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粒子“作用观”看电解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行为
范文 林美凤
摘要:电解质溶液理论性强,平衡之间相互影响复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少的困惑。本文根据粒子“作用观”,用粒子间的“离”和“合”将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离子反应、溶液酸碱性统一在同一认识范畴内,用粒子间的“离”和“合”去解决电解质溶液反应中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粒子作用观;粒子的离与合;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6–007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电解质溶液理论性强,存在平衡多(包括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盐类水解平衡等)。由于平衡之间相互影响复杂,致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无法准确判断。如以下常存在于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认识:等量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盐酸多,学生认为是醋酸根水解吸热之故;CO2、SO2通入BaCl2溶液中为什么无沉淀,是因为生成的BaCO3、BaSO3溶解在生成的HCl溶液中;Mg(OH)2溶解在饱和NH4Cl溶液中,是因为NH4+水解呈酸性;在FeCl3溶液中加NaOH溶液,促进水解,因为OH-中和了水解产生的H+;向水中加酸,促进水的电离,因为酸电离的H+中和了水电离的OH-;……诸多的问题都反映了学生认识的模糊,逻辑混乱。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澄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离子反应、溶液酸碱性,均是基于微粒作用的观点,微粒作用观对于理解物质及其转化、指导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借助《三国演义》中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思想,用“分”表示粒子间的“分离”、“合”表示粒子间的“结合”,去认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理解电解质溶液中的诸多问题,促进学生对电解质溶液的认识从宏观、静止、定性的层次向微观、运动、定量的水平层次转化,从而提高其化学素养[1]。
1 用粒子“作用观”统一认识
我们知道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都是与水分子有关,如果我们从水的电离平衡入手,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电解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行为,试着用粒子间的“离”和“合”的思路和方法认识电解质的电离、水解、离子反应,促进学生对电解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行为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2]。
1.1 纯水的电离——水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纯净的水中只存在水分子。由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如下电离平衡:
1.2 电解质的电离——水分子作用于溶质微粒的结果
如果在纯水中溶入某种电解质,由于水分子的作用,使电解质克服分子内的作用力或者是晶体内的作用力,发生电离。即由于水分子与离子的“结合”导致了溶质内部的“分离”。电解质在水中电离的微观过程可表示如下:
如果离子与水分子的“结合”极强,则溶质全部“电离”,即只“离”不“合”,是强电解质。强电解质的溶液中,其溶质的存在形式只有(水合)离子,没有分子,电离方程式用“→”表示。
如果离子与水分子的“结合”不强,则溶质只能小部分“电离”,即“离”和“合”同时存在,是弱电解质。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溶质的存在形式既有离子,又有分子,电离方程式用“”表示。若溶质内的化学键越强,离子与水分子的“结合”越弱,溶质的“电离”就越难,即“合”越多“离”越少,电解质就越弱。一般的弱电解质溶液中都是“合”多“离”少,存在的形式是分子多、离子少。如0.10 mol/L的HAc溶液pH=2.87,约有1.3% HAc电离成离子,近98.7%以HAc分子存在。
如果溶质内的化学键很强,离子与水分子的“结合”很弱,则溶质几乎不“电离”,存在的形式只有分子,没有离子,那就是非电解质。
1.3 盐类的水解——盐离子反作用于水分子的结果
在盐溶液中,由于溶剂水分子的作用,盐晶体间作用力被破坏,被盐“电离”成阴、阳离子。
如果组成的盐是强酸强碱盐,则盐电离的阴、阳离子不能与水电离的H+和OH-“结合”,所以不影响水分子的“离”和“合”。
