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非连续性文本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
范文 | 【摘要】随着2017年关于中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相关政策的公布,中职语文教学也迎来了重大的挑战,既要保证文化素养的提升,又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切实地将语文能力也落实成为一项技能。面临此种挑战,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应用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非连续性文本简便、直观,传递信息效率更高,且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若教师充分发挥其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常规教学的效率,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因此,本文以日常教学实践为前提,以非连续性文本为着眼点,对其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作了一些分享。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中职语文;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关于中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的相关政策公布,中职教育呈现顺应市场变化的改革趋势,即重视专业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公共文化基础教育。中职语文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尤为重要。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资源,能很好地培养中职学生的语文实践运用能力,那么,如何在常规教学中有效地将其应用便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课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中职语文) 非连续性文本是指在篇章结构上不连续,在意流上相连或相应的图表、图文或文字材料组合体。中职语文方面,非连续性文本被提及较少,对其进行的专门研究更是寥寥可数。笔者结合文献资料,对4本常用中职语文教材及练习材料进行分析,将中职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总结如下: 1.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较为匮乏。该类资源主要以课后练习、应用文写作指导、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文体写作、附录等方式呈现,且数量稀少。这对于培养中职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有着先天的不利影响。 2.文本形式较为单一。非连续性文本主要还是以纯文本、图片、表格、结构图等形式呈现,较为单一;同时,这些资源更多的是属于辅助型资源,教学利用率不高。 3.教师主观教学意识薄弱。经过调查研究,中职语文教师对于非连续性文本这个词汇感到陌生的居多,即使有了解的,也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能主动挖掘非连续文本资源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之中了。 综上所述,虽然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较少,但其对培养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起到很大的帮助,教师应该积极寻求途径,钻研方法,将其合理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使其发挥应有的教学价值。 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实践应用 1.常规课文教学中的应用。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还是以课文为主,因此如何在常规的课文教学中融入非连续性文本的应用便成了教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一,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辅助课文教学。在4种中职语文常用教材中,我们都能看到许多课文的“练习与思考”部分,就有现成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例如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中的《项链》,“练习与思考”第一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完成下面的卡片,掌握关于‘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文学常识”,如下: 上面的表格就是一个教材提供给教师的现成的非連续性文本资源,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项链》时完成这个表格,一方面为课文教学作铺垫,另一方面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合理创编非连续性文本,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实际上,包括板书在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的具有非连续性文本特点的并且在原教材中没有的图文材料,都属于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合理创编和应用。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该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以林黛玉的视角初步展示了荣国府的面貌,引出了部分人物,因此,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进路线便是学习课文的一条重要线索。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利用类似旅游导览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掌握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从而顺其自然地展开课文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的讲解。 2.写作教学中应用。中职语文的写作教学,往往是最令教师头痛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且惧怕写作,这种情况不是能轻易改变的,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在写作教学中合理应用非连续性文本的主要价值所在,即训练发散性思维。教师在使用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进行写作教学时,应当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不是要求学生每次写作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成果。以下图为例(见图1): 这是福建省某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当然,中职生的平均语文能力不如高中生,但这不妨碍它作为一种写作训练材料。训练方式有许多种,比如让学生复述图片的内容,让学生尝试为图片写一个标题,让学生讨论图片展现的社会现象,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敢于思考,最后再鼓励学生尝试动笔写作。这样,学生能够较为没有负担地去发散性地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慢慢提升自己的内在写作能力。类似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很多,教师使用时一定要注意,不应直接作为题目要求学生写作,那只是一种强加的任务,应当以训练思维为主要目的。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在4种中职语文教材中,都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内容丰富,如“专业——祝我点燃信念的灯”“我们热爱大自然”“诵读经典古诗,弘扬传统文化”等等。这些活动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逻辑运筹能力以及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而非连续性文本在这样的活动中扮演着很奇妙的角色,因为它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以外研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青少年‘粉丝现象研讨活动”为例。通过教师的指导,活动的流程如下:(1)收集有关青少年“粉丝”现象的资料;(2)开展问卷调查,拟出一组研讨题目,供活动参与者研讨…… 在上述流程中,我们会发现,在学生收集有关青少年“粉丝”现象的资料时,会接触到大量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或是一则短新闻,或是一组对照表,种类繁多,这时,非连续性文本在这一流程中是以客体的方式呈现。而当学生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资源转化为一份调查问卷时,非连续性文本便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内容。学生为了完成活动,主动积极地参与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创设,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指点的作用,而非连续性文本则是以一种灵活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媒介。 三、对于非连续性文本在中职语文教学应用的展望 目前,在中职语文教学领域,非连续性文本还是属于较为冷门的词汇,然而它与其他的表现形式相比,显得更加简明和直观,能够更好概括大量的信息,应用得当,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这一类型的文本与人们的生活学习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非连续性文本,可以有效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让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成为一座沟通知识与实践的稳固桥梁,让中职语文教学成为百花齐放的美丽殿堂。 参考文献 [1]任二红.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与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附 ? ?注 本文系2017年度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关于中职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的探索。课题编号:ZB20170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怀韬,1987年生,福建福州人,讲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中、高职语文教育工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