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化学教学的情感之旅
范文 严娟
现在学校教育还未能掌握学生的情感资源,如果实现了这一点的话,学校教育的质量会大大提高。
俄罗斯学者巴利辛柯夫认为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和否定的心理反应”,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即相应的行动反应,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内容。
在传统教育中,或者把情感教育等同于德育,或者把它等同于审美教育,结果都不能涵盖情感教育的全部。教育学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关注情绪与情感研究,认为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层面即情感教育,教育过程是一种活动过程,情感教育显然辐射于教育活动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朱小蔓在《情感德育论》中认为:“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既相对立又相融的教育概念,它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促使个体的情感潜能在新的教育氛围中发生新的质变,达到人的素质的整体性提高和人性的完满发展。”在传统的学校教育实践中,学生和教师在感觉、情绪方面对于学习和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被重视和关注得非常不够,使得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感觉发育、发展不足,学
习和教学工作缺乏生气和生机,缺乏生命气息、生活气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的情绪感觉,支撑着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今年,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情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旨在指向教师教学表达的改变而惠及学生,通过提升教师情感素质及能力引导、影响学生情感的正常发育,为长远生命与生活的完整、持续的生机活力而承担起学校教育应该赋予和能够赋予的责任。
音乐教学能激发、抚慰人的情怀,美术教学能使人赏心悦目,语文教学能动人心弦,而化学教学又如何体现和落实情感目标呢?笔者认为,坚持“情感教育”的化学教学不但能使人获得智慧,改善物质生活,还能给予以上教学的一切。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从教经验和化学学科的特点,谈谈化学教学的情感之旅。
一、以情优教,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改革无不聚焦到学生的兴趣。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生态课堂的种种尝试,都无一例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提升教师“善”的仪态,培养兴趣
除父母以外,和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经笔者观察,很多学生因为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喜欢这位教师任教的学科,正因为喜欢这门学科,也就能学好这门学科。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善”的仪态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善”的仪态能促进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学科情感会因此形成,学生学习化学会更感兴趣、更生动。
教师品行上的善良、体贴、宽容、耐心、灵活等个性品质较之知识水平更被凸现出来。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说教师只有在个人品行上具备一些条件,才有可能把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发挥出来,发挥到情感教育的课程上来。
提起教师的“善”,让人很快联想到的是善待学生。确实,教师必须要善待每个学生、善待学生的每个观点,甚至善待学生的每个错误,以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
不过,教师的“善”也不仅对学生,还包括在教学中善待接触到的那些科学先贤们。如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先确立了原子学说,他的主要论点有: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③同种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也许从现代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来看,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确实还有不太完善的地方,但如果让学生直接指出论点中不正确的地方,缺少了对这些科学先驱的敬畏之情,也容易引起学生对科学先贤的偏见,形成对人过于苛责的评价习惯,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除此以外,“善”还表现在对教学的每个细节中。教师让学生对每一种仪器“呵护有加”。防止其被打碎;对每一种药品取用“近乎吝啬”,让学生感受到获得药品的不易;对每一次实验认真对待,珍惜每一次锻炼、实践的机会。
有人说,为人师者,当导人向善。只要教师提升自己的涵养,对外保持“善”的仪态,“善”的品性就会像春风那样,滋润学生的心田,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
2.树立榜样力量,引发兴趣
通过树立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化学学习的内驱力。历史上许多化学家的故事曲折动人,他们的奋斗史会令人震撼。如: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无数次实验,不懈努力,最终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将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带入了新的篇章。由于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努力,化学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相对原子质量教学中,结合我国科学家张青莲教授对某些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并渗透从事科学事业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的思想品质教育。当然,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优秀生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引发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有时效果也很明显。
二、感受化学美,助推学生认知
如果认知和情感不并行,认知发展超过了情感发展,则这超出的部分就失去情感的支撑,而失去情感支撑的认知是维持不了多久的。
美是人的一种愉悦的心境和感受。虽然化学之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等,但它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内在核心。化学上有许多美,需要教师给学生展示,唤起他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引发他们探究的热情;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感悟,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进行“化学之美”的渗透,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更能助推学生的认知。
1.感受化学的生活美
在教学中,笔者借助课外实验,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质自制酸碱指示剂,让学生利用厨房的物品自制汽水、巧除水垢,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变废为宝,自制简易净水器等等,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化学,找到化学的生活美。亲身体验是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心理过程。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让学生亲身接触所学的化学物质,亲手完成化学实验,更能推进学生认知。
2.感受化学的实验美
化学实验中经常能出现一些引人入胜,视觉效果震撼的实验现象,这些现象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素质。
如在初中化学中讲述过氧化氢中加入催化剂后生成了水和氧气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安排“大象的牙膏”的趣味演示实验。在一定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适量的洗洁精,并混入一定量黄色的色素,然后再将碘化钾溶液迅速倒入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细口瓶中。
现象:大量黄色的泡沫从瓶口涌出,源源不断地就像挤不完的牙膏,因为量很多且体积很大,感觉就像给大象使用的一样。此实验的原理很简单,碘化钾是催化剂,催化双氧水的分解,分解生成的大量氧气在逸出的过程中遇到洗洁精等发泡剂就会使泡沫喷涌而出。
在教学中巧妙的安排和设计一些原理简单的趣味化实验,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通过化学实验的美,助推学生的认知。
3.感受化学的环境美
当今社会已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否继续生存下去,完全取决于我们人类,“我们必须为地球上所发生的一切负起责任”。要真正做到这点,没有教育的介入是不可思议的。化学学科当然更应担负较多的进行生态教育的任务。
酸雨、温室效应、PM2.5、环境污染等化学名词常常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化学课堂如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提高科学素养,并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避害扬利,化学教育工作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笔者在讲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因此,在和学生分析集气瓶中留水的目的时,只是简单介绍了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而且有毒性。经过初三一年的化学学习后,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于是,笔者让学生再次分析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提出吸收处理二氧化硫更好地方法,很多同学提出用碱性溶液吸收,效果更好。
在进行燃烧条件探究的演示实验时,笔者先按照教材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演示,学生看到教室里产生了较多白烟,于是,因势利导提出五氧化二磷对环境有污染,请学生再设计出操作更方便,更环保的方案。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出了许多改进方案。
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不是问题,只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化学可以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感受美,增强了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这些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化学可以解决和处理环境问题,我们生活的环境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些化学美,让学生乐在其中。若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化学的美,会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得更快乐,更幸福。
化学教学的情感体验是发挥教育力量的“催化剂”。通过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顺畅的互动,师生在交往中建立相互爱护、尊重、信任、包容的师生关系,提高情感素质及能力之路,并逐步凝练情感教育课堂教学的特质。
课堂中,教师的情感表达影响着师生关系的构建,而学科教师立足学科合理、正确表达教师的情感,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的学业情感发展,促进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进,即时纠正认知训练和情感培养的失衡,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
(收稿日期:2016-02-1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