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支援农村教育也要动员“民间”广泛参与、全力投入
范文

    刘长兴

    

    近年来,城市学校支援农村学校的“民间”活动开始活跃起来,而且热情之高、方法之多、形式之活也是空前的。天津市实验小学1所学校,居然和10所农村学校挂了钩。这几年先是在“物质”上支援,富余的电脑、电视、仪器、乐器乃至桌椅、书柜,都送给了山里的、村里的学校。后来,支援又深化了一步,或派出自己的教育教学骨干到农村学校介绍经验、现场示范,或请来农村学校的校长到市里实地考察、当面咨询。河西区闽侯路小学的支援方式更具“实效”,他们和津南区的八里台小学结成“姊妹校”,选派教师轮流到那边任教,已经坚持了五个年头。我还听说坐落在市中心的师大二附小和地处外环线的海天小学也在“会谈”,商量合作培训教师、协同教学研究的具体办法。办法之一是合作双方在校园网站上开辟“专栏”和“博客”,以“链接”促进联系,用“对接”促成对话,为两校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搭建一个永久性的信息平台。其实,这几年初中校也没“闲着”。天津市教育学会有个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把帮助城乡学校“结对子”作为一项任务,不光面向本市,还把外地典型学校介绍进来,通过专题报告、成果研讨、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让我们的农村学校教师开眼界、学实招儿。

     之所以把这类支援农村教育的活动冠以“民间”之名,是因为它既没有“官方”的指令,也没有固定的方式,完全是“自主”办学的行为,彰显了积极创新的精神。尽管这类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却传递了一个全新的信号,那就是先得到发展的城市学校,还要自觉地帮助比较“后进”的农村学校,通过更为广泛的“城市反哺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上海世博会的招贴画上有这样一句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话说得实在精妙,它在给人广阔遐想空间的同时,也使人感受到无限温馨。城市,本来就是“美好”的,再加上经济和社会的新发展总是从这里起步,就又为它平添了更多的“美好”。所以,城市就是农民的梦。尤其是城市教育,更是农民诸多“梦”中最甜最美的梦。他们时刻都在梦想着自己的孩子能享受到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将来也能过上和城市孩子一样的生活。然而,我们的城市数量确实还不够多,容量确实还不够大。加快提速的城市化进程,的确让农民走近了梦想,但是“走近”并不等于“走进”。这个“提速”阶段的城市教育,还只能带动农村教育,而不能代替农村教育。农村教育依然是整个教育改革中的“瓶颈”、发展中的“短板”。

     就在城市化进程加快提速的同时,有一个现象却很值得关注,就是骨干教师的流动。骨干教师由农村流向城镇,由城镇流向城市,由偏远城市流向中心城市,由内地城市流向沿海城市,不能不说也在逐年“提速”。就是明确规定了大学毕业生“哪来哪去”的政策,也没有办法阻止“倒流”的趋势。大学毕业的农村学生还是在寻求“对策”和“渠道”。总之,很多人都想从沾了“农”字的地方“跳”出来。有人说这叫“洼地现象”,如此比喻实在不敢苟同。真正的“洼地”其实在农村,而且在偏远农村。可是,城市这块“高地”偏偏还在日益凸显着它的诱惑力和吸引力。面对这样的局面,不动心的人可能不会很多。在现实情况下,“人往高处走”不仅不会被人指责,反而令人羡慕。从这个“现象”中谁得了实惠,谁吃了“哑巴亏”,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这些原本就是农村的“稀缺”资源,经过如此“流动”以后,只能显得更加“稀缺”。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这个“现象”可能引发的连锁反映,还会使城乡教育差距不同程度地继续拉大。但是,如果在农村学校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城市学校能够伸出友爱之手,特别是那些直接占了“便宜”、得到实惠的城市学校,如果还能惦记着农村学校,不仅是一种思想境界、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这是一种推进教育科学发展、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的社会责任。

     自从提出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大目标以后,这几年针对缩小城乡差距这个难题,围绕师资队伍建设,确实是想了不少办法,出了不少政策。由精心选派各科“名师”去县里培训,无偿赠送课例光盘供农村学校使用,积极鼓励市区教师到乡镇“顶岗”,一直到设定“大学毕业生农村见习期制度”,可以说,随着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取得的工作成效也愈加明显。但是,据说这些“官方”组织的城乡对口支援,还是满足不了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课程改革以来,乡镇学校的那些一般教师,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再加上农村办学条件的局限,那些“高”、“新”、“活”的教学要求,使他们更加感到力不从心。把推进高效教学列入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以后,他们对于城市学校骨干教师现场指导的期待,真是前所未有的迫切。可是,“对口”覆盖毕竟有限,再“对口”也不可能“对口”到每所学校;“支援”方法毕竟有限,多直接也不可能直接到当面指导。而恰恰是“民间”活动,补充了“官方”工作。用农村学校的话说:这才是最“解渴”的支援。

     大概是希望把这样的“民间”活动由“补充”提高到“补足”的位置,使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配套措施更加完善,不久前出台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单独规定了这样一条:“建立城乡合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均衡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这短短的一条规定,不仅让人感到非常欣慰,更是让人感到特别振奋。

     这条规定可不同一般。第一,它非常“刚性”。无论哪所小学和初中,这一条不到位,别的方面做得再好也不能视为“达标”。除了中心市区以外,其他区县的政府所在地和新建居民区的学校,都已被列入“城市学校”范围,都有支援农村学校的义务,因为他们已经先后步入了“城市化”发展轨道。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学校就应该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树立具有大视野、乐于大合作的开放理念。所以,尽力做好这项工作,应该是义务教育学校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第二,它强调“合作”。要把以前城市学校的“单向”支援,深化、发展成为城乡学校的“两家”联手,双方都要重新定位。城市学校在开发、整合支援方式的同时,还要主动发现、学习对方的长项,丰富自己的教育资源,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农村学校在吸收、发展现成经验的同时,还要利用、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城市“伙伴”进行教育改革,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有人说,再弱势的学校也有自己的优势,这话真是非常客观。只有双方互动、“合作”,才会收获“共赢”。第三,它需要“机制”。要把工作变成“机制”,就不能只思考一时、一事。必须在双方学校取得统一的思想认识,确定整体操作框架之后,切实把制度保证、方法创新、效果评估等各方面的“要素”落到实处,才能使这样的相互支援、联手合作,演化成长期运行、有效运行的“机制”。

     教育由“二元化”转向“一体化”,是保证教育公平的大事。如果所有城市学校都能站在这样的高度,理解和落实这一条规定,广泛参与、全力投入“民间”的支援活动,农村学校就一定会全面受益,整个教育也一定会突破“瓶颈”,接长“短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科学发展,赢得群众赞誉。

    (责任编辑韩瑞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