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提高写作水平的一大捷径
范文

    徐惠芬

    【摘要】“以读代写”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捷径,“读”能使学生开辟新思路,能使学生游刃于语言美的意境中,能在琅琅的诵读声中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趣、意境、手法等,能掌握文学作品的立意,从而提高思想素质,促进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朗读;写作;作用;内容;方法;以读代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听了上海育才中学语文名师李强有关“‘天天朗读学生写作大飞跃”讲座后有感而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用“以读代写”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教学方法。

    “天天朗读”“每天三篇优秀作文,读的时候拿起你的红笔,要有圈画,有思考”“留下你朗读的痕迹”“这句话说得太漂亮了” “这句话有点问题”“这个例证太好了,鲜活,能够非常严密地证明这个观点”“哎,这个例证不妥当”“做个记号,留下朗读的痕迹”,这是上海育才中学语文名师李强在上海华东师大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的讲座上一句句让人记忆犹新的话语。一语道破玄机,以往自己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经常收集一些中考满分作文,让学生朗读,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优秀习作的“优点”。当学生上交习作时,模仿能力强的学生能学以致用,总有一些语段让人耳目一新。几次指导学生参加作文比赛,学生出乎意料地捧回几个“一等奖”,原来这就是“读”来的成果。现在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用“以读代写”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教学方法。

    一、读的作用

    张志公先生说:“教材的内容,学生真正完全不理解的,特别需要讲解的东西是很少的,教材里选的,用现代语写的散文、故事、小说、诗歌等,好的朗读恐怕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朗读得好,足以使学生理解其内容,并且体会到期中的感情、色彩等。”哪一位大师头脑里不融进几百篇精美诗文呢?“读”有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朗读能较快地提高理解能力、感悟能力

    “读”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具有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读”占了第一位,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如果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环节,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提高。由于“读”是带有感情地朗读,读着读着,就好像作者站在自己面前跟自己说话一样,更有真实感和亲切感。这样读,作品的语言最容易打动读的人和听的人,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容易内化为读者的感情,读者与听者最容易和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感悟能力自然就提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化“读”这一教学环节,对写作是一个极大的帮助和促进。我们班学生何蒸蒸,七年级的时候还是默默无闻,现在可是我们班的“小作家”了,她多次参加征文比赛都能拿回一等奖,她写的作文有“朱自清版的”,如:“盼望著、盼望着,炎热的酷暑终于过去了,秋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是秋高气爽的样子,天高了,云淡了。果子熟起来了,蛐蛐儿的叫声响起来了,天气凉爽起来了。小草并没有完全从大地中消失,仍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片一片,满是的。孩子们跑着,跳着,翻几个跟斗捡几个落下的果子互相投掷着,比赛着谁投得更远、更准。风凉丝丝的,草绿绿的……”有“文言文”版的,如:“友者,知己也,无其者为孤;善者,爱人也,无其者为恶。然,友善何物焉?尔等知之乎?”这是参加龙海市“友善在我心中”的征文,她荣获一等奖,其中她引用了一个典故:张英丞相的“退墙三尺”。相传当年宰相张英邻家造房占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亦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丞相张英主持公道,张相爷看完书信回了一封信,内容:“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书羞愧万分,并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邻家人见相爷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在年终表彰大会上,学校领导就用她的事例来教育学生要宽容、友爱待人,还专门让她在表彰大会上朗诵获奖作品。我想,这份美丽的记忆将永远注入她的心中。这就是朗诵的魅力!