如果盐组成中有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存在,则异性相“结合”,促使水“电离”。弱酸根离子与水电离的H+“结合”,促进水分子的“电离”,呈弱碱性;弱碱阳离子与水电离的OH-“结合”,促进水分子的“电离”,呈弱酸性;这就是盐的水解。如此,可使学生认识到电离、水解都是离子间的“离”和“合”的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盐水解的微观过程可表示如下:
众所周知,水是最弱的电解质,H+和OH-的“结合”是最强的,远远大于弱酸根离子与H+的“结合”或弱碱阳离子与OH-的“结合”,所以盐的水解是微弱的,由于水解产物量极少,一般不会出现“沉淀”和“气体”,故“↑”、“↓”均不标,盐的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一般用可逆符号表示。如常温下,0.10 mol/L NH4Cl溶液的pH=5.13,发生水解的NH4+百分率约为万分之一,所以水解是微弱的。
1.4 离子反应——溶质微粒与溶质微粒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在纯水中溶入两种不同的电解质,若异性离子间的“结合”(如形成难溶物、难电离物、易挥发物)强于离子与水分子的“结合”,则离子就会与水分子“分离”,不断地与异性离子“结合”,致使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下降,这就是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使学生认识到离子反应其实也是离子间的“离”和“合”的过程,只是“合”多“离”少。
离子反应的微观过程可表示如下:
1.5 溶液酸碱性——溶质微粒反作用于溶剂的结果
溶液的酸碱性就是溶质离子破坏了水的“电离”和“结合”,使溶液中的H3O+和OH-浓度大小不等,而呈现酸碱性。
在纯水中,H2O+H2O H3O++OH--Q,即使改变温度,水分子的“电离”和“结合”程度会发生改变,但水电离的H3O+和OH-浓度始终相等,纯水一定呈中性。
如果在水中加入酸,酸电离产生的H+不断地与水电离的OH-“结合”:H++OH-→H2O,增大了结合的速率,抑制了水的“电离”,溶液中的H3O+浓度大于OH-浓度而呈酸性。
如果在水中加入碱,碱电离产生的OH-不断地与水电离的H+“结合”:H++OH-→H2O,,增大了结合的速率,抑制了水的“电离”,溶液中的OH-浓度大于H3O+浓度呈碱性。
如果在水中加入正盐溶液,若盐离子不能与水电离的H+和OH-“结合”,则H3O+和OH-浓度始终相等,溶液仍然呈中性,如NaCl溶液;若盐离子只与水电离的H+“结合”,则溶液中OH-浓度大于H3O+浓度呈碱性,如NaAc溶液;若盐离子只与水电离的OH-“结合”,则溶液中的H3O+浓度大于OH-浓度呈酸性,如NH4Cl溶液;若盐离子既能与水电离的OH-“结合”,又能与水电离的H+“结合”,就看两者的相对强弱,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呈酸性,反之则呈碱性;如果两者“结合”的程度相当,则H3O+和OH-浓度仍然相等,溶液呈中性,如NH4Ac溶液。
如果是强碱的酸式盐,若酸是强酸,相当于加酸,呈酸性,如NaHSO4溶液;若酸是弱酸,酸式酸根自身能“电离”产生H+,又能与水电离的H+“结合”成弱酸分子,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强弱,若“电离”大于“结合”,则呈酸性,如NaHSO3;反之则呈碱性,如NaHCO3。
溶液的酸碱性也是离子间的“离”和“合”的过程,离子间的“离”和“合”影响了水的“离”和“合”,致使溶液中的H3O+和OH-浓度大小不等,而呈现酸碱性。
2 用粒子“作用观”解决问题
2.1 中和反应的热效应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生成1摩尔水时放出的热量为Q,而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1摩尔水放出的热量是小于Q,从微观角度分析产生其现象的原因是: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时,只存在单一的“H3O++OH-→2H2O”的“结合”过程,放热;而在醋酸溶液中存在HAc+H2O
H3O++Ac-的“电离”过程,醋酸中和氢氧化钠时,不仅仅存在“H3O++OH-→2H2O”的“结合”过程,同时由于H+浓度的减少,促进HAc的进一步“电离”,“电离”的过程是吸热的,所以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1摩尔水放出的热量是小于Q。如果说是Ac-水解吸热之故,这与微观的反应过程不符,这是边酸碱中和、边弱酸的继续电离过程,并不是盐类水解过程。
2.2 沉淀的溶解和产生
对于不同种离子来说,离子间的作用力越大(即生成电解质越弱、越难溶、越易挥发)“结合”就越易,反应就越易进行。对于同种离子来说,离子间的浓度越大,离子间的作用力就越大,“结合”就越易,就越容易发生离子间的反应,反之,则难以发生。
用粒子间的“离”和“合”去认识电解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行为,解决电解质溶液中的相关问题,使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宏观层面的认识深入到微观层面的认识,从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的认识[3],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澄清电解质溶液中的一些模糊问题,认清各类反应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张凤桂,杨帆 .基于微粒作用观的“离子反应”教学研究[J].化学教育,2012,(4):36~38.
