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以思促读使人深邃
范文

    【摘要】在現代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将“读书”的方法论具象为“阅读”这一概念,即通过“阅读”手段来实现对包括“语文知识”在内的各种自然知识的获取并以此训练语文的实操能力。而面临文山书海,“如何有效阅读”无疑成为大家迫切需要明确的一个先决问题。富斯德曾说:“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足见思考之于读书(阅读)的意义。在此,本人谨以学生群体为主要受众,就“思考”对于阅读效度提升的能动性作用作几点建议性说明。

    【关键词】思考与阅读的联系;阅读效度;以思促读;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5-0032-02

    【本文著录格式】桑阔.以思促读使人深邃[J].课外语文,2020,19(15):32-33.

    一、在思维领域中为阅读“建模”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要带着问题去阅读,试图以“目的性”为指引来协助学生找到“答案”,这是应试教育下备受推崇的一种阅读方式。教师常常认为,学生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去提高分数,即可认定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阅读的有效性。著名作家木心曾说:“思想是卷着的锦毯,语言是铺开的锦毯”,意在言明“思想”与“语言”两者是互相联系且互相支撑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过分重视以语言、文字为基底的阅读应试技能培养,却忽略了思考阅读对于实际生活的工具性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亦如莎翁名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体的阅读体验均具差异性。究其原因,无论是阅读的需求各异,还是读者所处时空、境遇不同,其实都可归咎于个体在各种客观因素影响下的主观思维模式的差异,思维活动之于阅读的重要性亦由此可见。在阅读与思考的联系性方面,本人谨就自身体悟提出在思维领域中进行“建模”的阅读概念。

    “建模”即建立模型,其过程即建立系统模型的过程。那么如何在思维领域里合理地建立“阅读”模型以提升效度呢?首先,我们不妨将阅读设定为三个阶段,以此三个阶段的阅读来建立思维中的框架结构,并依据阶段特点发挥思考的能动作用以丰富其内涵。

    第一阶段的阅读可以定义为“好奇阶段”。这一阶段,我建议学生以好奇心为导向去阅读整篇文章并描绘主体“大框”。例如叙事性或故事性文章,可以通过了解作品中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及主要人物形象来建立“大框”,其主要目的是消除对文章的陌生感并满足对“故事”的好奇心。这一阶段的阅读可以尝试采用粗读及跳读方式,只要达到理清脉络的要求即可。略过的部分可以视作留下一种阅读悬念,为后一阶段的阅读打下兴趣基础。

    第二阶段的阅读可以视作“理性阶段”。“理性阶段”,顾名思义,即“理性思考的阅读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建议学生边读边思。这里的读指精读,思指理性思考。精读,想必大家是理解的,就是精细地读,旨在通过精读将上一阶段阅读中略过的部分填充饱满。而理性思考,概念稍显模糊。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将阅读中的“理性思考”视为以目的性阅读为径来实现高效答题的一种思考方式,前文提到的“带着问题去读”即是理性思考在应试教育下的典型体现。这种方式在日常教学中主要目的是提高分数,阅读的思考也普遍致力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人文性答案的探求。此般定义实际上是很局限的,因为它虽在较高的程度上迎合了语文应试教育的需求,却忽略了学生在理性思考中形成阅读思辨力的终身受益性。思辨力概念,即思考与辨析能力。它不仅可以满足基本的语文及其他学科的逻辑性学习需求,更有利于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并形成科学“三观”。这种以理性思考为基础的思辨力的形成和培养,才是真正对学生当下的学习和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培养思辨能力,要求学生在带着“目的性”进行理性思考的同时,不断训练自己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例如在思考一篇文章主旨时,不要仅停留在解决“主旨”涵义的层面,要勇于批判和质疑,“标准案例的主旨真的标准吗”“我提出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相比是否更加合适”,只有敢于提出这样的问题,敢于质疑“权威”、质疑自己,才能切实锻炼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并形成终身获益的思辨能力。当然,在如此一般思考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理性”的时候,也难免会犯错、走偏。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引导和“扶正”,在保证阅读理解方向性正确的基础上,鼓励和赞扬学生以这种思考方式去阅读,从而激励其继续发展思辨能力。

    第三阶段的阅读,学生可以适当“放松神经”,从“理性阶段”走向“会意阶段”。“会意”常被解读为理解他人口语表达内容之意。而在阅读中,“会意”其实更倾向于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美的感知。这一阶段,或可抛开“理性”的束缚,仅以身为读者最舒服的视角去阅读文章,主要目的是通过思考来感受文章之美。比如我们读温庭筠的《菩萨蛮》,经过前一阶段自身的“理性思考”和教师点拨,我们或已掌握了一定的描写手法与人情蕴藉,在此感性阶段的阅读只要通过思考体会到词中“画屏金鹧鸪”的神韵之美即可。再以说明文为例,大多数学生感觉难以读出“美感”,认为说明文本就是枯燥无味的。其实说明文并非不具备美感,而是学生对“美”的认识不够全面。古诗文有意蕴之美,叙事文有故事、人情之美,而说明文则有实用之美。只要身为读者的学生善于调动内心的“感性”,擦亮发现美的眼睛,阅读的世界便是提高审美能力与品质的殿堂。

    第一阶段树立兴趣,第二阶段培养思辨力,第三阶段提升审美能力。以此三个阶段为顺序架“框”,并始终发挥思考能动性为各阶段的框架添“彩”,如此建模,想必对于提升阅读效度和实现终身受益会是具有广泛适用性的。

    二、“思维导图”之于阅读的工具意义

    以思促读,以读促思,二者相辅相成,彼此相长。新课改下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理论中,亦有“思维发展与提升”观念提出,足见“思维”在语文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提到“思维”,就不得不提及近年来使用率逐渐上升的一种“意识形态”工具——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既简单又有效,极具实用性。其实,从对“思维导图”进行建构认知、学会使用承载“思维导图”的软件到将大脑中形成的知识、理论填进“图”中或许比直接在稿纸上书写答案要麻烦得多。但当我们仔细对“思维导图”进行搜索查知并尝试将脑海中已有的理论知识等填入相应软件时,却感觉整个视界和思路一片“清晰”。为何用“清晰”一词呢?因为“思维导图”能够最大程度上将你当前的“思考内容”以合理的衔接顺序呈现于你面前——你的思维“脉络”如何,“思维导图”的呈现便是如何,甚至在“描绘”层层思维“脉络”的同时即可获取优质的学习体验和阅读反馈,不可谓不“清晰”。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极言学习与思考间的能动关系,其实“阅读”之于思考也是如此。“阅读”为头脑提供认识的材料,“思考”为材料提供编辑和加工的动能,而“思维导图”则为一切“思考成果”的联结提供有效载体和清晰反馈,其“工具性”意义不可小觑。将“阅读”情境中产生的感想、体悟等思维产物置于“思维导图”模式中,不仅使“阅读”的思路以“文字性”图像清晰呈现,也真正实现了现今教育理念中备受认可的“串线式学习”理念——将个体思维中相对零散的知识、理论等概念性因素前后有序、由表及里地串联成“线”,提升学习效率和阅读水平。

    三、结语

    以思促读让读过的“万卷书”成为“下笔有神”的素材;以读促思使阅过的“万卷书”成为“行万里路”的底气;在读思相促过程中合理“建模”使阅读更具效度;而在读思相促的过程中匹配“思维导图”去阅读,更能让阅读“有效”、见解“深邃”。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2]王荣升.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桑阔,1994年生,吉林省德惠市人,吉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