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期待高考古诗文阅读考查题型创新 |
范文 | 张慧 以语文高考全国卷为例,2015年的任务型写作举旗,高考命题改革进入了加速通道。随后是其他题型的跟进,如2018年实用类(量子通信题材语料)阅读的考查,2019年文学作品(鲁迅《理水》)阅读的考查,其题型显得新颖而有生机。按题类轮动渐进改革原则,笔者曾看好或预估2020年在古诗文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中会有创新——它的意义,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要体现“素养为纲”“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这个命题原则,从而推动语文教学进一步向良性发展。果然,在2020年的高考中,论述类文本确实“自由”了一回,体现在作为新高考改革风向标的新高考卷Ⅰ,把现代文阅读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组题的结构打破,只设置了两组题,而且不再标示文本的类别。此外,题量也变成了五道。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也许代表着原来固定的阅读考查语料类别和试卷结构将不复存在,只要把相应的分值估算在合理范围内,只要考查核心素养,只要瞄准了测评(学业质量)指标,管它什么类型的语料和题量。这对今后的语文学习和教学是个很好的导向。 把这个背景说清楚,是为了表示对古诗文阅读考查没有明显改变的遗憾。当然,如果理解成出于稳定和渐进,那么期待2021年的古诗文阅读考查会有所创新。 笔者梳理了多份2020年高考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题型,基本包括:实词、虚词理解,具体语境中的文化常识理解,断句,翻译,文言文和诗歌内容理解与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作者情感理解,等等。总的特点是“传统”:一是考查内容传统,二是问题或任务设计形式传统。 总之,这样的考查形态需要改变,注入新意。追求新意的目的,除为了避免应试模式外,还为了体现高中新课标里所说的“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任务”。其实体现新课标这一理念的命题在其他类考题中已經大量出现:任务型写作的本质就是在具体情境中的读者对象和表达目的明确的写作;2018年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对量子通信三则新闻材料的阅读考查、2020年新高考卷Ⅰ现代文阅读(一)两则历史地理学学术材料的阅读考查、2020年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对“新基建”三则新闻材料阅读的考查,都是建立在“生活学习中就同话题或内容面对不同阅读文本时如何辨识侧重点、作者立场观点”这个情境上的,体现了学科知识情境、个人阅读体验情境与社会生活情境的融合。 那么,古诗文阅读应不应该、可不可以也设置具体的情境来命题呢? 其一是应该。核心素养框架下的以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任务的命题,其背后体现的是“文本、作者、我、生活或世界”四维交织的阅读价值观。也就是说,我们平常的阅读、学习、测评,如果只是在问“文本里有什么”“作者如何表现”,其实只是“文本、作者”二维交织,在这样的阅读中,“我”和“生活或世界”是被屏蔽的,这就削弱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古诗文尽管是古代的东西,但学习的本质或素养目标肯定关乎学生的未来,所以如果因为是古代的东西就止于翻故纸堆式的学习和考查,显然是有违语文核心素养要义的。 其二是可以。在2020年的十份高考试卷中,江苏卷就古诗文阅读“出了个新点子”: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释: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这首诗的鉴赏设有两道题,一道题是问作者情感,属于传统题型,但另一道题颇有新意: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这道题用“如果你是沈康”设置情境,将读者的阅读体验与原诗中的抒情对象体验作了叠合,以—个很不起眼的小创新,实现了“文本、作者、我”乃至“生活或世界”的四维交织,符合新课标对高考命题的建议。 可惜,这类有新意的命题在2020年的十份高考卷的古诗文阅读考查中并不多见,构成测评的情境都是学科知识内容,而属于个人体验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的极少。 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新题型呢?下面这道题可供参考: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默写一首描写春天景象的诗词,与上述两首诗组成一组阅读材料。