    (二)朗诵能积累和丰富语言材料,较快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慧于心而秀于口”,朗诵是能动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规范的操练活动。经常进行朗诵训练,特别是朗诵名篇佳作,熟读成诵,头脑里积累的语言材料多了,说起话来,就能不假思索、滔滔不绝、出口成章,且语音准确清晰,语法规范有序、有感有情,口头表达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我的课前五分钟,通常是学生“说”的时间。七八年级时说名著,每天两个同学,轮流进行。当然刚開始上台学生战战兢兢,“说”得吞吞吐吐,久而久之,他们能从容自如、越说越好。上九年级就积累名人名言,每天4小句,由课代表写在教室后面黑板上的一个固定位置。如把网上流传的“季羡林说过,背下这148句古诗词,你可提高一个层次”的诗句摘抄下来,然后课前朗诵。日积月累,学生的脑海里名篇名句丰富,到了写作的时候,他们就满腹经纶,不愁“无米之炊”了,同时也印证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古训。

    二、读的内容

    上海育才中学特级教师李强在给离高考仅剩一个月时间的高三学生做作文辅导时,他提出要“天天朗读,天天构思”。他说:“每天三篇优秀作文,大概就将近100篇,100篇次。这篇文章好,我读三遍,那还是算它三篇。一天三篇作文,一篇作文大概在3—4分钟,三篇作文就是10—15分钟时间。这个对你学业再紧张的同学,这十几分钟还是可以作为调节,在其他数学题目、物理题目做得很累的时候,你可以读一读,甚至我认为三篇文章读完以后,你对自己读的三篇里面的,最有感触的那篇,再读一遍……”后来他的学生在最后阶段作文成绩有很大的飞跃,他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朗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快捷方法。

    那么有学生马上会问了,“老师?哪来这么多的作文可以供我朗读呢?”有!我想我们进入中学以后,每一次课堂作文,老师都会发或多或少的优秀作文(上九年级以来,我就把往年各地中考满分作文下载打印给学生,供学生去朗读);每次习作或多或少都能发现学生的优秀习作;每一次考试,或多或少都能出现优秀的课外阅读;再加上学生手中的优秀作文选。李强老师还告诉学生要读自己写过的15篇作文。不管你的文章好不好,自己的文章都是需要读的。他的学生就是在读自己的习作中发现这里有问题,哪里有问题,拿好笔,“留下朗读的痕迹”。他说:“当一个同学能够准确地发现自己作文中‘这里有问题,那里有问题的时候,他已经向优秀迈出了一大步。”

    三、读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从读做起,指导朗读要形式多样,把学生朗读的兴趣激发出来。在组织学生朗读时应注意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配动作读、伴读等多种形式,把学生朗读的兴趣激发出来。比如伴读,伴读是一种较好的朗读方法,所谓伴读,就是用教师的范读,全班学生以听范读为主,同时伴以轻读,这样可使全班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朗读的语调、速度和停顿。记得在教朱自清《春》一课时,我首先绘声绘色地范读,学生也就小声地跟着我读,当我把课文读完时,学生蠢蠢欲动要求朗读,他们读得很有味儿。可见伴读能以声传情、以声启智。再如配上动作朗读,在教学中我尽量把课文配上动作让学生可以站起,可以非常自由地比画自己认为合适的动作,学生们可高兴了,他们的脑袋、眼睛、嘴巴、双手并用。如在教朱自清《背影》中的“望父买橘”这个片段时,为了让学生更直接感受父亲“攀、爬、缩”等动作,我让学生边读边用动作表示,字斟句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外,我还运用电教手段指导朗读训练。除了朗读精彩的课文片段外,我更重视朗读学生的优秀习作。每次习作讲评,我会安排大部分时间让“小作者”朗读自己的习作。把学生习作用投影仪播放,让全班同学一边看习作,一边听“小作者”朗读。一方面看看学生的书写情况(有的学生为了维护形象,会把习作重新誊写得工工整整)。如果书写规范、工整,我会当场奖励书写分;如果能朗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我会加上朗读分。这样一来,学生书写美了,作文分数也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也高涨了,我也乐了!

    总之,“以读代写”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捷径,“读”能使学生开辟新思路,能使学生游刃于语言美的意境中,能在琅琅的诵读声中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趣、意境、手法等,能掌握文学作品的立意,从而提高思想素质,促进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张秋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强.高中作文专题讲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