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全媒体生态视阈下地方高校传媒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
范文 | 【收稿日期】?2019-04-05???【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青年项目(XJK18QGD006) 【作者简介】?*石蒙蒙(1986-),女,山东淄博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广告传播、艺术传播。 【摘?要】传媒教育作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相辅相成,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全媒体时代为我国的传媒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信息传媒行业的变革导致了对传媒新型专业人才的更大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传媒教育目前现有的培养体系和学科现状等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媒高等教育应积极地面对现实,把握当前国家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根据传媒类专业当前的发展特征和湖南地区传媒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地方高校传媒教育的发展路径,包括厘清传媒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正视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现实基础、改革传媒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树立“大传媒观”。 【关键词】?全媒体生态;传媒教育;人才培养;湖南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9)06-0034-05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广播影视业、文化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传媒高等教育事业也迎来自身的扩展期,这对拥有传媒类专业的高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国家的传媒产业在现阶段面临转型升级,急需新媒体的经营管理、新闻传播和艺术制作人才,对当前的传媒人才开发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媒人才供需之间主要出现三大矛盾:(1)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需求非刚性之间的矛盾;(2)产业形式内容多元化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性之间的矛盾;(3)从业门槛低和产业层级高之间的矛盾。面对新的信息传媒技术和理念,全媒体生态格局下传媒教育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是全国高校要探索的课题,以培养适应未来智能化、全媒体的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重点工作指向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7年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四轮学科评估,这是“双一流”建设的契机,“评估结果对国内高校的影响是深刻的,给高校的学科建设带来了深深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有的学科结构、学科生态和学科资源的调整和分配。”【1】在新的竞争态势下,全国各地都争相为建设本省本地区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而努力,普通高校在这股大潮中更是将建设本地的“双一流”学科作为努力的方向。在这一背景下,推动高校传媒教育改革,以满足新形势下的传媒人才需要变得尤为必要,传媒类学科和学位点建设、科研、人才、学科的社会服务属性等方面势必应该做出改变和调整。本文尝试以湖南传媒高等教育为例,从新的角度认识全媒体生态系统的现实构建,赋予传媒人才培养新的内涵。 1?相关概念介绍 1.1?全媒体生态 全媒体是指所有媒介载体形式的总和。业态创新是全媒体生态中一个关键的部分,这是技术世界必然要达到的,媒介的迅速更迭正是媒介业态不断突破边界的外在表现。这样的媒介演变成为了保罗·莱文森口中的“软利器”。同时全媒体也是一个过程,全媒体时代的各种变革改变了原来的媒介生态,全媒体生态给传媒教育带来了颠覆性影响。 1.2?湖南文娱创意产业 湖南文娱创意产业是由长沙形成并辐射全国的涉及媒体、娱乐、创意相关领域的内容产业集群,强调专业化和技术性的特征。长沙被赋予“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的称号,这是一张国际名片,长沙市作为湖南首府和全国文娱创意产业方面的标杆,其发达的传媒艺术产业成为湖南的特色,如何让当地的本科院校培养出更符合湖南战略性文娱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是当地高校应该探索的问题。推进当地文化与市民生活、经济的融合发展是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目的,以建立多元化的传媒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正是立足于长沙作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和全国文娱创意产业先锋城市的现实条件,探讨湖南当地高校本科层次的传媒人才培养策略。 2?新形势下传媒专业的发展特征 1)?全媒体化和媒体专业轮廓延展。随着数字媒介时代的到来,传媒业也显示出它极强的变革性,高校传媒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当前的传媒人才培养应根据传媒艺术与文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互联网、移动媒体的发展需求,积极介入理论与实践的新领域,抢占传媒艺术教育和研究的新高地。跟随“新文科”建设的节奏,加快传统传媒类人才培养向全媒体化复合型专家型传媒类人才培养的转型。在学科体系上坚持科学与艺术并行,学科是专业的生态圈,专业需要从众多学科中汲取营养来维持生存与发展。传媒类专业不仅要依托本属学科,还需要语言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统计学等多学科支撑。?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要有一定的宽度和灵活性,尤其是传媒类专业更要让自主创意有实现的可能性。 2)?更纵深的历史视野。用一种发展和延续的视角,从历史的纵深处来探寻传媒类专业的演进与丰富。