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课堂教学应赋予学生一片“灿烂星空” |
范文 | 吕斌 考试只是一种评价手段,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标尺!考试内容不是我们教学内容的唯一!我们的教学,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当前,“高效”一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盛行,尤其是课堂要高效,当讲(教)的讲,不当讲(教)的不要讲,要用足用好40分钟,不能有一点浪费。但笔者发现,时下的许多“高效课堂”并非是真正的“高效”,而是异化了,成为了“专讲考试内容的课堂”,即有可能考的就讲(教),不可能考的就不讲(教)。于是乎,诸如“30+10”、“20+20”之类的高效课堂模式风行,所谓的“精讲精练”,就是教师压缩讲授的时间,空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练习各种典型的题型,增强其“实战能力”。 不过,话又说回来,所谓“熟能生巧”,在如此高效课堂的“磨炼”下,学生们的解题技巧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如语文方面,短文阅读如果是写人的文章,只要看到题目,就能推算出最后一道题目肯定是和人物品质方面有关的,眼前立即就能浮现出平时积累的描写人物各方面优秀品质的成语来;如果眼前出现的是和关联词相关的练习题,口中马上就能叨念出各种类型的关联词及所能够表达的句子间的相关关系。再如数学方面,一看到题目中提到了“烟囱”,脑子里立马跳出“烟囱的表面积只计算侧面”;一看到题目中提到了“水桶”,马上就会提醒自己计算表面积时除了侧面积还要加上底面积……在周而复始的高强度的练习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中早已编排好解答各种类型题的程序了,几乎已经达到了看到题目就能对号入座的“境界”了,至于为什么要按这种步骤去解题,对他们自己来说恐怕已经毫无意义。 难道不考的内容就是无用的?难道不考的内容就无需教给学生?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曾说过:“每一个分数都应成为一种动力,应该引起学生全面的反响,否则分数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由此可见,考试只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要对学生学习水平进行阶段性的检验,或者说是要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一次信息反馈,而科学的反馈既可以反映出该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不足,又可以提醒、促进学生改进以后的学习行为。因此,考试只是一种教学评价的手段,分数只是为了发挥其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再者,“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课程标准》)可见,考试只是一种评价手段,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标尺!考试内容不是我们教学内容的唯一!我们的教学,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常常感动于一个寓言故事:从前,田野里住着田鼠一家。夏天快要过去了,他们就开始收藏坚果、稻谷和其他食物,准备过冬。只有一只田鼠例外,他的名字叫弗雷德里克,他不顾别的田鼠的嘲笑,忙碌地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冬季来了,天气变得寒冷,大地一片灰黄,日子单调而漫长。弗雷德里克用自己搜集的阳光给大家带来温暖,用颜色把大家带到花红柳绿的夏天、稻谷金黄的秋天,用单词给大家讲一个个动听的故事,让大家愉快地度过每一个枯燥的日子。 真的应该向故事中那只在滚滚红尘中执著于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的田鼠致敬!是啊,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不能仅仅关注那些与考试内容相关的、所谓“有用的”教学内容,而更应该去关注那些“无用”的兴趣、思想和心灵!要知道,我们所要培养的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有“有用”、“无用”之分,不应该仅仅指向冷冰冰的分数的大地,更应该指向学生思想、灵魂的万里碧空! 在古希腊,一位老人在繁星满天的夜晚仰头观看天象,不慎掉入一口枯井。当救他的人讽刺他“你连脚下的地方都看不清,还看天上的星星”时,老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如果只盯着眼前的土地,那么将永远无法看到灿烂的星空!”试问,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笔者呼吁: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只盯着学生“眼前的土地”,而应该让学生看到将来那片“灿烂的星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