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围绕五个“心”上好“第一课”
范文 洪永健+许白恩+施凤鹤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学科的入门启蒙课,学生通过“化学第一课”可以获得对化学学科、化学学习以及化学教师的第一印象,而这种初步印象对学生后续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化学第一课”的功效在整个化学学习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重视“第一课”、上好“第一课”将对学生学习化学产生深远影响。
一、重视“化学第一课”教学问题
“化学第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不乏有对“第一课”的教学不够重视和合理的情况存在,其暴露出的问题令人担忧,入门教学或被忽视随意化、或被超前复杂化,严重削弱了入门教学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影响到学生的后续学习。
问题1:轻视入门教学内容,以为本节课中知识性考点简单又很少,便三言两语一带而过。
问题2:依据教材内容,教师逐一详细讲解,学生完全被动盲目听讲,死背某一实验的实验现象、物质化学式、文字和符号表达式,通过实验老师归纳出对生活的种种启示,再让学生机械记忆。
问题3:教师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并完成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导学案”,再选择性讲解几个“重要考点”,通过讲练,完成所谓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初中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成长时期,对身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交流研讨,喜欢实验探究,如果采用上述方式教学“化学第一课”,学生得到的感受将是:累、难、无趣等。一开始就用罗列考点式教学,对学生进行赤裸裸地应试教育,会让学生对化学毫无兴趣可言,扼杀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上好“化学第一课”教学策略
评判“化学第一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并不是教师是否能将全部教材内容讲完,也不是学生是否能熟记或理解某些重要考点,而是学生通过“第一课”师生互动交流、情感碰撞后,对化学学科、化学教师产生浓厚且长远的兴趣。那么,如何上好“化学第一课”,给学生留下最好化学印象,培养浓厚化学兴趣?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提出要围绕五个“心”来上好“第一课”。
1.精心准备,亮出真心
师生初次见面,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对于“第一课”一定要事先精心准备、精心设计,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教师的用心和真心,体会到教师对化学、对学生的热爱和付出,有爱的教师更会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敬。“第一课”要拉近师生情感,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亲近教师、亲近化学,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的情感取向。
精心准备内容包括开场白亮相和教学环节设计。教师的开场白亮相既要注重外表形象,又要突出个人教学优势。干净利落、精神饱满的同时又充满个人魅力,尽可能在“第一课”就能赢得学生的尊敬甚至是崇拜,为今后更好地师生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展示个人教学优势要因人而异,擅长绘画的教师可以事先画上一幅有关化学的作品,从漂亮的图画开始讲述化学发展的历程,从而引入话题;擅长书法的教师可以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上一句化学家说过的名言, 从与学生的交往开始进入课堂教学;英语功底不错的年轻老师可以用流利的英语自我介绍,让学生佩服老师,从而对老师所教的科目感兴趣;信息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可以事先制作一个精美的化学课件,精彩的化学图片、神奇的化学视频让学生大开眼界。而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化学的成就和化学的未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爱心、信心和决心。
2.趣味教学,唤起爱心
达尔文说过:“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会主动而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学生只要对学习感兴趣,就会把学习当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就会爱学、勤学、肯问。 因此,“第一课”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就化学本身的学科特点而言,实验才是化学课深受学生喜爱的内在因素。精彩、生动、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能很好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之源,化学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大量丰富、精彩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拉近了生活和科学的距离,摆脱了枯燥的、被动的、一味接受的课堂模式。在实验中,学生有观察、有猜想、有交流、有反思、有收获,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在“化学第一课”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实验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学之心”。实验的取材不必完全来于书本,实验是为教学服务的,第一节课的实验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因此,保证实验的成功与效果明显的现象尤为重要。沪教版教材中“铁的锈蚀实验”实验现象在短时间内难以观察,如果将实验现象和解释强制性让学生记下来,而没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感受现象,使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就是记住现象、记住结论、记住解释”,没有起到实验应有的激趣、探究功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适当补充一些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如“粉笔炸弹”“烧不坏的人民币”“魔棒点灯”等实验或播放一些视觉效果很好的趣味实验视频,不可思议的视频或现场激烈的爆炸使学生对“化学第一课”的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对以后的化学课更是强烈期待,自然达成预期目标。
