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感同身受
范文

    谭霞卿

    【摘要】目前语文课中古诗教学的普遍缺陷是习惯于用对待一般文章的方法,对古诗做刻板的结构和语言的分析,这样古代优秀诗篇中完整的艺术形象往往被分割成几块僵死的“预制板”式的部件。

    【关键词】古诗;情境;艺术化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古诗除了内容美,还有形式美。古诗的形式美是由它的语言、韵律、节奏以及诗篇的句式结构等诸因素综合而成,而教学古诗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时的情境艺术创设,从而让学生头脑中再现诗人所创造的完整而丰满的艺术形象,达到古诗教育的目的,那么,怎样把古诗的教学情境艺术化呢?

    一、语言想象性的艺术

    用语言塑造的文字形象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它没有直观性,要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必须通过对诗的准确领会,进而在脑海中想象出作品所描绘的情景,只有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在想象中“看到”和“听到”诗人所描绘的事物。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作品借景抒情,突出一个“愁”字。这四句诗二十字没有像绘画、雕塑、舞蹈那样有具体、生动的直观形象,要想把这些文字符号在学生的头脑中化为鲜活的图画,就要让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利用语言的艺术调动他们的想象力进行形象的再创造:夕阳西下,暮色苍茫,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是需要经过老师串讲、学生想象才能浮现眼前的景物,而“日暮”为什么会撩起“客愁新”呢?这就要在教学时用语言的艺术着力诱发学生进行联想了。联想是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想象,“日暮”正是万物归宿之时,牛羊归栏,鸡进笼舍,炊烟袅袅,合家团聚,而诗人却在江海漂泊,离乡背井,怎么不令人愁绪满腔呢?对这两句的形象阐释,要给学生在情调上、在色彩上以朦胧、渺茫,思绪迭起的感觉。“新”字有开始生愁和愁多且深的含义,不寓景联想,就不能境界全出。诗前两句引导学生想象出眺望江景之所见,旷野无垠,望远水天相连,似乎地上的树木也高出天外,那悬挂于高空的明月,映照在澄碧的江水中,同诗人亲近相依。诗词以“间接的形象性”的描写诉诸人的想象,诗人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空白状态”由读者来填补,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江清月近人”,在这清晰画面的背后,隐藏着只可意会的另一个画面:诗人的愁心已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里有他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纷至沓来,涌上心头。这一实一虚、显隐相迭、交互映衬的意境,老师要用介绍诗人生平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充实这些“空白”,不进行情境的艺术化教学实践,仅仅依靠词句的抽象诠释,笼统地说明中心思想,古诗的教育目的难以达到。

    二、古诗朗读教学的艺术

    古诗的朗读应侧重在音乐美方面,其要点有三:第一,要分析古诗的音调和谐美。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短短四行,不仅意蕴深邃,形象地表情状物,字里行间,充溢着超凡脱俗的气概,而且语言和谐,四声相间,朗朗上口,悦耳动人。第二,要分析古诗的节奏鲜明美。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此诗豪放雄壮的节奏,是诗人感情激荡的外化,它拨人心弦,进行曲般地催人向前。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对学生灌输古诗时必须唤起他们朗读时的感情与诗人的感情起伏相合的拍,要把握当感情紧张亢奋时,节奏趋向于急,感情轻松平静时,则趋向于缓的原理,让学生通过节奏的变换,掀起感情的波澜。第三,要分析古诗韵律的美。诗韵是构成古诗语言和谐美的重要因素,唯其有韵,才宜于唱,宜于吟,宜于朗诵。古代的格律诗,在句数、字数、韵位、用韵方式以及修辞方面的要求等有一定的规定性,这些古诗朗读艺术老师必须掌握,否则教学就难以得心应手。

    三、创设情境的艺术

    教学古诗,老师往往通过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其趣,怡其情,而达到明其意。然而古诗中蕴含的意境大多不是平常的生活情境,而是经过诗人艺术化手法再加工的。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学的熏陶感染效果,必须要精心揣摩诗境的内涵,讲究教学情境的艺术化。

    “草长莺飞二月天,湖堤杨柳醉春烟”,《村居》这句诗中,“杨柳”高度拟人化了,“醉”字更是诗人在“物我合一”状态下,借“他物”抒“己情”的一种修辞手法,诗意表达得曲折而隐晦,单单靠分析讲解,学生无法深入领会。例如我们采取“以景促讲”的方法,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二月天”“杨柳”“春烟”等词意后,老师先提出两个问题:这句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来?随后打开PPT,用柔和的声调解说画面上的图景:“这是早春二月,青草萌生,莺鸟飞舞,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微风拂过,柳枝在飘拂,在荡漾!”接下来,老师又以富有感染力的声调说:“和煦的春光多迷人,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诗人,一边观赏,一边用自己的或老师刚才的话描述这幅春景图。”

    过一段时间后,老師继续把学生引入诗境深处:“春风吹来又吹去,风渐渐大了,柳枝也飘个不停。”说到这里,老师要别出心裁地翻卷着活动的PPT。随着三个手指灵巧的配合,投影上的柳枝像被风吹过一般,真的动了,先是轻摇慢晃,飘拂不定,最后宛如微醉一般轻飘。学生看得入迷,屏息静气,如痴如醉。

    这时,学生已初步体会到诗人“物我合一”的感觉。老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诱导:柳枝飘扬不定,这种情景很像什么;这里是不是真的指柳枝醉了?实际上指谁醉了;诗人为什么东西而陶醉;诗人是怎样想出“湖堤杨柳醉春烟”这个佳句来的?就这样步步深入剖析,诱发诗人作诗的情绪与感觉,诗意也就不道而明了。

    创设这样教学情境的好处有:第一,节奏,好入境。老师精心设计的描述语,娓娓动听的语调,启发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的做法,易于诱发学生入境,老师在解说图意后特意留下一段时间,让学生一边观赏PPT的图景,一边考虑着用哪些文字表达图意。这样,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交互作用,加深了感受,进一步获得情绪的体验。第二,重细节、深入境。诗中景物多彩多姿,采用了PPT使春景的色彩美得以充分体现:鹅黄的春草,明净的蓝天,色彩斑斓的莺鸟,泛青的柳枝……这一切如磁铁般吸引学生进入诗境,更巧妙的是借助直观演示,把“醉”这一抽象字眼转化为柳枝可观可感的视觉形象,逼真的动感画面,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第三,反其道,巧借境。“春烟”朦胧迷人,柳枝沉浸其中,却说成醉在其中,在写法上采用“转借活用”的修辞手法,字面上跳跃性大,理解写法有一定的难度。老师不能像平常那样把写法放在讲解诗意时轻轻带过,而要巧妙地把这个环节安排在学生入境趋于高潮时讲。古诗是诗人情感和物态融合一致的产物,入境趋于高潮时,学生此时的心里体验大多贴近诗人的情绪与感受,为理性上认识写法铺平道路,也获得对诗意内涵的进一步理解。

    总而言之,语文课中古诗的教学不能再放在“预制板”式的部件里,要讲究教学的艺术化,才能赋予古诗字、词、句教学以美的感受、欣赏和判断,这才是古诗教学的最终目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