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微微”叩开习作教学的大门 |
范文 | 褚碧云 【摘要】中年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合理利用教材,二度开发单元习作,通过“微话题”“微积累”“微情境”“微写作”“微点评”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原动力,激起学生习作的头脑风暴,轻叩习作教学大门。 【关键词】微话题;微积累;微情境;微写作;微点评;习作原动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中年级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将从低年级的看图写一段话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习作”。但学生普遍惧怕写作文,愁于没内容,难于没方法,苦于没字数。其实很多孩子最初是不怕写作文的,强硬的字数要求、枯燥的写作方法渐渐地让作文“面目可憎”。写作心理转换理论指出:“写作是学生把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一旦学生产生了积极心理,他们就愿写、想写、乐写。以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原动力。 一、微话题,慧眼看生活 中国古代早有“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的说法,认为“心声”与“情动”是作文的发端。可见,作文教学首要是引发学生的习作需要,回到“情动而辞发”的原点,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生活,点燃表达的激情。从二年级升至三年级,园地作文不再是简单的看图作文,开始出现命题作文,或写人或写景或写小动物。学生总嚷嚷没有什么可写,他们也不愿写园地里枯燥的作文。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不会观察生活,缺乏写作素材。那我们就借学生一双慧眼,牵着他们慢慢积累写作素材。 今年三年级开学,我们班有很多新面孔老师,换了数学老师,来了英语老师、美术老师、品社老师。开学第一课,我让孩子们自由聊聊新老师、新同学以及新教室,话题新鲜又愉快。 首先,来聊聊老师。一阵沉默后,几个活泼的孩子高高举起了小手:“这学期,我们来了位新老师,她中等个子,皮肤白白的,可是长满了小痘痘。她喜欢穿高跟鞋,你听,咚咚咚,准是她来了……”“最有趣的是教美术的赵老师,他讲话忽高忽低的,好像爸爸的呼噜声。” 再次,引导孩子观察同学们的变化。看看一个暑假过后,谁的变化最大,提醒他们观察仔细后再说,看老师、同学能不能猜出来。这么一说,底下的小眼睛开始发光了,纷纷寻找对? ?象:“她好像暑假里吃了不少零食,突然胖了很多,但个子好像缩小了。”“他变得更高了,不过,鼻梁上多了一副眼镜,不知道是因为暑假里看书看的,还是因为玩iPad……”话音刚 落,教室里就炸开了锅,有转过头去看的,有捂着嘴低头偷着乐的…… 就这样,一篇新的作文便新鲜出炉了,我没有列提纲,也没有指导写作方法,更没有限定字数,孩子们在交头接耳中,说说笑笑地写出来了。其实我是带着极大的目的,因为三上单元习作二主題是写一个熟悉的人,这次的活动是提前做铺垫。 二、微积累,用心习语言 很多学生会读课文,爱看课外书,却不会写作文。因为他们缺乏文字敏感度,没有文字储备。这学期,我紧抓课堂内外,引导学生积累教材中的优美句篇,同时积累身边人的妙语佳言,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以便日后娴熟地运用语言文字,妙笔生花。 (一)妙用教材,积累好词佳句 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主题内容,从单元导读到课文,再到单元习作。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秋”,每篇课文都有好词佳句。在学习课文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优美句段,学习文中的经典句式。如《秋天的雨》一文,学完“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后,我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当堂背诵,进行口头模仿。有同学说道: 秋天像一个大法师,它把红色给了苹果,苹果挂在枝头,像一个个“信息球”,告诉人们秋天已经来了。它把橙色给了柿子,柿子像一个个“小炮弹”,赶走了夏天的炎热,迎来了秋天的凉爽。紫红色是给山楂的,山楂像一块块“巧克力”,让人们品尝了秋天的味道。 厚积而薄发,有了这样的积累,到了单元习作《秋》,学生便能得心应手。 (二)妙语展示,积累智语慧言 据说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平时总会携带一个小本子,在家里,在散步的路上,或是和客人喝茶聊天,无论在什么地方,他总在本子上记录生活中的趣事妙语。这学期伊始,我在教室南面墙上开辟了“妙语长廊”,以小组为单位,将每组学生闪烁着思想灵性的语言记录在“妙语连珠卡”上,并郑重地署上作者姓名。这些妙语,可能来自学生的书面语言,可能来自学生脱口而出的生活语言。课间,孩子们总是兴致勃勃地围在长廊上,三五成群地认真阅读,兴致盎然地点评伙伴们的“妙语连珠”。他们总是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那片长廊,或为自己的作品暗暗窃喜,或为伙伴们文中、口中的隽言妙语赞叹不已。 “妙语长廊”是展示学生的妙语,那么教室右边的“书香小屋”便是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卡。本学期,我给学生每人印发了《在书香世界里漫游》读书卡,里面有三块内容:(1)在阅读过程中,我认识了几个好词语;(2)在阅读过程中,我积累了几个好句子;(3)读完后,我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每半个月,我们班里都有个阅读主题,要求学生读我指定的书籍,边读边完成读书卡。到目前为止,我们班已经共同读完8本:《最后的战象》《爱的教育》《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等。大家自由积累书中的好词佳句,还可写下自己独特的阅读体会,给自己的阅读卡配上喜欢的图案。经过筛选,我把优秀阅读卡展示在“书香小屋”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妙词佳句的积累,有阅读体会,还有文字的运用,展示之后,又给每个学生创设积累他人语言的平台,可谓“一箭多雕”。 三、微写作,巧手写文章 微写作,类似于现在的微信、微博、发朋友圈评论。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阅读课文。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穿插微写作,能增加课堂教学的美感,形成动静有致的教学节奏,能训练学生的动笔能力,让学生真正受到有力度的语言学用训练,让学生不怕写、能够写、喜欢写…… 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以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有以下几种呈现方式: (一)批注写话 这类似于我们在朋友圈发表评论,或单个词,或一个短语,或一句简短的句子。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就任意语段大胆发表自己的评论和对文本的理解。如品读完《狮子和鹿》后,请学生自由写话,任选文中的短语或自己的语言评价鹿,批注在文题后。学《掌声》一文,在英子两次“一摇一晃”中批注英子的心情。第一次“一摇一晃”:自卑、紧张、犹豫、害怕;第二次“一摇一晃”:轻松、自信、感动、感激。 (二)评论概写 学生可以概写文意、情节、手法、人物、语言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概写中指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概写中训练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例如学完了《给予树》后,请学生每人写一句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情况,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学生写道:“这是一个感人的小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圣诞节的故事。”“这是一个教会我们如何表达爱的故事。”“这是一个写金吉亚给陌生小女孩带去温暖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的故事。”…… (三)句段仿写 优美的句段沉睡在课文中,我们老师加以提取和运用,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片段写作或口头表达的语言能力。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可以鼓励学生仿写以下片段: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指导学生用上总分总的段式,仿写“有的……有的……有的……”,写单元习作六的写景文。 (四)课文点睛 “课文点睛”,指的是利用课文的天然结构而设计的课堂微写作活动。它能凸显学生对课文文意的深刻理解。这种微写作尤其适合短小精悍的寓言类课文,适合在文本“留白”处创作。如“园地七”的《刻舟求剑》一文、第27课《陶罐和铁罐》一文,请学生给故事添加点睛之笔: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看来我们要按事情的变化规律办事,不能想当然。 小朋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能骄傲自大。 …… (五)补写续写 补写补于课文的“留白”处,续写写于课文的收束处。由于跟阅读教学息息相关,这种微写作活动常常是“一举多得”。 风吹水动微波起,处处文章处处文。教材亟待合理利用、二度开发,单元作文呼喚新鲜元素。唯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宽其阅读积累,表达其真情实感,方能“我手写我心”。愿划一叶小舟,满载憧憬和希望,徜徉在语用的汪洋上,抵达“桃花灼灼”的彼岸,赏那一篇篇“妙笔生花”之作。 参考文献 [1]李维勇,张晨瑛.激活元动力,扬起快乐习作的风? ? ? 帆——习作教学情意激发策略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5(Z3). [2]余映潮.落实课堂微型写作活动的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5(27).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