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人物形象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思考 |
范文 | 【摘要】本文立足于《红楼梦》的阅读教学,以多视角审视、多维度分析、开放式思维,并辅之以脂批等经典评论,对薛宝钗、林黛玉两位典型人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引导学生摈弃刻板化、扁平化、非褒即贬的一贯做法,从人物的社会环境、身份地位、性格情趣、语言情节等,去分析和领略人物性格的多重性,更加全面地把握立体灵动、真实完整、富于成长变化的人物形象的深层内涵,从而提升高中生人物形象分析能力。 【关键词】红楼梦;阅读教学;立体人物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6-0013-02 【本文著录格式】龚晟.关于人物形象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思考[J].课外语文,2021,20(16):13-14. 在一所沪上顶尖高中的整本书教学实践中,“48%学生没有读完全篇,但每位同学都分组报告过,都上过台开过口,分析过人物形象”①。究竟如何带着学生跨过百年文化脉络的断层,深入到几十万言的文本中领略伟大是一个迫切需要思索的问题。本文试从教学中不可规避的人物形象的角度进行思考。 关于红楼人物的评点,第一个倾向便是将复调的写作独白化,至于人物形象便是“善恶二分,忠奸判然”,例如尤氏“过于從夫”被放大而“慈厚宽顺”却被忽视。其中“钗黛比较,褒黛贬钗”成为了这一问题最大的显现。第二个倾向是将灵动变化的立体人物刻板化、扁平化。出于当代高中生社会阅历的不足、时代文化的隔膜,以及教师个人理解等问题,在教学中这些问题更是被放大,很多时候在教学短篇小说和《守财奴》一类漫画式塑造人物的小说节选时运用的人物比较、分析言行等手段依旧沿用到了《红楼梦》教学。 一、破除人物褒贬、比较,走向开放式的问题讨论——以薛宝钗形象为例 野鹤称“读《红楼梦》第一不可以有意辨钗黛二人优劣”②实际上就可以看作是对如此教学方式的否定。“瑕瑜互见,美疵并存”既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也应是我们人物形象教学的宗旨。 简·奥斯汀认为,大凡女性形象,“或以见识而瞩目,或因敏感而出名”。林黛玉固属后者,但薛宝钗也无愧前者。我们大可以在教学中用展示书中妙笔隐喻双姝对映互现的细节来启发学生,怡红院中“蕉棠两植”暗示两人分庭抗礼,太虚仙子名唤“兼美”等。更可以直接引用脂砚斋随处可见的评价引导学生远离“善恶二分”人物鉴赏定式,如“宝卿博学宏览,胜诸才人;颦儿却聪明灵智,非学力所致,皆绝世绝伦之人也”③。 通常来说,中国读者惯于视宝钗为一个圆滑世故的商人,一个欲望沾染的“金玉良缘”追逐者,一个表里不一、虚伪不实的阴谋家。一些情节也确有其嫌,但是我们可否把它们当作一个对伟大作品进行细读、整体阅读的契机,引导学生去体会发展完整、复杂互涉的有机情节结构?是否可以借此传授学生巨细兼涉、全幅掌握的研读心态呢?而这种突出的重点情节,正是可以与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情趣相结合,让学生细细品味、激烈思辨的。 试举金钏儿事件为例,最能让人感受到宝钗森然冷气的无过于此,但我们依旧可以借此推敲。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贾府的环境和信息的传递着手。当学生注意到在错综复杂的贾府中浸淫许久的同级婆子也“这是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他们会发现与金钏儿阶级差别巨大且平素远离是非的宝钗更是不可能知道原委。接着我们可以顺势让学生深入人物对话,探究宝钗的信息源王夫人提供的信息。他们会很轻易地发现王夫人的话中除了“打”“撵”部分信息和最终的结果是事实,其余“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全属编造,至于情色性质有关的关键事实完全没有提及。最后可以让学生结合宝钗的地位和性格推断她语言背后的心理: 1.人情事理出发,从小做丫鬟,因小过失和主子赌气投井不可能,故质疑“岂有这样大气的理”。 2.在获得“只说气他两天”信息的情况下更觉轻重不分、偏激行事,故有“胡涂人”之语。 3.基于“胡涂人”的判断下,用言辞的偏向安慰自称金钏儿“素来在我跟前和女儿差不多”的长辈王夫人。 4.与三十三回老婆子的话④互证,明确“不过多赏了银子发送”,在那个时代确实是尽了主仆之义。 