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也谈茹志鹃《百合花》的教学处理 |
范文 | 茹志鹃先生《百合花》一文被选编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是高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小说文本。本文区别于一般战争叙事小说,抛弃宏大叙事,淡化政治背景,探寻“平凡中的高尚”。文中多处采用细节描写以深化人物形象特征,表情达意,于以小见大之间回味无穷,然而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增添了不少困难。大量的细节和铺垫分散在文本各處,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学阶段间该如何合理衔接,而不至于带领学生无条理地在文中“漂移”将成为教师备课时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考虑到梳理关键细节的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四个数字入手,适时引导学生追寻线索而将零散的细节整合起来,进而有依据地进行文本分析。 一、分节概括,教师示范 《百合花》全文63自然段,篇幅较长,从“我”的视角讲述了1946年中秋这一天发生的三件事。请学生概括总结的时候,教师应当框定一个叙述结构,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填补句式中的空缺。一方面,给定学生思考方向便于节省课堂提问时间;另一方面,便于突出显示概括过程中人物、事件等要素的重要性地位。 如: 第一部分:______送_______去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和________去_______ 第三部分:_______(人物)______(事件),______(人物)_________(事件) 三个事件点明后,教师适时引入第一个事件的分析——人物之间的感情变化。小通讯员和“我”初见,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样的?文本中明确写出了表现“我”情绪的句子:“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在学生找出原文出处和“我”生气的缘由后,接着让学生寻找下一处表现“我”情绪的句子。“我”转变了情绪,对小通讯员发生了兴趣。接着继续让学生进行寻找,自此发现“我”再次改变了看法,对最初生气的对象“越加亲热起来”。随着两次“我”情绪突变的细节的生成,小说情节也在不断推进,“我”对小通讯员有了一定的了解,继而被他身上的性格特征所吸引。 顺其自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分析细节中体现出了小通讯员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提醒学生在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描写中寻求答案。 如: “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步枪”和“树枝”两个意象,需要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才能体会出小通讯员的深层人格价值。此时教师提醒学生回归文本第二部分,作者在描写第二件事时再次出现了“步枪”意象,插在步枪筒里的除了树枝,又多了一支“野菊花”。反复出现“步枪”和“树枝”、“野菊花”两种事物,且一个是对生命产生巨大威胁的武器;而另一个则代表着自我蓬勃生长的强大生命力。看似矛盾交织,内在暗藏人物的精神品格。枪械是战争强加给小通讯员的武器,他无法选择;树枝和野菊花却象征着小通讯员内心依然渴望的期盼着的自然的生命力,并且他相信蓬勃的生命力必会战胜残酷的战争,这是他内心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也是青春活力的体现。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1]小通讯员的形象透过这个重复的细节描写便跃然纸上。教师在第一部分积极引导,主要是向学生示范文本细读,抓住细节描写的手法,如何从一个点入手引申到下文重复性的词句中,从而整体性地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通过梳理和整合信息,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2]围绕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之中。 二、数字结构,引导归纳 所谓“细节处见真章,细微处见真情”。在示范完成对第一部分解读后,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训练学生查找归纳和分析解读的能力,按照第一部分的解读过程、手法完成第二、三部分的内容分析,检验学生是否能将言语活动经验有效地在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 教师提示学生“四个数字”的结构,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哪一处细节描写出现了四次/三次/两次,哪一处又在我们分析的第一部分“我”两次情绪变化的基础上,再一次体现出“我”感情上的升华? 如: “四”——“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 “三”——“百合花被”(新媳妇唯一的嫁妆) “二”——“两个干硬的馒头”(小通讯员给“我”开的饭) “一”——“我”对小通讯员感情升华的高潮(“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 言语信息梳理清楚后,再进行各个细节的逐一击破,一来便于教师教学的衔接和高效;二来可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最终总结清晰明了,有利于学生掌握及学习文本分析的方法。 每一处重复性细节中都可以分析出人物不一样的性格特征,且在讲同一个细节的相关语句归纳在一起,可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前后对照,进而感悟到文字中渗透出的更强烈的人物情感。 如: “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 1.“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2.“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3.