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农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范文

    【摘要】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教师必须抓住学生学好语文的原动力——兴趣。通过教师人格修养、知识能力、多媒体技术、乡土教材和课外辅导等因素的合力,使学生热爱语文、自觉学习语文,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生;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当前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令人担忧,多数学生重理轻文,导致语文学习时间最少,兴趣最弱,整体水平较差。尤其不阅读,作文题材狭窄,思路枯窘,语言无味,生活库存空空如也。语文课已成为边缘学科,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为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必须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以教师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人格魅力是教师最闪光的内在形象,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永不褪色的亮丽风景。首先,平等对待学生。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被尊重的渴望,都希望在班级扮演自己的角色。学生不论贫富;不论城乡;不论美丑;不论成绩好坏,教师都要一视同仁,让学生在温馨、融洽、平等的氛围中学习生活。其次,学术上平等。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讨论。在知识面前,持科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掩盖知识缺陷,始终牢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教诲。对某一方面贤于自己的学生,教师应由衷感到高兴,大力表扬并向学生学习,千万不要觉得颜面扫地而文过饰非,甚至迁怒学生。最后,尊重学生人格。中学生的心理已基本成熟,但还不完善。他们特别重视人格尊严,自尊心非常脆弱。不侮辱、不讥讽、不打骂、不以居高临下姿态对待学生,是为师者的重要素质。高尚的人格魅力,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感染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教师知识渊博、吃透教材

    教育家叶圣陶说:“干好一件事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肯认真,二是有本钱。”教师要赢得学生,必须上好课,必须丰富自己。首先,认真备课,坚决反对照本宣科。照本宣科不仅仅是教师没有备课或备课不扎實,其要害是教师知识结构有限,对教材理解与运用受到束缚,圉于教学用书,展不开手脚,将生动、有趣、包含情感的文本讲得枯燥、干巴、毫无趣味,教学效果不言自明。其次,要有独立见解,切忌人云亦云。在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巧妙利用作者对古代人物不同的称谓,顺利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效果良好。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标志。多媒体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直观性强,易于被学生接受,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六国论》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制作了战国七雄位置分布地图,直观显示了各国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秦国连横东扩野心,便于学生了解当时形势,理解文本。多媒体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了语文表现领域,弥补了语言叙述的不足,不失为一种理想教学手段。

    四、巧用乡土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材改革……”“宁县是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是庆阳市第一人文大县。”根据农村自身独特的资源,在教学中引进乡土气息浓厚的地方史志,使中学生在浓郁的乡情中感受语文的美。讲授王昌龄《从军行》时,让学生讲述付介子智破楼兰的故事,并对今人修建的付介子祠堂做了详细介绍;宁县作家李兴义散文《吃春》朴实细腻地描绘了农村人剜荠菜、掐苜蓿嫩芽、做菜馍、菜面的特有风情,是一篇地域性很强的乡土味范文,经过点拨指导,学生既熟悉又亲切,感受颇深。朴实的乡土文化,激发了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五、开展语文课外学习活动

    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是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它能“使学生课堂已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汇整合,帮助学生获得新的学习体验。”首先,开展语文学科竞赛,选拔语文学科尖子,典型引路,带领语文教学向纵深发展。其次,每个单元后面,都有口语交际设计,这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应精心设计,务必取得看得见的效果。中学生都渴望美,都追求美。教学《谈美》口语交流与表达时,学生慷慨陈词、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人的审美观点不同,对美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这就形成了林林总总的美和审美。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加西莫多,相貌非常的丑,但他有美好心灵,也是一个美的文学形象。”学生对美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层次。最后,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舒芜先生说:“想来想去,还是只有一句话,要想学好语文,得在课外多读书。”名人名家和语文学习佼佼者的经验,都不约而同地指向课外阅读。阅读时,摘抄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撰写读书笔记与学习心得,这是学好语文的一项浩大工程,贵在坚持。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扩大知识视野,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魄力,进一步构筑起全面的语文学习结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生具备了学习兴趣,就会激发学习热忱,主动探求更广阔的语文世界,追寻更诗意的生活,语文素养的提高也不会遥远了。

    附 注

    本文为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096)。

    作者简介:方小勇,1972年生,甘肃宁县人,大学学历,一级职称,教育教学,宁县第一中学。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