由此我们可知如能善加引导,学生是可以轻易超越断章取义、忠奸对比的传统人物分析,也能破除历代红学历经冲决后残余的刻板印象。学生还可以通过寻找书中宝钗真情流露的诸多细节,建构一个完整的宝钗形象。学有余力的同学甚至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充满隐喻的诗词和作者蕴藉、投射的写法,把握到薛宝钗“世俗人文主义”、并在“卫道与悟道间出入自如” 的形象内核。 二、摈弃“扁平化”人物概括,注重梳理人物的变化与成长——以林黛玉形象为例 “中国读者习惯于将黛玉看作是一个令人荡魂摄魄的天仙,一个优雅娇弱的美女和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要把她纯粹当作是不受丑陋情欲沾染的绛珠仙草的化身”,在曹雪芹“探照解剖式”笔法(刻画宝钗的手法则反之)的展示下,这一点诚然是明晰的。但对于一篇伟大的长篇小说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未免会有“不知其旨”的叹息。 我们要交给学生读长篇小说的钥匙,必须引导他们理解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死去时的叹息,明白“创作的人物往往自己活动起来,而变成他所不能控制的存在”。在《红楼梦》众声喧哗的复调世界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几十万言的文本深入细读,最终统合分析,这才是整本书阅读的真谛。就林黛玉而言,我们不妨让学生从各个角度以表格等形式展现林黛玉的成长变化。试举一例: “黛玉本性懒与人共,原不肯多语。”(第二十二回) “他说人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第三十一回) ——自我封闭的孤绝状态 “见香菱也入园来住,自是欢喜”(第四十八回) “一时林黛玉又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名道姓,直是亲姊妹一般”(第四十九回) ——慢慢破除孤独自卑的心结 为“大家热闹些”的理由,而与同住的薛姨妈都往宝钗那里去,连饭也端了去那里吃。(第五十九回) “林黛玉就为社主,明日饭后,齐集潇湘馆”(第七十一回) ——突破个体主义,融入人际社会 同样,林黛玉在客居大观园时的成长也可以體现在“由洁癖守净到容污从众”“由尊傲自持到明白体下”“由口角锋芒到自悔食言”“从率性而为到虚礼周旋”“向传统女性价值的回归”“由童贞之爱到婚姻之想”“宝黛价值裂变”七个方面。学生在教师明确学习任务的引导下,很自然地会去通读全书、寻章摘句,以至于串起人物形象的变化历程,让刻板、扁平的人物“映像”转变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最终顺理成章地把握了人物形象的深层内涵,即便是“在前半段,她是贾宝玉的同路人,在后半段,则成为薛宝钗的同归者”“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⑤等看似“惊世骇俗”的评论也能轻松接受。 总而言之,《红楼梦》的教学深度不应在高中生认知水平前却步,停留于刻板印象;其教学内容也不应在紧张的课时前缩减,聚焦于若干情节。我们要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支撑,以脂批等经典评论为辅助,带着学生跨过百年文化脉络的断层,深入到几十万言的文本中领略伟大。 注释: ①王希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状况的忧思》。 ②清 野鹤:《读红楼札记》一粟编《红楼梦卷》卷3,页286。 ③庚辰本二十二回批语。 ④三十三回老婆子重听……“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 ⑤脂砚斋批第四十二回“兰言解疑癖”。 参考文献 [1][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胡益民,石晓林, 单坤琴,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欧丽娟.红楼梦人物立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3][英]弗斯特.小说面面观[M].李文彬,译.北京:志文出版社,1995. [4]周蕙.林黛玉别论[J].文学遗产,1988(3). 作者简介:龚晟,1994年生,江苏东台人,硕士研究生,二级教师,本文研究方向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