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中地理课堂Discovery学习架构与实践
范文

    邰英角

    

    

    

    摘 要: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实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一环。文章明确了高中地理Discovery学习的内涵、立意与特征指向,从横向(课堂学习流程)与纵向(地理学习阶段)出发,架构了高中地理Discovery学习的框架和路径,并结合课堂实践,分析了基于体验、依托区域、面向现实三个学习阶段的施教策略。

    关键词:地理课堂;Discovery学习;核心素养

    “透过事项说原理”是地理课堂中常见的一种学习路径。其一般过程是:学生通过对直观性的情境材料(如地理现象、事件、实验、图表、案例等)及问题的分析探究,最终揭示真相并发现事项背后潜在的地理意义(包括原理、方法、观念等)。由这种路径衍生而来的课堂学习方式类型多样,如活动式探究、主题式探究、案例式探究等。那么,立足于核心素养和学科思想,这种学习路径体现了哪些学理蕴意?在地理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呈现“事项”和把握“原理”?基于以上考虑,提出了高中地理课堂Discovery学习的架构。

    一、课堂Discovery学习的内涵

    课堂Discovery学习是一种以探究和发现为主导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感知真实的情境材料或启发诱导下,通过独立自主、合作讨论的方式对所学问题开展探索、讨论和结论等活动,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发现新知的一种学习形式。其主旨是充分调动外部情境和学生的内在因素,让学生自主地感知、感悟、发现和创造,从而促进学生更充分地发展探究能力、夯实学科素养、产生地理情感。遵循着感知—探究—解决—发现的认知规律,Discovery学习的流程主要包括“情境创设”“提出疑问”“问题探究”“解决发现”四个环节,与其相对应的学习心理过程分别是:“有感知,有乐趣”—“有疑惑,有线索”—“有挑战,有办法”—“有发现,有感悟”。从环节上看,Discovery学习体现了几轮新课程改革中一直秉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念的坚硬内核,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学习方式[1]。

    二、课堂Discovery学习的立意指向

    1.课堂的重心偏向学生侧

    Discovery学习中,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的加工者和建构者。学生需要将客观世界与已有经验进行关联,进而对信息进行有意义的加工处理,这个过程是基于理解基础之上的融合再构,具有主观性、个体性和相对性的特点,是凸显学生主体的学习路径。从当下地理课堂的学习动态来看,目前还普遍存在着陈述式、识记式的操作方式,尤其是高三阶段,知识的重复、机械的演练占据了课堂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自主探究机会的缺失限制了高阶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成就感受挫,出现了“低效期”“高原反应”等现象。究其根本,这些都是重心偏向于教师侧的表现,课堂缺少系统性和进阶式的整体架构,学生的能力发展没有进入有序的“螺旋式”“递进式”的发展通道。

    2.知识的意义转向工具侧

    传统学习过于强调硬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的习得,而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有着更紧密联系的软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则不受重视[2]。这是割裂的知识观,在这种知识观的引导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体地位的确立都是无本之木,难以实质性地推进。Discovery学习强调的不是純粹的知识掌握,而是用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知识的意义已经转置为具体情境中问题解决的工具。

    3.学科的方向回归本质侧

    地理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探索发现史,基于事实和实践的探索发现,是地理学不断发展的生命力和价值追求所在。这种价值诉求延伸至课堂,就是让学生自觉、自主地探索、解决和发现,就像布鲁纳曾指出的“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横跨自然与人文的地理学科既蕴藏着纷繁的直观化的自然现象,又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化、实践化的生动案例,这些为学生的探索发现提供了一片沃土,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架接事实和发现、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自主自发地去揭示原理、掌握方法、内化观念,这是地理课堂价值追求的本真所在。

    三、地理课堂Discovery学习架构

    架构一词源自计算机术语,指的是构筑和搭建框架。教学架构,则指的是围绕着教学目标与立意,架构者通过对学习内容全局及核心环节的设计和构筑,而形成的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组织框架和学习路径。地理课堂Discovery学习的架构,即以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构筑高中地理学习的逻辑框架和以“探索” 为中心的课堂学习路径的过程,这种学习架构不仅具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特征,还应具有其独特的一些特征指向。

    1.特征指向

    (1)学习情境的冲突性和问题线索的潜伏性。认知冲突是探索发现的前提。情境信息作为Discovery学习的先导,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营造内外认知冲突,促进学习动机形成;同时,问题解决的线索通常隐含在外部情境或学生内隐经验之中,目的是给学生留下一定探索和思考的空间,从而驱动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将学与用、知与源联系起来[3]。

    (2)思维过程的高阶性和直觉思维的辅助性。Discovery学习强调高阶的思维技巧,问题的解决不仅是经验调用,还需要结合情境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思维活动,从而形成新的有意义的构建;同时,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特点也决定了“直觉思维”在探索发现中至关重要,依据图表进行空间感知、分析、想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媒介[4]。

    (3)积极情感的推动性和学习结果的生成性。激发学生的情感是Discovery学习的一个突出特征,它强调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推动学生认知活动;同时,Discovery学习的结果是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而自主构建的,具有生成性,除了硬性、软性知识外,学生学习中投入的还有方法、情感、观念等多重因素,所以Discovery学习的结果也是多元学习目标的统一。

    (4)探索内容的阶段性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整体性强调高中教学整体的系统化和结构化构建,在新知识学习、区域学习、现实问题解决等不同阶段之间,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梯度差异,教学设计的目标、策略、手段和结果也不尽相同。

