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讨 |
范文 | 何灵 彭涛 摘 要:面对高职院校因生源质量下降而带来的大部分学生对公共课程不重视甚至反感局面,高职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兼人文素质课程,承担在极为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培养沟通表述能力并进行审美熏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历史重任。本文论述教育+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及其显现的初步效果。 关键词:高职 互联网+ 公共课程 课堂教学模式 一、高职单招扩大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2012年,首批国家示范高职学院实行单独招生,其考生均为中职毕业生和高考模拟考试低分段考生,这类生源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特别薄弱,人文素质特别低下,乃至于比较多的学生书面表达都难以达到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这类学生入学以后,普遍对各种社团活动比较积极,对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专业课程抱有好奇,而对从小伴随他们长大,被应试教育异化为机械的背诵和无趣的知识点记忆的语文课则怀有极大排斥心理,有个别同学甚至明确表示当得知大学阶段还要上语文课时,感觉崩溃。但是这种单招生源近几年来规模仍在不断扩大,而且还会成为未来高职院校的主流生源。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精神,从2018年起全国高职院校又纷纷开始落实分类考试招生政策,未来的高职院校将面临更复杂的生源状况。那么过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少(课时)、慢(学生素质提升)、差(课堂效果)、费(教师费力不讨好)”的教学现状将完全不能适应形式的变化,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势在必行[1]。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模式改变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过去的学习生涯中,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中掉了队,被小学、中学、职中或者高中教师“放弃”的学生。他们内心深处有强烈的自卑感,挫折感,面对公共基础课程学习抱着自暴自弃,听之任之的态度。加上应试语文被异化为死记硬背文学作品和枯燥乏味的知识点,而语文课程开设的时间又很长,所以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有着强烈的厌恶感和逆反心。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培养并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应该追求的最主要的目标。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则应该放在其次。一是因为兴趣都没有,能力的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二是大学语文短短的28课时的教学时间也容不得我们再去重塑学生基本能力,不但时间不允许,而且又会走回以前语文课堂的老路,把大学语文上成很痛苦的“高四语文”。与其如此,我们不如把重点放到大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有悟性的学生会自己将学习从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其他各种方法,自觉地不断提升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基于此,我们课题组从2019年春季学期开始,进行了教育+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公共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进行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特色的改革[2]。 三、线上欣赏性视频教学是调动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1.课堂变样 为了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减轻精神负担,不要先入为主地排斥大学语文,在绪论课上,我们首先给学生说明大学语文和初高中语文的不同,强调大学语文的学习不再以考试成绩为目标。课堂上师生都要忘掉考试,只管尽情享受文学经典带给我们的美感,试着去靠近文学经典原本该有的样子。从接近,感受,发现,体悟到享受是同学们在大学语文课堂应该具有的思维流程,而学科成绩的考核则主要侧重于平时的过程性考查,比如一学期有几次争取机会登台背诵喜欢的经典名篇,课后写了多少篇有真情实感的课后感悟,甚至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学活动等等。这样的课程考核方式让同学们精神提振,兴趣倍增。 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坚持精心选择既具有典型性又能滋养学生心灵,对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启发意义的作家作品,同时还要尽量兼顾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和感染,从而达到教学目的[3]。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尝试了各种办法,特别是精心搜集了大量生动形象,美轮美奂,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视频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欣赏性视频的恰当使用,极大地调节了课堂节奏,改变了教师满堂灌,课堂气氛一潭死水的状况,几乎能吸引绝大部分学生摆脱手机,抬头看屏幕[4]。 2.