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语文课堂应给学生预留一片思考的空间
范文

    新课程标准施行后,各种新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可是我们也常常在课堂上出现一些陈旧并且制约学生思考的教育行为。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师生互动,难以擦出学生思想的火花。教育家王尚文先生说过:“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读写听说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语文思维能力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主要是指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与言语同步的思考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能力等等。语文课程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课程,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及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针对此种现象,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课堂环节上给学生语文课堂预留一片实践和思考的空间。

    一、在课堂预习中留给学生一片思考的空间

    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办法让学生在课后的预习达到自己的目的,因而,课堂预习成为一个不能不进行的重要环节。但是,在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往往为了本着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良好”目的,给学生人为地摊派很多教师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如果学生顺从地完成了,表扬之,反之则是轻就呵斥、重就处罚。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体差异被教师很“自然”地无视了,预习本身就是一个探索实践新知识的过程,而学生由于被这样或那样的要求束缚着,自然兴趣打了折扣。在预习中,教师提出的重点字、词、句也不一定是所有的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笼统而严格的要求也不一定就能让学生达到我们教师所期望的理想状态。如果能和学生有意识地在预习中漫读、漫谈课文,从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和思考能力出发,给学生一片探索和思考的空间,效果可能会更好。我在教授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时候给学生留出预习题: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一滴水的奇幻之旅并画出示意图。这个预习题,学生必须熟读课文,從中提取信息,同时还要考虑一定的顺序,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在朗读教学中留给学生一片思考的空间

    在当下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也存在一些失误:因为受课堂时间限制,学生课堂朗读时间非常少,用教师范读和录音替代了学生的探索与思考。教师的范读和播放课文录音可以让学生感受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这本都是好事,但是在课堂操作中我们往往让学生听过也就过了,几乎从不和学生探讨和思考为什么别人要如此来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个人朗诵得到展示,学生作为观众,只能在观看表演。新课改主张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我们的执教老师完全把这些理念抛之脑后,只顾按部就班地沿袭以往的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展示与思考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得不到任何锻炼,语文素养也不能得到提高,这样的朗读环节有与没有是没有多少区别的。

    其实,我们在这个环节中,只要用心去设计去思考,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实朗读教学。譬如,在朗读教学前,布置前置作业,让学生自己熟读文章,把不熟悉的字词圈画出来。通过查工具书,给不认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熟练有感情朗读课文。新课阶段,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朗读。最后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这个环节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与范读在哪些地方不一样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距。这样的朗读教学环节看似费了时间,但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也遵循了教学规律。其实,新课标早就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读畅、读情、读境。通过学生步步深入地读,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展开自己的思考,以期真正实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思考的空间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在平常可能因为接受能力而出现疑问是再平常不过了。但是,我们很多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质疑与思考的空间。很多老师的课堂设计往往是单向发展,没有最大限度的考虑学生的真实疑问,往往是教师设定标准答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近,忽略了学生实际思考与个体差异,往往就会扼杀学生的课堂疑问。

    长此以往,学生更多的是向着成为只会制造标准答案培养,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我甚至在以往的教学中出现过:由于学生提出了一个意外的答案,打破了自己的原计划,而出现片刻慌乱的真实教学案例。所以,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多元回答,应该正视课堂的“不同”声音。放下教师的尊严,允许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引导学生从疑问中去解决问题,或是用此学生的疑问去调动彼学生的思考,注重课堂的生成,让课堂真实,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考的平台。我在教授《故乡》一课时,给学生设计一问:灰堆里的碗是谁埋的?带领学生在行文中找答案,质疑对方观点。整个课堂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能力,气氛相当活跃。

    四、在综合性学习中留给学生一片思考的空间

    在新版教材中,有多次的学生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应该将传统的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等活动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上给学生一片思考的空间,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达到锻炼学生的能力。

    教师在进行这些综合性学习内容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比如在《我的语文生活》的综合性学习中,我带领学生对自己生活城市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学生利用周末对自己生活的城市进行探访,积极性很高。我便对班级学生按城市方位分成了东、西、南、北、中五个小组。接下来就是对考试内容进行分配,按平常,教师是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做什么,但我在教学中决定让他们自己思考做什么。开始的时候,学生很茫然,但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慢慢清晰了。最终形成了组内任务:旅游线路、主要景点、开发现状、建设意见等几个方面的资源调查。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我们做好了这次旅游资源调查的前置作业。当然学生带着自己确定的任务参与其中,积极性可想而知。周末实地考察后,再让学生课堂展示小组成果,尤其给相关部门的建议,小组准备很充分。最后把班级的建议整理成综合意见寄给报社,让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更大的认可。这样一次綜合性学习,充分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见综合性学习给学生预留思考的空间也非常重要。

    五、在作文教学中留给学生一片思考的空间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的读、写、听、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写作占半壁江山。所以有经验的老师特别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细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并不是每个老师都会注重学生的作文教学,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写作,甚至说很多学生都特别怕写作。当然这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说,在现代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学生难得静下来读几本书。因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既然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学生看到作文题目的时候总是咬笔头。

    造成学生不喜欢写作原因除了上面说的与学生不习惯阅读有关,更与我们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有关。现目前,很多老师的作文课,先是枯燥的讲解,然后就是范文引路,最后就让学生去写。在教学中,很多老师的讲解并未打开学生心中的困惑。于是,在这种困惑下,我们的学生就只能闭门造车编故事,甚至套用看过的范文。当很多老师面对学生交上来的作文的时候,都很痛苦,因为这些文章里面充斥中假、大、空,根本看不到学生自己的生活情境。

    一篇好的作文无论从构思谋篇,还是选材立意,无不需要学生的大量的思维活动。所以,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充分专注作文课堂教学,去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写作字数作了规定,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达不到这个写作的量,可见写作能力也不能得到提高。其实,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增加写作量,让学生的作文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当然,在作文教学中,除了教师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讲授外,我觉得更多的是要把写作时间还给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留一些实践与思考的空间。

    我在作文教学中,习惯让学生写周记。这样的周记教学一个前提就是学生必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哪怕你记流水账,也要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写出来。开始的时候,学生也很痛苦,我就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这周发生的一些事情写出来,然后,让他们去选择几件最有意义的事情去记录。学生慢慢地回忆,随意地记录。慢慢地他笔下的文字就越写越多,自己也觉得有意思。然后,我再组织班上分小组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选取的素材,分享他们的快乐。这样通过以写代言、以写代思的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通过三年的坚持,学生写作能力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新教学模式的探索,给我们语文课堂带来勃勃生机,我们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个机遇,着眼学生的未来,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探索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

    农晓岚,广西南宁市秀灵学校教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