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班主任 |
范文 | 刘长兴 这些年,使用“感动”这个词的频次越来越多了。从感动一个城市、一个省区,一直到感动全国。评出这一批批令人感动的人物,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人们的追求指向。特别是在如今已经不再羞于讨论金钱和利益的现实生活中,更体现了这种指向的珍贵。如果让人们在学校里寻找令人“感动”的人物,那么首先应该是班主任。由于他们感动了学生,才有学生的进步,才有学生对今天的把握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种崇高的“感动”。 不久前,国家出台了学校实行绩效工资的政策。不仅从事义务教育的教师可以提前一年享受这一待遇,而且“绩效”部分还要向班主任倾斜。这下子班主任“火”了,而且是名正言顺地“火”了。其实,班主任“火”得很有道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重要规律。虽然人们常说全员育人、全员德育,但仅就学校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来看,班主任肯定是当仁不让。他们天天与学生在一起,负的责任和下的辛苦在“全员之中无可争议。国家这个重大政策,就是对于这项用爱心、智慧和品格铸就的感动人生的伟大事业,给予的充分肯定和郑重褒奖。 班主任的爱心是炙热的,而且这种炙热又能做到没挑没捡。“传统”观念说是有教无类。“现代”观念叫作面向全体。当然,“现代”的更具体了,“全体”已经涵盖了方方面面,包括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境遇、不同的身心基础、不同的发展水平。更多地关注这些“不同”。实际上是更加深刻地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对于班主任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学生的“主心骨”。由于他们拥有这种“特殊”的地位,有时因他们的这种爱心而生发的小事,学生也会牢记终生。原因很简单,这样的小事真的可以改变学生的人生。有这样一个场面,谁看了也会受到震撼:40年后的一次小学师生聚会,一个50多岁的学生热泪盈眶地扑向一个60多岁的老师,拥抱着、诉说着。她告诉大家,“文革”时家里被“抄”,父母换“斗”,一夜之间自己就成了“狗崽子”。那时,在她那被撕得粉碎的儿时“词典”里只剩下了一个词,就是“害怕”。她告诉大家,当时老师对她特别好,她可以和班上的同学一样学习、一样活动。老师还让她当值日生,选她当“红小兵”。她还告诉大家,是老师使她有了生活的信心,有了上进的勇气,有了今天的幸福。这个老师却说:“那时我只是想,回家后她‘跪着陪‘斗,我管不了,也没法儿管,可是在班上让她‘站着做人,我能做到,也应该做到。”透过当年班主任那平和的神态和平静的语气,我们看到了班主任的职责,更看到了班主任的善良。这种扎根于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心,怎能不让学生感动一生?有人说,爱是人性的特征,是道德的基点,大概这正是它能不受时空局限的原因吧! 现在,可以放心了,这样的事情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伴随班主任的社会责任,却永远没有完结。新的形势下会出现新的问题,生活的困难、学习的困难、心理的困难、行为的困难等,哪怕大人并不认为是困难的困难,也会使孩子们受到暴风雪般的摧残,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尤其在家庭无助的时刻,他们更加期待自己的班主任能够给予自己帮助。这种期待如同嗷嗷待哺,急需慰藉和救抚。给予“小天鹅”和“丑小鸭”同样的爱心,而且是那样炙热的爱心,应该说也是一种考验。新时期班主任的爱心,能够对学生做到“一个也不少”,不就是实实在在的教育公平和普惠精神吗? 班主任的智慧是灵动的,而且这种灵动“有声有色”。实际上,智慧凸显出来的正是班主任的创新精神、创新潜能、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如果这些创新“元素”能够得到积极而充分的开发,那么班主任这个原本平凡的工作,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它的活力;这个原本普通的工作,就能让学生触摸到它的生机。我们看到过一个特殊的墙报,专栏叫作“我们的‘大家”。在这个专栏里,每个学生都能贴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照片,而且能随时“更新”。这项创新让全班学生看到的不再是个体的“自己”,而是整体的“大家”,一个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的由几十个同伴组成的团队。正是这些优势和特色,展示了这个“大家”的实力。是班主任的智慧使班集体形成了凝聚力。我还领略过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有个班主任特意率先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码,通过短信和学生交流。