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1+1,架搭低段课内外阅读
范文

    项灵捷

    【摘要】在低段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成为“奢侈品”,笔者通过调查了解现状,尝试将“海量阅读”缩减为“1+1”注入课内,从“1”与“+1”之间的存在关系、时间分配、内容选择等三方面结合具体的案例及策略,来阐述低段实施课外阅读课内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低段语文;课外阅读;1+1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段阅读明确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如果仅是教材内的文本阅读根本无法达到这个量,只有植根于课堂开放阅读,立足于课本拓宽阅读面,这才是语文教学根本。

    一、课外阅读认识的误区

    (一)教学内容与阅读时间有冲突

    因低段识字、写字任务繁重,许多教师认为一堂课不够用,能教完单篇文本已足矣,再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那是浪费时间。与其花时间在课外阅读上,还不如将教学内容学得扎实点。

    (二)课文教学与课外阅读不同步

    许多教师只将课外阅读作为家庭作业布置,有没有看靠学生自觉,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兴趣势必减弱。低段的孩子本身阅读能动性就差,如果教师不布置,主动阅读的学生就少之又少了,相当多一部分学生因学业繁重而放弃了课外阅读。

    (三)课文内容与课外读本不相配

    有些教师想在课中加入课外,却发现相配套的、适宜的阅读材料很难找,在茫茫书海中无从下手,以致望而却步。如此,在低段课内开展课外阅读,让许多教师想说爱你不容易,也渐渐在教师口中成了“鸡肋”。

    二、寻求策略,课外阅读课内化

    (一)“1”与“+1”之间的存在关系

    既然低段的教学任务如此繁重,那么如何架搭起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即课外阅读课内化。翻转课堂,将前“1”立足于课文,后“1”着眼于课外,找到二者契合的连接点,架起阅读迁移的桥梁。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组第4课《小鹿的玫瑰花》+绘本《城里最漂亮的巨人》为例来说明。如果以“学习乐于奉献精神”为连接点,那就进行比较阅读,小鹿和巨人有什么共同点?在交流中感受快乐源自给予。以“感受重复句式的语言魅力”为连接点,那在读好文中“黄莺”“微风”与小鹿的对话后,让学生谈发现,然后让学生在绘本中找这样相同的句式,学习绘本中“你把什么给了谁做什么”的句式,拓展练习小鹿听了“黄莺”与“微风”的话,又会怎么对它们说呢?

    站在不同的角度择取的连接点不同,连带阅读材料的侧重点也随之改变。当然,前“1”和后“1”的“+”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孤立而读。连接点确定了阅读材料的不同,不同材料的引入都有其不同的作用,要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恰当把脉,正确取舍。

    (二)“1”与“+1”之间的时间分配

    低段,该何时加入后一个“1”?首要是保证识字写字的足够时间,让“+1”作为切入口,减少繁琐的分析提问,为大量阅读注入课堂腾出时间和空间,从而改变教学方式。所以,对每课生字做“前测”是很有必要的,立足学生的学习起点。如果该课生字较难,可把后“1”挪至下一课时进行。另外,“+1”在不同时机的出现也决定着所用时间的不同,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篇古诗《望庐山瀑布》,笔者尝试了三堂课用三种不同“+1”时段的教学。第一种是课始+1,加入《我看庐山瀑布》(修改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庐山的瀑布有了初步了解,更好地展开本课教学。所需时间大概为3分钟。第二种是课中+1,加入叶圣陶的《瀑布》,通过这首诗歌进一步体会瀑布的壮观,加深了对李白笔下瀑布的感受。所需时间大概为12分钟。第三种是课尾+1,加入包含数字的诗歌,学生在多句“千、万”数字诗的对比中,体会到了夸张手法的妙处。所需时间大概为10分钟。

    可见,“+1”在不同时段所需的时间不同,作用也不同。课前时,多倾向于知识性补充,为后续教学做铺垫;课中时,多倾向于帮助巩固其中的重难点;课后时,多是为了拓展、延伸、检测。不管哪种,都得保证“+1”的有质开展,有效落实。

    (三)“1”与“+1”之间的内容选择

    低段的“1+1群文阅读”,如何选择连接点和阅读材料是个难题。在“前无研究”上,一切从零开始。哪些课文连接什么样的阅读材料?又该如何连接?笔者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抓“单篇课文+绘本”进行趣味阅读

    尽管现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但因内容受限,篇幅有限,所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打折扣。而课外阅读内容包罗万象,绘本又是无论在语言、画面形式,还是内容、主题等方面的特征,都符合低段儿童的认知规律。笔者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4课《日记两则》第二课时+绘本《蚯蚓的日记》教学片断为例,片断分享如下:

    师:你们喜欢读绘本吗?今天给你们带来一本同是写日记的绘本(出示:蚯蚓的日记)。赶紧读读,蚯蚓写了什么?