当代社会,信息传媒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思想与新理念的生产速度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迅速,在这一历史语境下,传媒对社会进步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教育者应该保持清醒,对于汹涌而至的传媒新业态做逆溯式的思想寻根,探索传媒教育的方向,倘若没有认真梳理传媒业逻辑寻根的全程,必定无法在一种简单的垂直性上真正对传媒高等教育进行一番学术性的科学透视和准确把握。高校的传媒教育首先要具备历史感的纵向思维和眼光,这是做好传媒教育的基础,传媒高等教育对信息传媒业进行推动,促使传媒实践更好地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二者才能形成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3)?更厚重的传媒类价值观。传媒类专业必须讲导向,如何体现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传媒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维护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重要环节,这些都在客观上促使传媒高等教育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从单向度上看,传媒活动的目的越单纯越好,越精准越有效,但从复合度上看,专业效果应该追求总体结构价值的平衡。事实上,由于过分强调传媒的目的性和精准性,导致其单向度用力过猛,往往与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思想要求有距离,甚至会发生对立现象。 4)?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传媒类专业除了面向专业,指向专业人员外,也应面向公众。实践中存在着各类良莠不齐的传媒现象,消解着其作为市场经济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合理性。实践是解决不了实践问题的,必须有理论的回应、学术的引导以及专业的判断。传媒类专业只有加强自身的时代性、现实性,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避免孤芳自赏,避免自我封闭。 5)?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清晰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集成和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传媒类教育应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根本尺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传媒类专业要服务于社会大众,坚持立德树人,将技术性、人文性、思想性融入传媒教育过程,实现全程育人,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国家意识、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 3?新形势下传媒教育的特点及要求 本科教育作為教育体系中的高端环节,被赋予了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使命,信息传媒业的急速变化,使得传统的传媒教育观念和模式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媒高等教育必须与日新月异的传媒实践紧密结合。在传媒新生态的环境中,要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下调整思路,进行传媒教育角色与关系的转变,以全力应对传媒业态的新需求。全媒体时代,高校传媒教育需要转变思想,在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都应有观念的调整,加强学生的交叉学科能力,让更多的元素融入到传媒教育中。增强学生基础,提升学生技能,夯实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使其在新的形势下形成新的专业素养。 4?湖南地区传媒高等教育现状及问题 1)?湖南传媒高等教育现状。根据教育部统计结果,湖南省共有25所本科层次学校开展了新闻传播教育,其中本科院校21所,独立学院4所。开设的专业分别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等。这些专业被划归的部门也不尽相同,如新闻传播学院、传媒学院、文学院、文法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等。目前湖南省传媒类专业的教育情况逐步由传统的理论教学开始向实践教学方向倾斜。 2)?湖南传媒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湖南省在传媒教育方面与其自身发达的媒体行业之间没有形成相称的局面,省内培养的人才不足以完全应对湖南文娱传媒产业的需求。省内开设有传媒教育的高校之间?“同构现象”比较突出。同构意味着模仿,地方院校之间多模仿既定的做法和结构,因为采取标准做法来得更为容易;同构还意味着规范化,这就造成了大多数课程的雷同。因此,打破当前湖南地方高校传媒教育的同构现象,既是问题,也是挑战。 5?湖南地区传媒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 传媒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相辅相成,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做到与时代同气相求,承担大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传媒高等教育就应积极地面对现实,厘清全媒体视阈下传媒类专业的发展特征,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传媒人才的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策略。要把握当前国家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探讨传媒高等教育的规律,培养新时期的传媒人才。纵观湖南传媒高校教育的现状,火热的传媒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急需传媒类高层次人才。区域认同的地域文化即湖湘文化具有鲜明特色,区域的传播格局正在形成,但是各类媒介人才总量不足。“双一流”建设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地区差距、校际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对传媒类学科进行远景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其社会服务指标表现较为明显,传媒类的学科建设要以培养服务于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传媒类人才为目标,首先对接地区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在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社会影响力,逐步实现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优势学科。 