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核心素养培养需求下小学语文教育策略的优化 |
范文 | 马小娟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在于不断培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学、大学输送过高素养的人才。本文研究立足核心素养的辨识,深度分析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需求,最终提出核心素养培养需求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完善,即以游戏为牵引,帮助学生趣味识字;以情境为背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以情感为激发,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以生活为场域,提升交际写作能力等。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8)》指出,小学语文教育要基于学生“三维目标”的设计,建构以语言应用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核心素养为内容的课堂教育能力框架[1]。故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更加围绕学生这个核心进行,同时适应学生的基本素养与教育需求,设计符合小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教育体系。基于此,研究选择核心素养为研究视域,结合笔者执教经验,深度探讨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需求 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体现点。作为小语教师,必须要重视三个层面的强化。一是语文语言词汇识记的增容,不断提升学生在基础字词、文本阅读、命题写作及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二是要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应该培育的人格素养与审美意趣,帮助其建立对文本情感美丑的辨识感知意识;三是要着力于在大量的阅读与语言交际中,让学生感知语言表达习惯,并培养学生的语感,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语文学科素养,并形成良好、健康的品格和个性。从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容与需求来看,教师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针对性施策。 1.基础语言词汇的积淀需求 语文语感的培养及阅读写作能力的基础均在于语言词汇的积淀。语言积淀有课堂与课外两个场域,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经典文章诵读记忆、优质阅读资源互换共享等途径,来实现学生词汇库的增容。 2.语文专业知识的记忆需求 语文专业知识包括了所有语文学习及语言运用的规则要求。其中有拼音规则、组词习惯、句法与修辞、閱读技巧与文学创作等内容。教师如果能够从专业角度趣味化地将这些传递给学生,那么学生言语理解与体悟能力将会更强。 3.初步语文能力的提升需求 语文学科的教与学,往往需要聚焦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语文能力。具体包括注意力、观察力、理解力、创新力及自我评价能力等,并着力围绕语言交际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4.学习方法习惯的培养需求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高效的学习方法及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同时能够培养其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善于思考和敢于质疑的习惯等[2],在授之以鱼的同时也能授之以渔。 5.语文情感意境的感知需求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情境与意境,学生的理解效果会大打折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从审美的视角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汉字形象之美、文化内涵之美、情感变化之美、语言意境之美,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意趣。 二、核心素养培养需求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优化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由基础到提高、由意识到能力的循序培育过程。教师要在引领学生认知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从语文字词到阅读文本再到写作培养,逐步进行培养策略的优化,以帮助学生实现更高层次的成长。 1.以游戏为牵引,帮助学生趣味识字 为增强学生识字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将识字部分设计成多样化的游戏,尤其能够让学生参与进来,并保持识字兴趣。如在识字环节,教师可先放置三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写一个谜语打一字,让不同分组学生通过抽签选择获得猜谜卡。谜语可采用类似于“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等显性语言描述,让学生从猜谜的获得感中对识字产生更大的兴趣。亦可通过联想实现文字的实际,比如“燕”字可拆为“廿”“口”“北”“灬”,分别可对应燕子的头部、躯干、翅膀与尾巴,学生也可很容易记住汉字的写法与含义。 2.以情境为背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要重视对课程中的文本进行研磨,着力于挖掘文本教材中的情感内容,以便创设丰富到位的意境,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课本文本世界,增强学生既有的生活体验,进而形成趣味化、生活化的理解氛围[3]。一是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导入,即在课程开始时就呈现问题,以引起学生对于疑问解答的兴趣。如在《夏夜多美》里,教师可将属于夏夜的声音全部通过音频播放出来,呈现相似意境的图片,并抛出问题“大家想想,夏夜池塘边有什么?小动物们有哪些声音,有哪些动作行为?”在生动而到位的描述中,学生们更能通过教师语言及提问创设的意境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中。二是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来准确理解文本所表现的情感,引起共鸣。如《坐井观天》一则故事,教师可通过分解故事中角色、让学生来扮演体会不同角色视角下的故事内涵,以提升学生的文本认知与故事品析能力。 3.以情感为激发,培养学生阅读素养 小学语文阅读是检验学生字词积累、识字理解能力的重要场 域[4]。一方面,教师可借助阅读教学,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图片、视频再现,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实现个性化的朗读、体会和感悟,知识理解与情感交流能力获得更大提高。如在《白杨》一课中,笔者就倡导“以画引情、以情创境、以境传理”的连环教学策略,环环相扣,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知识之中。其中通过画、音、视频等实现了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再深入、再理解,获得很好的二次理解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文本内容的重点,借助重点意象或事物的联想与扩散,唤醒学生的情感和回忆,深刻体会文本中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4.以生活为场域,提升交际写作能力 语文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师应该将生活化的元素引入课堂,通过看生活对话片段培养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通过合作探究专项交际,重点训练与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来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借助热点话题或学生经历来命题写作,传授学生习作技巧,鼓励其抒写个人真实情感,抒发独特的感受,以提升其写作创作素养。 参考文献 [1]罗士琰,宋乃庆,王雁玲.基于实证的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研究:内涵、价值及表现形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77-83. [2]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21-24. [3]李作芳.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4):60-61. [4]何致文.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关系科学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9):67-7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