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重拾语文真味 找回华夏墨韵 |
范文 | 【摘要】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新课标更是指出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不仅是民族特质和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也是当代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将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以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滋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简要阐述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并结合中专课堂实际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中专;语文真味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正如南怀瑾大师所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基,复兴之希望。但自20世纪以来,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在学术研究和教学一线都出现了西化的现象。而语文新课标的印发,无疑是明确语文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已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尽管各学校也不乏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总体而言仍未能形成系统成熟的经验,教学效果自然也是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厘清传统文化和语文课程的内在联系,并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来渗透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关系 所谓“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世代继承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良文化。它上承诸子百家的精要又下接民风民俗,其内涵不断地积累沉淀,成为影响个体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而且文化并非是一种“结果”,而是一个富有生机不断演化的过程,这依赖于当代教育的传承。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总和。而语言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其一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基础,是语文教学资源不竭的源泉;其二语文教学亦即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二、融传统文化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知识的积累,更应增强学生语文素养,而文化理解和传承则是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体现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育观念,要求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形成适应个体发展、社会发展的语言实践能力。比如古诗词不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巧妙,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韵律美,若能组织学生日常诵读,就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语感。而学习汉字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而且也能够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抑或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名人逸事、经典名篇来启迪学生智慧,润物无声地改变学生对文化的认识,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因此,语文作为我国学生的母语,只有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才能确保学生的语文素养均衡发展。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学生易受良莠不齐文化的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恐受负面影响,传统文化则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一个民族和国家离开传统文化也如无根之木,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因此习总书记提出要有“文化自信”。而教育事业作为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则应充分发挥其作用,给当代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滋养。此外,传统文化也并非要全盘接收,而应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改造。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中,意味着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念的交融,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升华。 (三)适应身心发展需求 中专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心理尚未成熟的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当下多元文化的刺激下,学生缺乏甄别好坏的能力,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一些不良价值观将给学生造成误导。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且多为90后、00后独生子女,现实环境下易养成一些坏习惯。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将课文中的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才能实现语文学科“育人”的终极目标。 三、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措施 (一)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习兴趣 传统课堂多以口头讲解为主,而学生则通过机械记忆来强化巩固,对知识内涵知之甚少,学生理解不到位,基础也必不会扎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丰富教学手段,将抽象的传统文化转化为具体的人物、案例,在情感上给学生带来共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与文章相关的视频短片,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真切的氛围。或者鼓励学生角色扮演,在揣摩人物台词和内心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也将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印象。比如在《琵琶行》一课教学中,可以先播放同名轻音乐,给整个课堂教学奠定情感基调。通过听觉的刺激,学生在脑海中想象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同时也联想到“司马青衫湿”,体会古代知识分子一心报国的远大抱负。 (二)挖掘教材价值,促进巧妙融合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近年来经过各界人士的呼吁,语文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篇目也不断增加。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如文言文作為古人先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大多是对人性真善美的讴歌,对学生求学和做人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如在《陈情表》一文教学中,首先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对疑难字词进行解释。其后再探讨李密对官职任命拒而不受的原因,从而引发学生对于“忠”和“孝”的思考。通过对李密其人以及幼年成长经历的梳理,令学生感同身受地体味“忠”和“孝”的内涵,进一步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最后还需要将课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忠孝观念,以此来促进学生德、才的全面发展。 (三)阅读经典名著,课外延伸拓展 我国经典名著浩如烟海,现阶段教材所收录的内容显得甚为寥寥,实际上难以满足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而组织学生课外阅读,不仅能够丰富中专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还能够打破语文教学的时空限制,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通常而言,受教材篇幅限制古诗文往往只能节选一部分,不免造成“断章取义”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对其中蕴含传统文化的理解。因此,可要求学生在课后诵读原著,更加客观全面地理解文本。如《逍遥游》一文大量存在想象、夸张的描写,学生粗读后难以准确把握庄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哲学理念。这就需要借助《庄子》的其他篇目来辅助消化,帮助学生理解道家思想,体会古人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如此一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会日渐浓厚。在古代先贤思想的熏陶下,学生的知识文化有了显著的提升,品德修养也将有所改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特质与软实力的象征,也是当代学生必备的人格品质。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手段,语文课程理应在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在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加强他们的道德修养。笔者建议,语文教师应创新教学手段,以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价值,将课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渗透紧密结合,润物无声地进行熏陶;最后还需要鼓励学生课外延伸拓展,通过阅读经典名著的方式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桂媛.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传播传统文化[J].文学教育(上),2019(3). [2]时梦蔷.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9(6). [3]温小军.实用与文化:语文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目标困惑与突破[J].课程教学研究,2019(2). [4]钱加清,王雨晴.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启示[J].课程教学研究,2019(02). 作者简介:曲立斌,1962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女子学校女性研究中心,本科学历,高级教师,任吉林女子学校书法教师,吉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国现代文学及语文教学。 (编辑:郭恒)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