教学尝试 例如学习《诗经》的过程中,我们在课堂上欣赏了邓丽君演唱的改编自《蒹葭》的经典歌曲《在水一方》,还欣赏了各种诗经的吟唱,特别是语言学家赵元任用吴侬软语吟唱的《关雎》,让学生们特别惊叹,最后以四川电视台“传诵者”节目顶级选手朗诵的《美哉,诗经》结束《诗经》部分的内容;学习楚辞时,我们剪辑了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的相关视频片段,播放了电视剧《屈原》抱石沉江前和渔父的对话,欣赏了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春天演唱的天籁般的《橘颂》,然后以著名朗诵家徐涛诵读的大型交响诗《屈原颂》结束这部分的学习;在学习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过程中,我们播放了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司马迁在朝堂上为李凌仗義执言而惹恼汉武帝的片段,又剪辑了《老梁观世界》中关于“崔袾弑君”的片段,让学生直观体会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写作态度的难能可贵,最后以《见字如面》节目中赵立新朗读的司马迁的遗书《报任安书》结束这部分内容;在讲授诗仙李白的课堂上,我们播放了《经典咏流传》中凤凰传奇和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涌海先生分别演唱的《将进酒》,又欣赏了徐涛朗诵的撼人心魄的《将进酒》,让学生讨论他们认为哪个版本的《将进酒》最符合他们心目中诗仙的特质,最能体现出课堂上学习到的盛唐气象等等。 两个学期以来,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确实使大学语文的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来计划的每次上课的前五分钟是经典背诵时间,但是因为要求登台背诵的同学太多,教师不得不提前到教室,背诵活动从课间就开始一直到课前五分钟。每每老师提前到达教室的时候,等待背诵的同学就已经在走廊上排起了长队。学生们之前深恶痛绝的“背课文”现在成了要积极争取才有机会的快乐的事情;每次课后都可以收到同学们虽然写得很稚嫩,甚至文笔不通顺,有很多错别字,但是却情真意切的课后感;每当欣赏了精彩的视频,听完感人至深的朗诵后,教室里往往会响起长时间的掌声。 四、反馈效果 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来,我们陆续收到了学生的许多反馈信息,从这些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是充分认可,非常欢迎的。 他们说,大学语文上的不是课,是生活。 普专护理专业19-1班,自发在班级做了问卷调查,全班41名同学投票,只有4名同学认为无所谓,1名同学认为没有与专业知识挂钩,其他同学都认为创新后的语文课是培养人文素养,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和精神的重要途径。 “上了几节语文课,我的内心深有感触,您的课程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特别有趣,容易让人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以前的语文课虽然是国家的重要文学形式,但同学们依旧不喜欢听,甚至感到厌倦,以上语文课就想睡觉,没精打采的。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我们不仅学习着传统文化的经典,更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发扬,恍然大悟中,原来中华文化如此深邃与悠远,让每位同学从内心深处爱上语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周凤 普专护理19-1班) “通过这大半学期以来对大学语文的学习,让我发现大学学习语文与高中语文是截然不同的。在大学学习语文更多的是从欣赏的角度出发,让我们在愉快的氛围中,逐渐去感受语文独特文化魅力。”(周强 食检18-1班) “观看完董仲蠡的演讲后,我认识到了学习并不是为了考试,教育也并不是为了让学生顺利地通过考试。学习是活的,我们应该在学习中体会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从而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净化,明白自己是谁,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而不能像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黄瑶 药学18-3班) “首先,大学语文课模式新……其次,大学语文课要求新……大学语文课堂上讲了的经典篇目只是冰山一角,重要的是引起了对文学的兴趣和关注,传统文学的古韵风采,需要我们去继承。……大学的语文课,我很满意。”(任伟强 药学18-5班) 总之,短短28个课时的大学语文课程,我们能提供给我们高职学生的帮助非常有限;但是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实行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为特色的改革以后,至少让绝大多数学生们不再对语文课厌倦和反感,甚至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能抱着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向往和自信离开校园,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去追求更高品质更高质量的人生境界,这其实已经完成了高职语文所能够完成和应该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许利平.教育+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公共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教育科学.2019,(9). [2]李燕群.浅谈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學改革的几大关键.[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 [3]袁振国.教育原理.[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4]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育.2006,28(8) 作者简介 何灵(1965年3月- ),女,汉族,四川乐山人。大学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及应用。 彭涛(1965年11月- ),女,汉族,四川乐山人。大学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及应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