    (1)感受寫日记的有趣

    师:我看见好多孩子都读笑了,谁愿意来分享一下?生:今天我偷偷靠近公园里的一些小孩……他们真会捣蛋。师:你看你现在脸上都还带着笑,看来蚯蚓写的这一件事确实让你读得很开心。生: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最可怕的噩梦……师:你们做过这样的事吗?蚯蚓记得的都是与众不同的事。生:爷爷教过我们,礼貌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非常好玩。师:老师发现让你们发笑的都是有意思的事。(板书:有意思)

    (2)抄写日记的格式。要求:a.注意日记格式;b.书写位置要正确。

    师:蚯蚓写的事儿可真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件事来抄下来。

    (3)知道日记开头的变化。

    师:日记的开头不一定都以“今天”为开头,蚯蚓写日记时 都有哪些开头?(有以人物、天气情况、心情等为开头)(板书:可变化)

    (4)作业布置,写日记。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正式接触日记体,学生往往会忽视日记的格式。而上述学习的过程,从聊到抄再到写,让学生从趣味中关注日记格式,再在绘本中加深对日记的了解,最后联系实际学写日记。整个学习过程脚踏实地,扎实有效。其实,除此之外,二年级还有许多文章可以从“课文+绘本”方面进行趣味连带。如人教版二上《植物妈妈有办法》连带绘本《一颗种子的旅行》,了解别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小柳树和小枣树》连带绘本 《有用的长脖子》,知道每样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全看你是如何对待。再如,人教版二下《画风》连带绘本《风喜欢和我玩》,很好地激发想象,拓宽思维空间。《三个儿子》连带绘本《我们的妈妈在哪里》,自己的妈妈才是世界上最棒的妈妈。

    2.借“整组课文+一本书”进行广度阅读

    教材在编排上总是围绕一个主题将类似或有关联的文章组成一个单元。这也意味着教材中单元主题是已有、可以直接使用的议题,我们只需要根据单元主题寻找相对应的阅读材料即可。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为“爱祖国”,课文分别是《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四篇,在教學这个单元时可加入漫画绘本《带一本书看奥运》。这本书以近五百幅漫画作品介绍了北京和奥运的方方面面,用漫画方式介绍了北京的历史、地理、文化、旅游和奥运的历史、赛程、场馆等。刚好与《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三篇课文均有关联,以单元主题为议题在此处便十分恰当。利用“最近发展区”,协助儿童拓宽阅读面。人教版二年级段以单元主题开展绘本阅读的有:二上第一单元“美丽的秋天”连带《来吧,我们一起发现秋天》,第四单元“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连带绘本《小房子变大房子》,第五单元“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连带《石头汤》;二下第一单元“春天里的发现”连带《开往春天的列车》,第四单元“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连带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等。

    3.以“课文+课文”进行重组整合阅读

    利用教材所隐含的主题进行拆分与重组,这里无须课外材料的加入,既可将课文资源进行单元内重组或跨单元重组,在这种整合式连带阅读中,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又缩减了课文教学时间。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北京》时就可连带下册《北京亮起来了》一文,对北京的方方面面进行彻底了解与探究。人教版二上《植物妈妈有办法》与二下第五单元课文重组;二上《黄山奇石》与二下第三单元热爱祖国重组;二上《“红领巾”真好》与《父亲和鸟》同是爱护鸟类题材的文章连带在一起。

    例:教学《北京》连带《北京亮起来了》

    (1)图片出示中国地图,寻找中国首都北京的地理位置。观赏北京美景。

    (2)以图示标注法,了解《北京》介绍了哪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师:北京真美啊,读读《北京亮起来了》这篇文章,它让感受到的是北京的什么美景?哪些地方看到“亮”了?

    (3)通读两篇文章,感受北京白天与夜晚的不同,但一样很美。

    句式说话:北京有 ,每当夜幕降临,那儿就变得 。

    孩子们穿梭于两篇文章中,不受时空限制,不受教学任务限制,对教材内的课文进行重组,能有效地实现知识间的迁移和比较,让知识在整体中发挥聚合效应,并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三、结语

    通过“1+1连带阅读”,班级的语文课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生的阅读量有所增加,阅读兴趣有所提高,思考空间也有所扩大。在这块研究上,虽鲜有“前者”,但有“进行者”,持续阅读,放远生活,学生定能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荣华.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课型及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报,2012(11).

    [3]赵镜中.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10(4).

    [4]蒋军晶.文章能不能一组一组教[J].小学语文,2011(10).

    [5]王林惠.群文阅读到底怎么教[J].小学语文,2011(10).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