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例谈提高课堂阶段复习有效性的策略 |
范文 | 张红俊![]() ![]() 在课堂复习中,很多师生都认为只要反复训练,定能熟能生巧。但不知道这个“巧”仅仅是一种浅层次的技能上的“巧”,是一种经验的重复呈现,而不是那种深层次的智能上的“巧”,不是那种思维活跃的体现。若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复习中授之以渔,注重“巧”、突出“巧”,定能提高学生兴趣,降低复习难度,活跃课堂气氛,摒弃题海战术,提升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1.巧过渡,易掌握关系 巧妙地、水到渠成般地过渡,这不仅能带给学生艺术般的享受,更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针对“过渡”环节加强挖掘、加强尝试,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搜集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资料,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感到自然流畅。 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笔者发现学生对“铝三角”关系中三种不同形态的含铝化合物之间的转化甚是模糊,尤其是反应物及用量不同时无法准确判断产物是什么。 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断强化。笔者在进行复习时,巧妙地添加了 如图2所示内容进行过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图1所示能够让学生对含铝化合物的转化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如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时,由于溶液的pH不断增大,Al3+先转化为Al(OH)3沉淀,后又转化为AlO-2;但是在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时,由于氨水溶液的pH只可增至12.2,因此最终生成Al(OH)3沉淀,即使随着氨水用量的不断增大,Al(OH)3沉淀都不会溶解。同样,在NaAlO2溶液中滴加盐酸至过量,也必定会经历先有沉淀再溶解的过程;但是在向NaAlO2溶液中通入CO2时,由于CO2的饱和水溶液pH为3.9(pH不可能小于3.4),由图1可知最终只能形成Al(OH)3沉淀。 借助于这种数据上的过渡,使学生加深了对不同形态的含铝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的理解,尤其在书写离子方程式和解答“化工流程题”和图像题时,更反映出这种过渡上的“巧”。 2.巧变式,易深化本质 变式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某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不断更换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如某些条件、呈现的顺序、形式等,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对象的本质。巧用变式,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克服和减少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深化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在复习气密性检查时,学生一般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原理理解不清,死搬硬套;二是 表述不清。如图2所示,学生最熟悉、叙述最清晰的是图A装置,教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将导管伸入水中?为什么装置不漏气时浸入水中的导管口就有气泡?回顾一下你的操作步骤并说出每一步骤的目的?这几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反映出检查气密性的原理及一般步骤:要明确目的是为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因此必需将与大气相通的地方进行封堵(否则一直与大气相通,谈不上密闭),然后采用一定的手段改变(增大或减小)装置内的压强,进而通过上述操作引发的现象来做出正确判断。掌握上述原理与方法后对图A进行变式训练:如何检查图B、C、D、E的气密性呢?引导学生重点解决三个问题:哪些地方与大气相通?用何方法改变装置内压强?通过哪些现象可判断气密性良好? 以图D为例,与大气相通的地方只有长颈漏斗,因此必须将其封堵,如何封呢?想到先从长颈漏斗中加水至淹没漏斗下端。如何改变压强呢?显然用手捂的方法行不通,可通过右侧注射器向内推(向外拉),此时如观察到漏斗管内有水柱(管口有气泡),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巧变式,让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 3.巧归纳,易跳出题海 归纳知识特征或总结知识规律是一种能力。习题类型纷繁复杂,若不注意归纳,盲目地讲题做题,搞“题海战术”,势必会加重学生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典型例题,不断总结、不断归纳解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化学平衡状态到达标志的判断是高考试题常考知识点,也是学生复习的难点。因此在平常的习题训练中,经常会遇到下列问题: ③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④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⑤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⑥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很多教师没有抓住化学平衡状态到达标志的判断方法,而是一边让学生死记几十条不同种情况下的结论,一边不断找习题 加强训练,结果往往使学生晕头转向。实际上,可以通过归纳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可从下面两个角度进行归纳:只要用同种物质描述时有v正=v逆或原来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量到了某一时刻后不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即可以表示平衡状态的到达。如①中描述的只有v正,⑤⑥中混合气体的密度和容器内压强是一个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量,因此它的不变不能肯定说明平衡状态的到达。 经常引导学生不断对习题的解决方法巧做归纳,定能使学生看清航向,走出茫茫题海;也一定能让学生缩短解题时间、提高解题效率、减轻学业负担;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在课堂复习中,还有很多巧的策略来促进课堂的生成。如借助于数轴,可以把物质溶解性与溶解度间的关系、分散系与分散质微粒大小关系、加水稀释与溶液pH的关系、物质间随用量不同而对产物的判断等等用图示的方式描绘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既有利于理解概念更有利于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但善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突出一个“巧”字,注重“巧过渡”、“巧变式”、“巧归纳”等教学策略的运用,一定会使学生耳目一新,避免以往复习中那种机械记忆、重复训练的现象,全面提升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收稿日期:2015-12-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