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百年离别同为悲 |
范文 | 【摘要】诗词教学一直是高中课堂的重难点,但是由于诗歌语言的凝练、距离年代的久远,学生们对诗歌始终有一种畏难情绪,只是被迫记诵、略通其意。究其原因,或许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学习新的诗词,用比较的方法去解读新的诗作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关键词】诗歌教学;离别;比较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言的极度精练、典故的大量运用再加上年代的久远,让几乎没有生活经历的中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时难得其法。课堂上有老师引导讲解时一听就懂,较为简单,课下自行阅读或考试时诗词就如同一纸天书,有的甚至连基本大意都读不懂,有的能读懂些微大意答题时却一头雾水,只得在脑海中搜罗仅存的几个术语勉强应对,得分高低全凭运气好坏。 高二下学期时,我们开始学习《唐诗宋词选读》。经过一年半的必修教材讲解,那些经典诗词老师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甚至背诵的基础上做了重点讲解,学生对于古典诗词有了一定的储存积累,这样为我们学习新的诗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准备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时,我内心有些焦虑,因为该板块的前两首诗都是我在讲解,学生们漫不经心地拿出了书,以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等着看我一个人的表演。我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吐沫横飞地讲了半天,学生在下面却痴痴呆呆地听着,下节课一问还是云里雾里,课堂效果几乎为零。因此,我想是不是该换一种教学方式,能否找到一个新的突破 口,让学生能够并且是愿意参与其中的方式。 一、课堂实录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看到诗题,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请大家回顾一下有没有学过和‘送别相关的诗词呢?” 大家一愣,怎么老师今天讲的套路和之前不一样了?忽然有同学说道:“《长亭送别》 !”有同学迅速反问道: “《长亭送别》是诗词吗?”大家陷入了沉寂…… 忽然思维敏捷又有些古灵精怪的徐俊道:“‘多情自古伤离别,嗯……柳永的《雨霖铃》。”“对的,《雨霖铃》也是一首 ‘送别的词。那么现在大家做一件事,同为‘送别诗,《雨霖铃》和《春夜别友人》有哪些相同之处?小组讨论补充。” 大家讨论时,我补充道:“大家讨论时可以参照《雨霖铃》的讲法,找出《春夜别友人》和它类似的地方。” 十分钟后,声音逐渐变弱。“好,大家讨论差不多了,我们先请人谈谈二者相同之处。” 生:“我觉得这两首诗词不是‘送别,应该是‘别离。因为《雨霖铃》是柳永的知己为他践行,而《春夜别友人》从诗题和背景看,应该是友人为陈子昂送行,是陈子昂别离友人。” 师:“恩,很好,考虑很细致,而且也找到了相似之处!” 生:“它们的感情相同。同为‘送别,都抒发了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和愁苦。” 师:“很好,我们说‘诗言志,诗词皆为‘言志,这位同学就指出二者的‘志——情感相同。既然二者情感相同,那么我们再看又是如何抒情的呢?” 教室骚动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了。有学生道:“结尾都运用了反问:《雨霖铃》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来抒发离别后的无聊无趣;《春夜别友人》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作结,点出别后相会渺渺无期,增添了惆怅和不舍。” 生:“都运用了‘借景抒情:《雨霖铃》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都门帐饮无绪点明时间、地点,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春夜别友人》借‘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点明时间、地点,写出离人相对无言,只能凝视‘银烛吐露‘青烟,面对‘绮筵也只频举酒而言难发。” 师:“很好,两位同学从手法角度比较。虽然《雨霖铃》直接点出‘无绪,而《春夜别友人》间接体现离人毫无兴致。”又陷入了沉寂…… 师:“还有相同的地方吗?刚有同学提到‘反问,‘反问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大家又议论起来,有学生道:“都是离别后的行为和想法。” 师:“对的,那么现在诗人在哪里?” 生:“哦,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师:“很好,大家再找,‘想象是否仅此一处?” 短暂地思考后,有同学道:“《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离后前路未卜的情形。”又有道:“《雨霖铃》想象和友人分别后前路未卜的担忧,《春夜别友人》‘别路绕山川也是和友人分别后对前路险远的忧虑。” “太好了,我建议给他们鼓个掌。”正当我要总结时,忽然崔月琪道:“老师,还有《雨霖铃》,‘留恋处,兰舟催发写越是不想分别,却越有船夫催促赶路,从侧面烘托出离愁;? ?《春夜别友人》,‘长河没晓天,我猜测应该也就是天快亮了,也要与友人别离踏上征途了,虽然不是人在催促,却是时间在催促,我觉得这应该也算是一处相同点吧!” 师:“这当然是算的,其实‘长河没晓天就是指拂晓时分,同样‘明月隐高树也指时间,指月亮斜落被‘高树掩盖慢慢消而失天亮的过程。” 至此,在比较阅读下,我们大致了解了《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的情感及其抒发情感的手法,基本实现了诗歌教学目标。 二、课后反思 (一)树立范式,温故知新 中华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入选教科书的篇目实在寥寥无几、九牛一毛。这就要求老师们在面对教科书中的古典诗词时,必须扎扎实实对待,尤其是初始阶段,要求学生认真掌握,牢记在心,在大脑里能形成一种赏读诗词的固定范式。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引导学生对自己掌握的诗词分类,比如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思乡诗、离别诗、说理诗等类别。学生对每一类别都要有个大致了解,从而为面对新的或不熟悉的诗词时,找到解读诗词的突破口。 (二)巧用比较,构建关联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法在文学诗词解读上同样适用,面对一首新的诗词,学生们多会因为陌生而心存畏惧。老师也因为学生的无法参与而无从下手,只能硬着头皮枯燥乏味地干讲,学生也疲惫应对,毫无效果。因此,在教授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一书时,我就有意地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必修教材中的诗词和将要学习的诗词作比较。我们先将诗词对号入座,再从记忆中搜寻同一类别的诗词,对照解读。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能参与其中、自主探究,进而科学而又高效地去学习新的诗词。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够享受读懂诗词的成就感,又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从而对诗词的陌生化、畏惧感逐步淡化、消失,最终能够独立自主地去感受体悟古典诗词的美。 (三)勾连引导,生成课堂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思维碰撞的地方,是人与人思想交流的平台。因此教师绝不能屈从于预先设定的程式,按部就班地走完就结束,我们既要有选择地接受课堂中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又要在学生思维僵化时加以适当的引导,以此来开阔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课堂的各个环节,还要全面估测学生会有哪些突发奇想,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对学生的语言予以及时的勾连和引导,活跃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作者简介:孙旭,1984年生,江苏南京人,中学一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教师,研究方向為中学语文教学。 (编辑:马梦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