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坚持以校为本,创新教研模式,促进教师发展 |
范文 | 天津市和平区教研室 一、加强教研管理,发挥枢纽作用 在区校联动的教研运行机制中,区级教研发挥着枢纽作用。和平区教研室针对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本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学研究为核心,以教学指导为重点,以教学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三研五结合型”教研工作模式。“三研”即调研、教研、科研三位一体;“五结合”即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教研活动与调研分析相结合,常规指导与重点研究相结合,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相结合,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相结合。在各学科的教研活动中,通过课例分析式教研、分层指导式教研、平台互动式教研、自由参与式教研、专题系列式教研、资源共享式教研、信息网络式教研、校本开放式教研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我区因校制宜,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先后组织了教学质量月展示活动、教师基本功大赛、“双优课”评比、课改巡展等全区性大型活动。 二、创新教研制度,构建教研文化 我区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着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文化,突出四个“注重”,即注重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提升,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注重教研与教师科研的结合。为推动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展开,我区召开了校本教研推动会,并下发了《关于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校本教研的制度创新。一是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反思教学实践;二是建立相互对话制度,组织信息交流、深度会谈、专题研讨等活动:三是建立行动研究制度,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四是建立教师评价制度,学校为教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袋,将校本教研纳入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价方案,使校本教研向制度化、常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五是建立成果奖励制度,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三、降低教研重心,深入学校指导 和平区教研室紧紧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把合作、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入教研,使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延伸到基层,做到三个“深入”;一是深入课堂,全员听课,摸清教与学的问题;二是深入教师,具体指导,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三是深入备课组,进行专业引领,提高校本教研质量。我们促进集体“蹲点式”调研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深入学校全员听课,逐一指导,逐校推进,集体反馈。 四、创新教研模式,发挥主体作用 校本教研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必然选择,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教师在课改实践中,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方式,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一是主题研修。备课组在每周定期的集体备课中紧紧抓住教与学这对矛盾开展教研,确定主题,全员参与,共同探讨,各自阐释,激发智慧,达成共识。二是课例递进。围绕一个问题,以一节课为例,同组教师递进教学,边研讨、边改进,不断完善,最后提炼成典型课例。三是教学叙事。每个教师将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有研究价值的事例记录下来,相互交流,形成教师教学叙事集。四是专题课例。以专题为引领,以课例为载体,广泛地开展备课、听课、评课。五是课堂观察。将教学行为纳入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课堂观察记录表”,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价。六是同课异构。借鉴兄弟区的经验,形成同课异构教研流程:确定内容一个人准备一集中研讨一授课、听课一再次研讨一自我反思一完善教学。七是反思交流。备课组同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相互交流。八是网上共享。备课组结合教科书,就其中甘一章节或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若干个问题,然后将问题分给组内教师,大家上网查找、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形成全组的资料共享。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