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数学小故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范文 | 伏丽娟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懂得墨守成规,照本宣科的传授教材知识,教学一些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就不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时,若巧妙地将数学小故事应用于教学中就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数学概念,方法和原理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数学小故事数学教学 应用 数学教学应当表现出一种智慧,把学生的思维引发到一个我们无法抵达的高度,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思考数学,在思考中学会数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知识讲授中教师应进行资源重组,不能照搬教材中的教学素材。如何对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呢?什么样的素材方能被學生接受并喜欢呢?我个人认为在进行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中,最好的素材就是那些鲜活的并与该知识点紧密联系,富有趣味性的小故事。通过故事渲染以及对事件的处理解决,从而探究出数学知识,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味性,现实性和生活性,让学生和教师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同学习和成长。在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同时,视野渐宽,学识渐长,兴趣渐浓,人文精神渐进。 一、引用生动的趣味故事 通过一个简短有趣的趣味故事连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数学知识的掌握做好有效的铺垫。这样,不仅使教师乐教,而且易使学生乐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位教数学的教师,这样讲解提取公因式:在孩子们的家里,你们都是父母的宝贝,他们爱我们,我们也应爱他们:爱爸爸,爱妈妈,提取公因式:爱爸爸妈妈!。 讲解至此,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公式:爱爸爸+爱妈妈=爱(爸爸+妈妈),学生被这故事感染了,这样枯燥的数学公式就带上了人文背景。通过这样的讲解,每位同学都顺利地掌握了教学知识点—提取公因式:ab+ac=a(b+c)。 二、挖掘生活素材的创编故事 挖掘生活素材创编故事中的情境,十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学生就会感受故事的真实性,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需要解决,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认识到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只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让学生在解释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同时,体会数学价值。 我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引出这样一个创编故事题:小白兔和小灰兔各自种了一块地。小白兔说它的地是长方形的,它的菜地大;小灰兔说它的地是正方形的,它的菜地大。 小白兔又说:“我的菜地比你的菜地长,所以我的菜地比你的大。 ” 小灰兔不服气地说:“你的菜地没我的菜地宽,所以我的菜地比你的大。”它们互不相让。小朋友你能帮助小白兔和小灰兔比较菜地 面积的大小吗?(小白兔长方形菜地:长=10 米,宽=5 米;小灰兔 正方形菜地:边长=8 米) 至此,将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寓于活泼的创编问题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解决。通过这类故事的渲染,提高了学生探究并运用数学知识处理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让学生对已学数学知识落实了训练。 三、解决真实的生活情境故事 通过呈现真实情境故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通过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学生创造生活的智慧与能力,让数学与生活直接发生联系,使学生在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年级学生在“六·一”中有一个舞蹈比赛,因此,我就在教学两位数乘以一位数(进位)中出示故事要求学生解答:我班有六位学生要参加舞蹈演出,每位同学要买一件衣服,衣服的价钱是 23 元, 我 们 班 应 缴 纳 多 少 钱 ? 有 学 生 采 用 连 加 的 方 式 : 23+23+23+23+23+23;有的写下一系列结果:23,46,69……,有 的同学的虽用的乘法,但仍是连加的思路:1×23,2×23,3×23……,通 过讨论,大多数学生意识到,“23×6”有个窍门:23=20+3,20× 6=120,3×6=18,120+18=138。教师接着提出教学的新内容,引导 学生认识“23×6”窍门的意义,进而引申出“列竖式计算”: 运用生活情境故事,实现数学教学的情境性、实践性与探究性, 使学生在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获取新知识。并通过对故事的处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数学教学包含更多的人文关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