[2]陈瑞雪.以微粒观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2013,(1):19~21.
[3]梁永平.微粒作用观的科学学习价值及其科学建构[J].化学教育,2003,(6):6-10.
如果在水中加入酸,酸电离产生的H+不断地与水电离的OH-“结合”:H++OH-→H2O,增大了结合的速率,抑制了水的“电离”,溶液中的H3O+浓度大于OH-浓度而呈酸性。
如果在水中加入碱,碱电离产生的OH-不断地与水电离的H+“结合”:H++OH-→H2O,,增大了结合的速率,抑制了水的“电离”,溶液中的OH-浓度大于H3O+浓度呈碱性。
如果在水中加入正盐溶液,若盐离子不能与水电离的H+和OH-“结合”,则H3O+和OH-浓度始终相等,溶液仍然呈中性,如NaCl溶液;若盐离子只与水电离的H+“结合”,则溶液中OH-浓度大于H3O+浓度呈碱性,如NaAc溶液;若盐离子只与水电离的OH-“结合”,则溶液中的H3O+浓度大于OH-浓度呈酸性,如NH4Cl溶液;若盐离子既能与水电离的OH-“结合”,又能与水电离的H+“结合”,就看两者的相对强弱,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呈酸性,反之则呈碱性;如果两者“结合”的程度相当,则H3O+和OH-浓度仍然相等,溶液呈中性,如NH4Ac溶液。
如果是强碱的酸式盐,若酸是强酸,相当于加酸,呈酸性,如NaHSO4溶液;若酸是弱酸,酸式酸根自身能“电离”产生H+,又能与水电离的H+“结合”成弱酸分子,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强弱,若“电离”大于“结合”,则呈酸性,如NaHSO3;反之则呈碱性,如NaHCO3。
溶液的酸碱性也是离子间的“离”和“合”的过程,离子间的“离”和“合”影响了水的“离”和“合”,致使溶液中的H3O+和OH-浓度大小不等,而呈现酸碱性。
2 用粒子“作用观”解决问题
2.1 中和反应的热效应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生成1摩尔水时放出的热量为Q,而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1摩尔水放出的热量是小于Q,从微观角度分析产生其现象的原因是: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时,只存在单一的“H3O++OH-→2H2O”的“结合”过程,放热;而在醋酸溶液中存在HAc+H2O
H3O++Ac-的“电离”过程,醋酸中和氢氧化钠时,不仅仅存在“H3O++OH-→2H2O”的“结合”过程,同时由于H+浓度的减少,促进HAc的进一步“电离”,“电离”的过程是吸热的,所以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1摩尔水放出的热量是小于Q。如果说是Ac-水解吸热之故,这与微观的反应过程不符,这是边酸碱中和、边弱酸的继续电离过程,并不是盐类水解过程。
2.2 沉淀的溶解和产生
对于不同种离子来说,离子间的作用力越大(即生成电解质越弱、越难溶、越易挥发)“结合”就越易,反应就越易进行。对于同种离子来说,离子间的浓度越大,离子间的作用力就越大,“结合”就越易,就越容易发生离子间的反应,反之,则难以发生。
用粒子间的“离”和“合”去认识电解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行为,解决电解质溶液中的相关问题,使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宏观层面的认识深入到微观层面的认识,从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的认识[3],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澄清电解质溶液中的一些模糊问题,认清各类反应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张凤桂,杨帆 .基于微粒作用观的“离子反应”教学研究[J].化学教育,2012,(4):36~38.
