a Comparison of 19 Destina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9-22.

    [13] 曹宁,郭舒. 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 社会科学家,2004,(3):85-88.

    [14] 刘晓萍.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理论与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 经济师,2008,(5):19-20.

    [15] 聂献忠. 城市旅游吸引力结构分析与竞争力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6,(1):81-83.

    [16] 甘萌雨,保继刚.城市旅游竞争力初步[J]. 现代城市研究,2003,(4):22-25.

    [17] 曹宁,郭舒,隋鑫.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问题研究提纲[J]. 社会科学家,2003,(6):89-93.

    [18] 丁蕾,吴小根,丁洁.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经济地理,2006,26(3):511-515.

    [19] 方叶林,黄震方. 2001年以来省域旅游竞争力的时空演化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Z1):11-17.

    [20] 方法林,尹立杰,张郴. 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92-97.

    [21] 張河清,田晓辉,王蕾蕾. 区域旅游业竞合发展实证研究—基于珠三角与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5):871-875.

    [22] 周礼,蒋金亮. 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J]. 经济地理,2015,35(1):173-17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