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如何凸显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主体地位
范文

    【摘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凸显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主体地位,就是一切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课前备课要心中有学生,考虑学生的需要,考虑学情;课上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精神体验、尊重学生个性解读;课后要布置作业,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续。只有这样,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才能得以落实。

    【关键词】学生;语文学科;主体地位;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4?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9-0032-02

    【本文著录格式】丁艳.浅谈如何凸显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主体地位[J].课外语文,2020,19(19):32-33.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如何凸显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处在语文学习的中心位置,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语文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备课时教师要心中有“生”

    一堂课,一篇课文,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或者说学生在这堂课上到底学什么内容,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情出发。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心中有“生”,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例如我在备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时,“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是这堂课的一个重点学习目标,汪曾祺散文的这种语言风格也是学生以前所没有接触过的,可以成为他们学习这篇课文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生长点。在备课时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来来回回地走”,体现“学生是主体”这一思想。

    《端午的鸭蛋》虽然是比赛课,但我依然注重学生基础字词的积累,我觉得这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所需要的,所以在备课时也有字词学习目标,上课一开始就进行了字词听写。听写既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是让学生在字词积累上有所收获。听写的词语在选择上是费了一番心思的,既达到积累字词的目的,也为我的课堂服务。例如我通过“鸭蛋络子”这个词自然地引出高邮端午的习俗,从而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带过,让学生了解了高邮端午的一些习俗。我还将听写的“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句诗作为本堂课的一个主线。事实证明,字词教学还是很有必要的,在听写过程中,到黑板上写的两个学生对“与有荣焉”这个词不会写,全班学生对于“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句诗也不是很理解。这样的一个活动设计,是学生所需要的,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的,是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考虑的,结果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是有收获的。

    二、课堂上教师要心中有“生”

    阅读是一种学习过程,是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精神体验,尊重学生个性解读,让学生多方面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所收获,从而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一)激發学生积极思维

    一堂课是否有效,我觉得学生的思维参与到课堂中并得到发展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是主体”的一个体现。

    如我教学《回忆我的母亲》,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是朱德的母亲去世后,毛泽东却用“完人”来评价她。那么,朱德的母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既然“人无完人”,那么毛泽东这样一个伟人为什么给予朱德母亲这样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完人”这样的评价呢?这也是通过矛盾激发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学生自然就进入到文本中去,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促进学生精神体验

    阅读教学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引导学生品味字词和句子的精确,深入到文本核心。文本深处就是灵魂深处,深入文本,与文本的内在精神相遇,产生灵魂的共鸣。这是课堂的价值,阅读的价值,也是人生的价值。所以语文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深入体验的过程,充分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鲁迅的散文诗《雪》,将“感悟鲁迅精神”作为一个学习目标,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我用标签化的解读告诉学生这篇文章主要运用的是象征手法,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那么学生只能站在作品之外,根本没有进入文本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我的解读方法是通过文本中的语言,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以虔诚之心进入作品的语言世界中去,在不断玩味中体悟作者所描绘的意义世界。

    1.在作者笔下,朔方的雪在怎样的背景下存在着?写出了朔方雪的什么特点?(孤独)

    2.除了用环境烘托(“枯草上”),朔方的雪的“孤独”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3.除了“孤独”,在朔方的雪的身上你还能读出什么?加强读中品味,感受北方的雪的其他特点。

    以上设计是通过引导学生品味字词和句子深入文本,理解朔方的雪的特征。由于这篇文本有时代感,从学情出发有必要介绍一下背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再旁征博引一些内容,促进学生的感悟,这样理解起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学生透过《雪》看得见的文字感悟到了看不见的鲁迅精神,这不是教师直接灌输,而是带着学生一步步体会和感悟,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最终达到一种共识,引导自身的变化和成长。这样一个深入体验的过程,充分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三)尊重学生个性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探究、个性的发展,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把学生主体放在首位。要真正实现“平等对话”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质疑。

    例如我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就有学生提出疑问。学生说到课文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与“遂与外人间隔”很矛盾。我请他来谈谈自己的见解,他说:“桃花源中的人自从秦朝就进入了桃花源,后来就与外界隔绝了。可到了东晋,桃花源的人的穿着还与外界一样,我觉得不可信。不要说秦朝到东晋经历了500多年,就我们现在2017年的穿着与1917年所处的民国、1817年所处的清朝也太不一样了。”我当时真的不知道秦朝与晋朝的服饰是否相同,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有考虑到的,这个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有着自己的体验,是很值得鼓励的。

    个性化解读,就要摈弃灌输式教学。让学生说话,也许说得不地道,不到位,但必须给他们一个平台,然后教师才相机而“导”。不能因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影响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体现。

    三、下课后教师要心中有“生”

    下课了,并不意味着一堂语文课的结束,要让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课后作业的有效布置就可以成为一堂课的延续。通过作业的布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发智力,提高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最大需求。

    例如我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时,作业布置的内容是推荐阅读,推荐书目的选择与《回忆我的母亲》在主题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都是写了在成长的过程中给自己带来积极影响的人,表达自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一篇是胡适的《我的母亲》,另一篇是节选高尔基的《童年》中写外祖母的《童年的朋友》。

    综上所述,我所理解的凸显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主体地位,就是不管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一切要从学生出发。课前备课要心中有学生,从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出发,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上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课上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精神体验、尊重学生个性解读,让语文课上学生和文本之间生成对话,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课后布置作业,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续。只有凸显了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变得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王开东.没有真正的精神相遇,教学就很难发生[J].中学语文教学,2017(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