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你选择这首诗词的理由。 (2)结合这几位诗(词)人的人生经历与创作主张,选择一个角度评析这几首诗词。 (3)下面两则材料是对示例作品的评点。你对这些观点有什么看法?任选一则阐述你的理由。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杜诗:“写雨切夜易,切春难。”“‘喜意都从罅缝里进透。”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 (4)不同的人阅读诗歌的感受不同,但鉴赏水平有高下之别。结合下面的材料,给一名初一的学生写一封信,向他介绍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合宜的方法。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日《江南春》……” 这道题的显著特点是依托具体的情境,题型任务化,具备开放性、综合性、运用性的特点——正是新课标对测评和高考命题的建议。 第(2)小题,运用作者生平知识去评析作品,实现的是“读者、作者、文本”的融合,考查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小题是要求借助不同阅读资料,对“评价”进行理解、印证和再评价。第(4)小题是结合材料在理解基础上展开阐述,介绍诗歌阅读方法,直接指向现实的语文生活。 这道题所指示的考法——只凭我们过去应试中对詩歌鉴赏知识标签如“借景抒情”“反衬手法”“想象手法”等的“玩弄”与“张贴”是不行的,它要求个人体验的介入,体现的不是“文本里有什么”,而是“我读出了什么”“我去解决问题”。 此题设计中还有一个有趣的“默写”考查。我们现在的默写题比较多的是补充上下句,全国卷多用“情境默写”的方式,但目前的“情境默写”只是根据句意描述来还原句子而已,其实“情境”性不够,未体现“情境”的价值。这道样题里的默写却不同,要求自由选择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词,还要与上述两首诗构成一组阅读材料并阐述选择的理由,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再看一道默写题: 中国传统节日很多,包括端午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重阳节、七夕等,每个节日都留下了大量的古诗词,成为节俗文化的重要组成。请任意默写出两首古诗词(可以是其中片段,但不得少于2句),并指出诗句中包含的节日习俗活动。 这道题考查的就是素养(包括思维品质),而不是单纯地考查识记。 如果单就默写而言,其实2020年全国卷Ⅰ对默写情境的设计已经体现了些许创新性。 《离骚》中“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有所反映。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两句。 命题中用关联法构成了学科知识情境,显然比只是依据句意来设计默写显得更为情境化。 再看一组文言文阅读的新题型: 1.苏轼的《石钟山记》全文;2.俞樾《春在堂随笔》200字;3.《地理知识》1979年第5期《湖口石钟山》260字。(具体略) (1)考查实词;(2)考查虚词;(3)考查文言句式;(4)考查句意。(具体略) (5)依据所给材料,概括古人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缘由,持相应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6)甲乙两文中都有针对别人观点的反驳,试摘出其中两处,注明所反驳的观点和反驳者的依据。 (7)石钟山已经成为著名旅游胜地,假设你是导游,所带的是一个高中生文化游学团队,你会重点为他们介绍什么内容? (8)苏东坡强调凡事要“目见耳闻”才能作出判断,但甲乙两文中涉及的几个人都有目见耳闻的亲身经历,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这一系列题目体量很大,很难出现在一张试卷上,也难赋分,但其考查形式特别是(5)~(8)题的考查形式值得我们关注和揣摩。第(5)题是获取与概括文本信息。第(6)题是学习反驳。第(7)题是要求针对具体对象,选择恰当内容进行有条理的表达。第(8)题则超出了文本,需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思考体验作答。 这组题的更大胆之处在于,把古文与现代文进行了综合,考查的也不只是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和内容分析,而是把触角伸到了综合的语文素养。将来会不会出现这样的考题呢?从理论上讲,只要解决了整个武卷的语料比重与结构规划问题,它并不犯“规”——高课标。 这样一些考法以及所指示的学法,以其鲜明的情境性和任务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使古诗文的学习不再是翻故纸堆,而是让“我、生活或世界”与“文本、作者”互相介入,使古今融通于核心素养当中。 期待更多富有创新意义的古诗文阅读考查题型出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