“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見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4.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从第一处我们可以看出小通讯员的腼腆朴实、羞涩可爱;新媳妇的热心善良、纯朴有趣。第二处第三处则是前后,一生一死间情节的铺垫。第二处时“我”后悔可能会让小通讯员裸露一晚上肩膀,或许心中还想着以后还能遇见他再补上,可到再见时只剩下一具冰冷的尸体,那个大洞和破布的前后呼应,为这个情节增添了些许唏嘘和悲伤。破洞最终只成为感伤的回忆,和无法弥补的遗憾。同样的,最后一处新媳妇补洞,正是在弥补自我的愧疚之情,倾注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关爱与感怀,以及对逝者的尊重和敬意。 在同样是刻画“我”和小通讯员之间感情的意象——“两个干硬的馒头”中,第一处小通讯员从背包里掏了半天,摸出的两个干馒头可见是他最珍贵的口粮,这是战争年代最缺少的物资之一。此处体现出小通讯员的善良可爱和奉献精神,同样为后文的壮烈牺牲埋下伏笔。而最终这两个干硬的馒头成为“我”和小通讯员短暂相处的回忆中唯一留下的物品,变成了“我”睹物思人的寄托品。 分析小说文本时,读者必须进入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人物的精神品格,“艺术是形象思维”[3]。本文我们跟随“我”这一女性的第一叙述视角,随着“我”的感情变化也渐渐走进了小通讯员的内心,直到在第二部分尾声,“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傻乎乎的小同乡。凸显他腼腆、淳朴、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热爱生活、善解人意等的性格特征,塑造出这样一位有血有肉的具有崇高精神品格的年轻革命军人形象。 教师可以以这样的线索结构,立足于细节描写,以学生为主体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人物间的情感变化。除了对小通讯员的这样一系列的分析总结,文本中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女性角色——“新媳妇”,她和百合花被紧密相连,以借被出场,最终也是以为小通讯员铺被入殓收场。 如: “百合花被”(新媳妇唯一的嫁妆) 1.“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2.“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3.“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新媳妇是一位非常通情达理、善良热心的女性角色,从借出自己惟一的新嫁妆便凸显出了这位人物的高尚品格。再到第二处将自己的被子铺在外面的屋檐下,更可见新媳妇考虑周详、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如文章最后说的百合花是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从最初的作为嫁妆的百合花被,象征新媳妇的爱情,到最后她将被子铺在小通讯员的棺材中,这“小家之爱”便升华成为象征着军民情的“大家之爱”。这是一种纯粹且崇高的感情,新媳妇对小通讯员感情之真挚,以一床百合花被道尽了无限的敬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美。 “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4]这便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情感密码,是教师应当传达给学生的文化内涵。 三、总结提升,点燃思考 《百合花》这篇文章简要来说就是一篇描写战火中青春美和人性美的小说。文中主要人物皆为年轻男女,他们自有青春朝气,有青年人独有的“青春”的魅力,且不乏人性中最美好的性格特征。在教材的单元导读中着重强调了学生可以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身体验,追寻理想,拥抱未来。正如课标所建议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教学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联系教材助读系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切合编者的意图,注重单元学习任务要求,总结提升教学的著脚点。例如,请学生从文中最有感触的地方出发,与同学就“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进行讨论,思考自己对“青春”的理解,或是对文中人物小通讯员的“青春的价值”的评价。就此话题,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诉诸笔端,写一封给未来自己的书信,谈谈理想谈谈人生和青春,几年后再回顾自己此时的观念或理想,看看是否会有变化,或者是否已经实现了自己的诉求。 “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正是当前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需要达到的要求。由于“青春”的话题比较庞大,学生也可以从各个角度展开,于细微处入手,旨在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所学中真切地获得所思。无论是解读分析文本时,亦或是阐发个人见解、引发思考时,我们都可以“以小见大”,着眼于细微处,方得窥探到隐藏于文字之下的情感脉络和思想层次。 注释: [1](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名人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 2018年新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俄)别林斯基著;满涛译.文学的幻想[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4]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J].1980(11):49-52. 薛慧,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在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