教师也可让学生亲手做一些简单、效果明显的趣味实验,体验实验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认识到观察对化学学习极为重要,良好的观察习惯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完整表述出实验现象,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如指导学生做“捉迷藏”实验:
用毛笔蘸取酚酞试液在滤纸上画一只小猫(或其他动物),把滤纸放在盛有浓氨水的瓶口上方,滤纸上会很快出现一只红色小猫;再把滤纸放在盛有浓盐酸的瓶口上方,小猫会很快消失。可反复操作。
除了用趣味实验来吸引学生外,还可以与时俱进,结合“前沿”、“新潮”事物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方法引导,树立信心
化学是初中阶段最晚开设的课程,这让很多学生误认为是化学难学,容易对学习化学产生惧怕心理。因此,第一节课可以不急着进行新课,而是先引导学生观看目录,再让学生浏览课本全部内容,让他们了解本册书要学习哪几个单元,每个单元要学习哪些内容。学生通览全书后会发现原来化学要学习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物质或知识,这样就会大大缓解恐惧心理,在第一节课就充满信心。
当然,为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还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一些趣味记忆,让学生感到化学的记忆其实比其他学科更容易、更有趣。例如,记忆一些枯燥的元素符号、化合价的方法,首先出示一些元素符号或化合价要学生速记,三分钟后检查记忆效果,从检查反馈的结果可以显示出学生是没有很好地掌握,这时,再用巧妙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记忆;或者向学生展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让学生用最短时间熟练记下,学生在没有方法指导的情况下记忆效果肯定是不佳的,这时,再抛出记忆“绝招”:“佳盖”那美女,身材细、纤、轻,总共一百斤。通过一些记忆活动,很多学生因此对顺口溜有了浓厚的兴趣,破解了记忆难关。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这时教师要善于技术处理,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先用一个小的课题为例,阐述一下如何对它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一下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比如,学习铁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研究铁的性质和用途,调查学校、家里、社区里的铁制品、防锈措施等,去工厂了解铁矿石的种类、炼铁原理、装置等,还可以让学生去了解废铁的回收利用及其意义,学生运用多种知识和能力,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做出不同的课题。整个过程,包含查资料、调查、实验、数据分析等常用的研究方法,像这样以研究的形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就叫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就会有最初步的认识,有了学习的信心。
4.责任担当,强化决心
化学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窗户和方法之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历史过程,也就注定了化学教学应该放在历史中进行,化学既是过去历史中的化学,也是未来世界中的化学。在人类没有发明黑火药之前,怎么会了解不同物质在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爆炸效果?在发明烟花之前,怎么会知道不同金属燃烧,会有各种绚丽的颜色?在“第一课”教学中,如果将化学发展史的知识整合到化学学习过程中,无疑是在启蒙一个客观世界的认识史、启蒙一个未来世界的创造史。
化学第一课“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推动作用,认识学习、研究化学的意义,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培养学生为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而努力学好化学的责任感。
通过生动、有趣的介绍,让学生明白化学跟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化学的学习,可让人类合理地、科学地利用资源,享受更先进的科技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让广大学生下定决心投身于化学学习、研究中,立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崇高志向,担负起历史发展责任,为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贡献个人最大力量。
总之,在“化学第一课”上,教师要预先精心备课,亮出教师的教育真心,通过趣味教学,唤起学生对化学的“爱心”,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强化学生学好化学的决心。精彩的第一课,是化学学习的良好开端,是开启化学之门的重要钥匙,希望教师都能打造出具有学科特色、富有创新、充满教学智慧、教育思想的“第一课”。
(收稿日期:2016-02-1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