[2]陈瑞雪.以微粒观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2013,(1):19~21.
[3]梁永平.微粒作用观的科学学习价值及其科学建构[J].化学教育,2003,(6):6-10.
如果在水中加入酸,酸电离产生的H+不断地与水电离的OH-“结合”:H++OH-→H2O,增大了结合的速率,抑制了水的“电离”,溶液中的H3O+浓度大于OH-浓度而呈酸性。
如果在水中加入碱,碱电离产生的OH-不断地与水电离的H+“结合”:H++OH-→H2O,,增大了结合的速率,抑制了水的“电离”,溶液中的OH-浓度大于H3O+浓度呈碱性。
如果在水中加入正盐溶液,若盐离子不能与水电离的H+和OH-“结合”,则H3O+和OH-浓度始终相等,溶液仍然呈中性,如NaCl溶液;若盐离子只与水电离的H+“结合”,则溶液中OH-浓度大于H3O+浓度呈碱性,如NaAc溶液;若盐离子只与水电离的OH-“结合”,则溶液中的H3O+浓度大于OH-浓度呈酸性,如NH4Cl溶液;若盐离子既能与水电离的OH-“结合”,又能与水电离的H+“结合”,就看两者的相对强弱,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呈酸性,反之则呈碱性;如果两者“结合”的程度相当,则H3O+和OH-浓度仍然相等,溶液呈中性,如NH4Ac溶液。
如果是强碱的酸式盐,若酸是强酸,相当于加酸,呈酸性,如NaHSO4溶液;若酸是弱酸,酸式酸根自身能“电离”产生H+,又能与水电离的H+“结合”成弱酸分子,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强弱,若“电离”大于“结合”,则呈酸性,如NaHSO3;反之则呈碱性,如NaHCO3。
溶液的酸碱性也是离子间的“离”和“合”的过程,离子间的“离”和“合”影响了水的“离”和“合”,致使溶液中的H3O+和OH-浓度大小不等,而呈现酸碱性。
2 用粒子“作用观”解决问题
2.1 中和反应的热效应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生成1摩尔水时放出的热量为Q,而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1摩尔水放出的热量是小于Q,从微观角度分析产生其现象的原因是: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时,只存在单一的“H3O++OH-→2H2O”的“结合”过程,放热;而在醋酸溶液中存在HAc+H2O
H3O++Ac-的“电离”过程,醋酸中和氢氧化钠时,不仅仅存在“H3O++OH-→2H2O”的“结合”过程,同时由于H+浓度的减少,促进HAc的进一步“电离”,“电离”的过程是吸热的,所以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1摩尔水放出的热量是小于Q。如果说是Ac-水解吸热之故,这与微观的反应过程不符,这是边酸碱中和、边弱酸的继续电离过程,并不是盐类水解过程。
2.2 沉淀的溶解和产生
对于不同种离子来说,离子间的作用力越大(即生成电解质越弱、越难溶、越易挥发)“结合”就越易,反应就越易进行。对于同种离子来说,离子间的浓度越大,离子间的作用力就越大,“结合”就越易,就越容易发生离子间的反应,反之,则难以发生。
用粒子间的“离”和“合”去认识电解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行为,解决电解质溶液中的相关问题,使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宏观层面的认识深入到微观层面的认识,从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的认识[3],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澄清电解质溶液中的一些模糊问题,认清各类反应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张凤桂,杨帆 .基于微粒作用观的“离子反应”教学研究[J].化学教育,2012,(4):36~38.
[2]陈瑞雪.以微粒观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2013,(1):19~21.
[3]梁永平.微粒作用观的科学学习价值及其科学建构[J].化学教育,2003,(6):6-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