    2.架构思路

    地理课堂Discovery学习的架构从横向(课堂学习流程)与纵向(地理学习阶段)两个方向来构建(图1)。从横向来看,感知—探索—发现是学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对客观情境的有效感知和体验是课堂学习的起点,针对情境问题展开的自主探究是学习的中心,而问题解决中形成的理性认知是学习的结果。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结果的输出不仅是具有共性特征的硬知识,更是融合了所感、所悟的软知识和情感观念,是在具体情境中将知识意义化、素养内在化的自主构建与发现。

    从纵向来看,地理学科的地域性、综合性和面向实践等特点决定了高中地理的学习包括了必修原理、区域地理、现实问题解决三个梯级阶段,不同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整体推进、又各有侧重:必修凸显综合思维,区域学习突出区域认知,现实问题解决则更强调地理实践力的落实。与之相应的是,各阶段“感知—探索”的内容与方式也应存在差异:新知学习侧重基于体验的原理揭示、捕获;区域学习侧重对区域情境的循理、释义;现实问题解决则侧重对现实情境的剖解和重构。

    四、课堂Discovery学习架构下的教学实践

    按照课堂Discovery学习的构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如何施教?笔者以农业区位中的葡萄种植业为例,来进一步探讨课堂施教中的策略。

    1.基于体验:搭建“体悟”支架,捕获理性认知

    即从学生的亲历体会和切身感受出发来创设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际中去探索地理原理、捕获理性认知。因为体验性的情境源于学生周遭,具有“真、近、趣、疑”等特点,为学生的有效探索提供了切实、直观的“原料”,所以能够更好地起到触动情感、激活思维的作用。在新学习农业区位时,笔者结合学生赴宁波北仑丁家山葡萄园开展研学活动这一经历,创设了以下情境问题:①作为宁波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丁家山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丁家山的葡萄存在露天和大棚两种栽培方式,此中有何玄机?②研学中发现基地许多农户都购买了农业保险,尝试从农业区位的角度来说明原因。③30年前的照片显示,丁家山的前身是大片的水稻田,而现在已基本被葡萄所取代,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变化?④在葡萄上市旺季,产品经常滞销,虽然许多农户沿路摆摊叫卖,但经济效益一直不高。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办法来提高基地的经济效益?

    探索发现的前提是有效感知,所以体验型情境的创设需要“求真务实”,要从生活实际、实践感受、实景实据、实验实例等真实性材料中汲取可探究的元素。该设计从学生的研学体验出发,用真实的情境搭建了由“体”到“悟”的学习支架,将农业区位的概念、区位分析方法等知识赋予具体的意义,学生成为知识的驾驭者和构建者,而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者和识记者,这无疑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知识真正地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依托区域:建立“思迁”通道,深化区域认知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利用区域的视角、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地理学习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方式。所以,依托区域的地理Discovery学习,需要将地理原理的认知与区域环境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区域认知结构;同时也需要通过区域学习掌握必要的区域认知的方法和手段、领悟相关的地理思想和观念。具体来说,这种“思迁”的通道可分为“以地循理”“以地释义”两个方面。

    (1)“以地循理”。即借助区域型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所悟向区域迁移,用原理去揭示问题情境背后潜在的空间秩序与空间规律,将分散、杂乱的区域要素化繁为简,纳入有序的区域结构整体之中,从而对区域特征形成结构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值得关注的是,涉及区域的情境素材繁多,教师在筛选时,要尽量选取那些与区域多种环境要素有广泛联系的“镜子”型素材(如自然地理中的生物、水文要素,人文地理中的农业、聚落等),以帮助学生顺藤摸瓜、由点到面地展开探索,认识到地理环境结构的全貌[5]。例如,在学习“欧洲南部”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2018年世界葡萄产量前三位的国家相关信息(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并结合欧洲地形图提出以下问题:①在图2上圈出你认为的大致葡萄酒的主产区,说明理由?②在法国南部,“河谷”成为很多葡萄种植大户的理想选址,是何原因?③以上三国在国际葡萄酒市场上长期占有着最大份额,这与南欧地区哪些条件有关?对我国的葡萄酒生产有何启示?

    问题情境以“葡萄”为媒介,将农业区位原理与南欧的区域环境进行整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利用原理对区域位置、地形、气候、水文、交通、科技、生态、发展历史等多种要素特征进行探索的过程。在问题解决中,地理原理得到延展,分散的区域地理要素也形成了系统。

    (2)以“地”释“义” 。即依托区域学习过程,去领悟区域认知的方法和区域发展所秉持的地理思想观念。在区域学习中,图表分析、空间分析、要素关联、动态分析、区域比较等都是常用的认知方法;而空间观、人地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因地制宜观等亦是常涉及的地理思想观念。区域学习要落实核心素养,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能阐“理”,还要能明“义”,以提升对区域认知的水平。

    在認知了欧洲南部区域特征之后,笔者将问题引深,继续设问:①除了欧洲,你认为世界上哪些国家或地区的葡萄产量也会榜上有名?(展示世界葡萄黄金种植带图,图略,大尺度空间分析)②与欧洲相比,我国新疆地区葡萄种植有何优劣势?(区域比较,综合分析)③我国新疆葡萄园呈现东西走向、南北相隔的布局,农民在种植幼苗时采用“开沟作畦、覆盖地膜”(图3)的方式,有何道理?(小尺度空间分析、综合分析)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