短信中有对学生生日的衷心祝福,有对学生进步的热情鼓励,有为预防学生出现问题进行的事先提示,有为排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温馨疏导。家长这样评价班主任的智慧:“短信虽短,语重心长。”后来,班主任又公布了自己的邮箱,后来班主任又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博客。是智慧使师生的心灵产生对话,提升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 面对“90后”、“00后”的新一代,作为班主任,的确有更多的工作要做,需要更多的智慧。比如,有些“轰炸”式的家长会,任课教师轮番评“卷”儿,家长们只能忍着听完。当面。家长们敢“烦”不敢言;背后,却道出内心的“真实”:“学科知识我们早就就饭吃了”,“要是我们会教书还用你们干吗”……无论是挪揄,还是埋怨,家长们所说确实不无道理。还有些“作秀”式班队会,班队“干部”包揽展示,其他学生只好“鼓掌”迎合。当面,家长们也是敢“烦”不敢言;背后,也在倾诉内心的“活动”:“要让大家讨论主题,肯定更新鲜”,“要让咱们上去表演,肯定比他们强”……显然,那些总是让人产生感官“疲劳”的教育方式,很难收到效果、达到目标。说实话,不少老招法过去就不怎么管用,何况已经时过境迁。看来,新时期的班主任,必须用自己的智慧跟上时代的节奏。 其实,班主任的智慧也是会“遗传”的。有这样精彩的一幕,谁看到也会难忘:一个班主任送走了“老”班,迎来了“新”班。开学第一天,班主任在和“新”班学生“见面”的时候,“老”班的学生也拥进来了。“老”班的学生神秘地笑着,他们先是让班主任闭上眼睛、转过身去。这时,班主任觉得自己身上被套上了一件T恤。随后,学生们又让班主任转回身、睁开眼睛。这时,“新”班、“老”班的学生一齐欢呼起来。班主任一下子“傻”了、“蒙”了。此时,一个“老”班的学生举着一面镜子站在他的背后,组织大家一起喊“回头!回头!”。班主任回过头来看着镜子,一下子又笑了、哭了。“新”班、“老”班的学生和班主任抱在了一起,他们都眼中充满泪水。原来,这件T恤的后背写满了“老”班学生的名字。“老”班的学生告诉他:“这是大家‘策划的毕业礼物,只有今天“新”、“老”两班学生聚在一起送给您,才最有意义。”当班主任将智慧“遗传”给学生以后,一定会在享受工作成就之余,也享受到自己“付出”智慧的智慧“回报”。 班主任的品格是高尚的,而且这种高尚又体现在随时随事。从学生入学的那一天起,和他们最亲的大概除了父母就是班主任了。有时,班 主任的地位还要跃居学生父母之上。“班主任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类似这样的“主权”宣示,我们谁没有听到过呢?似乎班主任就是学生心中神圣和真理的化身。直到他们长大了,自己有了孩子;直到他们的孩子上了学,也有了班主任,班主任的高大形象依然没有改变,因为这是无数代、无数位班主任以自己品格的高尚维系的高大形象。 人们对于品格特征的认识,可能会有差异。但是,真善美作为本质特征,人们还是可以达成一致的。其中,对“真”的认同,包括真诚、真实,更是难有非议。最近听到这样一段话,很是令人震撼:“我能够教好你们每个学生,这里不会有‘差生(指学习困难的学生)。谁要是去找‘家教,就是我的耻辱。”说这话的是一个在普通学校里教物理的班主任。他能说这话,他敢说这话,肯定是物理教学的“高手”。但是,面对有钱可赚且无人可管的“家教”,他能发出如此真诚的“安民告示”,应该说是高尚的品格使然。说到“真实”,让人记起了一所农村学校的校训:勤劳,真实。这个有着80年历史老校的办学理念,至今还能够打动人们的心,就是因为它表达了社会和未来对于人的品格的最根本的要求。校训“训”的绝不仅仅是学生,而应该涵盖教师。而且,首先应该是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有人说,没有真实的教师,难有真实的学生,此话有道理。教育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教师用自己的品格塑造学生的品格。学生年龄越小,这种塑造的作用就越大。只要稍稍偏离这一准则,不良影响便会难以挽回。就拿这些年的“迎检”来说(本来是迎接上级的工作检查,不知何时造出了这样一个简称,在此借用一下),学校放不下“心”,于是就要求班主任们告诉学生,一定要如何如何,一定不要如何如何。就连“用几个小时完成作业”“晚上几点钟睡觉”等非常有“个性”的问题,也非统一“答案”不可。当然,意义讲得非常“伟大”,像“热爱集体”“维护荣誉”等,甚或还要加上一些近乎威胁的“提醒”。当时,学生的“配合”可能很好,学校的“迎检”成果可能也很好,,但是,学生背后的议论,乃至长大成人以后的回顾,又有谁去思考呢?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班主任随时随处表现出来的真诚和真实,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把班主任界定为一种职业,那么它就是感动人生的崇高职业。只要当上了班主任,你就需要用炙热的爱心、灵动的智慧和高尚的品格,去丰富这个崇高的职业。 (责任编辑韩瑞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