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语文课堂中的问题设置
范文

    周玉

    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提问是沟通教师、学生,联系教材的桥梁,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主要渠道,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问题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启动、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学习方法的改进等,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堂提问 教学质量

    有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问”。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各种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共同组成了课堂教学的问题环境。课堂提问的重要之处不仅在于切入学生的疑惑之点,设置悬念,从而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索的欲望。

    一、中职课堂提问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课堂提问是沟通教师、学生,联系教材的桥梁,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主要渠道,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启动、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学习方法的改进等,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及问点,保证各层次问题比例恰当通过改进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善于等待,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掌握发问时机,将“追问”进行到底,叩开知识大门;善于利用提问,关注全体学生;注意课堂提问的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提问次数过多,有些问题过于简单而且没有准确性,有些老師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没有教学的针对性,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问没有面对全体学生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三、中职语文课堂的“五度”设置理念

    良好的问题环境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呢?本文认为,应当从“五度”,即法度、信度、深度、梯度和密度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把握。

    1.遵循“法度”

    所谓“法度”,就是以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核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明确提问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目标成为一切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并把教学目标随着教学进程分解为若干个问题,力求使所设置的每个问题都具有明确的目标性。

    例如《致橡树》一诗,是朦胧派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这首诗的教学目标:了解朦胧诗的特点;理解意向在诗歌中的作用;理解作者的爱情观,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根据这三个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何为朦胧诗?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都有哪些?本诗中橡树、木棉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舒婷所倡导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问题的设置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确定的方向,使潜在的学习需要转化为活跃的学习动机,以问题为中心,释疑解惑,完成教学任务。杜绝信马由缰,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提问。

    2.讲求“信度”

    简单的提问,没有思维价值;空泛的提问,无法引起思考。这些都属于问题设置信度低或无信度的现象。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核心在于设疑,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引起他们的探索活动,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因而科学的提问绝不是为提问而提问,所提问题的启发性可有可无;也不是简单地教师问上句,学生答下句。例如《合欢树》一文,从题目上看学生会误认为全文是写一棵树的,但是通读全文才知道,写树只是一部分,而且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才提到的。所以,本文为什么命名为“合欢树”是值得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设置问题为:合欢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这就需要学生们反复思考、充分讨论才能获得答案。

    问题的设置要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既要有顺向、横向思考的,又要有逆向、纵向思考的,启发学生讲求思维过程,从思维过程中引出结论。

    3.把握“深度”

    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应进入到怎样的一个层面,达到怎样的一个高度,这就是“深度”的问题。问题设置难度过高,学生无从回答,过低又不能引发思考而有所领悟,这都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例如《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一篇散文。初读这篇文章没有任何的难度,而且内容不长。文章所涉及的又是关于人与自然的主题,学生比较感兴趣。其中关于红柳的描写仅仅只有一段,而文章中的寥寥数语却将红柳的美写得惊心动魄。大自然的美、人类的生存、环境的长远发展以及全球生态的维护,这些主题交融其中,我们可以对其中的任何问题展开讨论。

    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首先应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并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设置的问题,宜让学生的思维强度出现在“临界状态”。如果学生认知水平达不到,教师要交代必要的背景知识,切不可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的实际水平,任意拔高或降低。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握好问题设置的“五度”,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变性和艺术性,科学性和复杂性,也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优劣的原则和标准,同时也是检验语文老师对课堂驾驭能力高低的一个维度。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重视对问题设置的研究,并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已达到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8: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