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提升写作能力的小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
范文 | 严铮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阅读教学只停留于课文内容理解与分析的层面,过度强调“读是写的基础”,忽视了文本中语言规律和语言现象,从而弱化了写作的地位,致使學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却未必有神”。基于写作能力提升的阅读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手段,它不是传统的“读写结合”,而是强调从学生的写作水平与学习需求出发,关注教材中的单元安排、体裁特点与写作特点,发掘教材中适用于学生的写作训练点,将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写作,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写作训练点;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很多人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阅读教学只停留于课文内容理解与分析的层面,过度强调“读是写的基础”,忽视了文本中语言规律和语言现象,从而弱化了写作的地位,致使学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却未必有神”。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基于写作能力提升的阅读教学可以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手段,它不同于传统的“读写结合”,而是强调从学生的写作水平与学习需求出发,关注教材中的单元安排、体裁特点与写作特点,发掘教材中适用于学生的写作训练点,将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写作,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基于单元安排,分解单元习作的训练点 2019秋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本(送审版)的第一单元习作题为“变形记”,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转换身份,把自己想成一只小蚂蚁、一棵小草、一粒石子等,再把自己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这样的习作要求似乎与前面的课文脱离了联系,是否可以将单元习作与课文一分为二来教学呢?那肯定是不行的。这只会让习作教学失去文本依托,成为“光杆司令”,举步维艰。 现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旨在将一个单元的文本学习与习作训练作为整体,围绕一个或几个单元训练要点,把相关知识点联结成一条学习线索,形成一个读与写融合的整体。所以,教师应该树立起“单元意识”,将单元教学当作一个整体,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渗透写作思维的训练,分解单元习作的训练重点与难点,一课一练,一课一得,层层递进,有效融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就以2019秋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本(送审版)的第一单元习作题“变形记”为例,要如何分解“变形记”的习作训练呢? 首先,要利用单元导读提示与语文园地读懂单元习作的训练点。教师要明确单元习作训练的目标,即单元导读提示中指出的“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如何发挥想象?如何写具体呢?答案就藏在“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中点明了,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将自己置身于文中的场景;“词句段运用”部分则要求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与好处,以及分号的用法,这就分别解决了“如何想象”“如何写详细”的问题。 其次,在课文教学中进行单元习作的分解训练。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反复咀嚼描写草原的语句,通过那些比喻、拟人、联想的句子,感受草原的生机与祥和。接着,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如果你置身于这一碧千里的可爱的草原上你最想做什么?在交流中,学生将打开思维,调动情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有了这些阅读与情感的基础,再让学生转换身份展开想象:如果此时你是草原上的一株绿草、是羊群中的一只小羊、是蓝天上飘浮的白云,你又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通过视角的转换与想象,完成对一个段落单个视角身份转换的改写。学完《丁香结》一文,可提示学生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从城里街旁、城外校园到“我”斗室前,完成整篇不同情境下单个视角的身份转换改写。学完《花之歌》后,学生就能发现,可以通过各种比拟与联想,通过看、听、想、做等多个角度将句子写生动。此时,可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创作,写写《风之歌》《月之歌》《海之歌》…… 这种依托文本的改写或仿创训练,既能帮助学生积累与运用文本中那些精彩的词句,做到言之有物,更能给单元习作搭建一级级的台阶,扶着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学扎实,写具体,从而将单元习作的训练重点与难点落到实处。 二、基于体裁特点,凸显文本的写作训练点 教材作为学生阅读与写作学习最好的范文,在体裁的选择上也是丰富的。除了记叙文外,还选入了说明文、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文章。 2019秋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本(送审版)的第五单元安排了说明文的学习与写作。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还要学会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因此,教师要基于说明文的体裁特点,突显其写作训练点,为学生的习作训练减缓坡度。 《太阳》是常识性说明文,语言通俗易懂。为了说明太阳的“远”和“大”,作者不仅列举了“一亿五千万米”“三千五百年”等具体的数字,还拿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参照比较,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又直观形象地写出了太阳的特点。课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这样的语句,体悟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能将复杂抽象的事物说得通俗易懂。学完课文后,不妨让学生尝试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一种身边的事物,牛刀小试写一段话。而《松鼠》是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传神,以比喻、拟人手法介绍了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上的特点。学文过程中,可通过比较,引导学生领悟直接描述反映事物具体鲜明的特点,从而感受说明性文章语言风格的多样化。进而完成课后练笔,试着将课文《白鹭》改写成说明性文章,让学生在改写中,进一步感受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简洁等特点,为单元习作奠定基础。 三、基于写法特色,挖掘文本的写作训练点 《桥》是谈歌写的小小说,在2019秋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本(送审版)中继续保留着。全文通过节奏紧张的情节发展与惊心动魄的环境描写,让一位高风亮节、不徇私情的老共产党员如大山般崇高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牢牢把握课文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深入具体的情节与特定的环境描写中品味人物形象,从而领悟小说的写法特点。当然,《桥》这篇课文还有不少与一般小说不同的写法特点,如短句的运用,描写雨的“像泼,像倒”,描写唯一的逃生之路的“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简洁、短促的语言进一步烘托了山洪来临时情况的危急,使人读之,不禁悬起了心;如在文末才揭示老支书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将置念留到最后,令人震撼,进一步渲染了老支书崇高的人格魅力。基于写法特色的阅读教学将会把阅读的重点落在语言的规律与表达上,落到情节发展、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上,不仅读懂课文的内容,更能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最终为写作服务。 总之,教师要将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指向写作,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内容,更要侧重于文本的言语形式,探究文本的篇章构架、写作素材的取舍、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等写作技巧,进而培养小学生善于从写作的角度去阅读,提升小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鹏莉.小学语文课堂中读写结合教学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7. [2]李娜.小学高段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案例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3]陈寿宗.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2). 附? ? 注 本论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写作能力提升的小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编号:2018XB02772)的研究成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