5.1?厘清传媒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当前传媒类人才培养到底是培养人手还是培养人才?如果仅以培养人手的方式去调整传媒类专业的培养方案,那么这对高等教育而言是一种倒退,如何与职业教育拉开层次,保持高等教育的领先性,这是高校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人才的培养十分关键,“如果教育只是应试与谋生的手段,或是追求功利目标的工具,那么这样的教育无疑是狭隘的”?【2】,归根结底,高校教育还是应该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育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尊重人才发展的规律。现代的高校教育,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还肩负技术创新和社会良心的使命,这是高校改革的压力所在。为进一步具体开展湖南地方高校本科层次的传媒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研究,须调整传媒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传媒事业发展的需求为宗旨,从全媒体生态系统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探讨服务湖南本地的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尝试建立一个与行业需求匹配度更高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于全媒体生态系统的本科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之路,以国家(本省)需求和行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 5.2?正视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现实基础 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充分、教师队伍建设有所欠缺等比较突出的问题。尽管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如火如荼地开展“抢人大战”,但现实依然是地方高校存在的客观差距限制了人才的流进。在这种现实困难面前,要想求发展就必须找突破口,湖南地方高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并且大多数还依托湖南本地的经济发展以及政府投入,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虽然没能成为“一流”学科,但却是有一定潜力的。“高等教育及其机构社会职能的多样化决定了它们本身的多层次、多样化,过多强调一流大学的目标不仅可能导致不少大学失去对所处社会社区的热切关注和自觉为其服务的热情,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大学自身亦会偏离应有的方向而欲速不达”【3】。因此,“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湖南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差异化竞争的方式来寻找突破口,发展自己,走特色之路,从而提高学校服务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学校要在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找准位置,合理定位,从而形成分层分类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4】,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建立与社会、企业、传媒机构的密切关系。 5.3?改革教学理念和手段,重塑育人过程 对于湖南地方高校的新闻传媒学科教育教学而言,要在实际教育经验和例行教育反思的基础上,在个性形成过程中,通过特定途径进行干预从而予以重新塑造。地方高校教育与其所在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深化知识与资源的转化力度,这样高校教育才能成为地方人文、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另外,对高校传媒教育而言,地方区域特色非常重要。湖南地方高校要明确自身特色,紧跟地方的传媒产业发展方向,巩固自身基础,坚持立足本省、立足教学、立足学科,加强产教对接。围绕湖南的支柱传媒文娱创意产业做好教育的文章,促进学校专业发展与湖南传媒类产业发展的同步。 1)?重点突破以往“千校一面”的传统培养模式,实现高校自身特色与学科普适性兼顾的教育体系创建。如今,媒体的融合发展影响着传媒高等教育的前进方向,对于从业者的知识结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时代趋势下,很多高校容易一哄而上,造成了专业的重复设置和校内外资源的浪费,因此,首先要兼顾“特色”与“综合”。人才培养过程中,仅靠模仿他人或者在原有的培养体系基础上简单的累加课程是不够的,学科交叉寻找新的专业生长点才是地方高校的发展方向,也是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积极表现。比如湖南地方高校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商学院就利用自身财经、商科方面的特色优势打造新闻传播专业,发展突出财经特色或者工商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从而使传媒类学科在所属学校稳步扎根,融入学校的整体教学科研环境,将本校的优势学科资源为己所用,同时也让传媒类学科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事实上,这种将学校自身特色与学科普适特征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建设方法在其他学科、其他高校乃至其他省份,都是一种可以“移植”的普遍做法。 2)?人才方面,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教育相结合。地方高校由于区位以及平台、资金等原因,在吸引人才方面是欠缺优势的。尽管如此,地方高校依然需要大力加强本校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学科层次为目标,将外部引进人才和内部提升培育人才紧密结合。对于湖南的普通院校而言,在引进人才方面有两个渠道,其一是各大高校的应届全日制博士,其二就是从985高校离开的青年教师,如何将这个引进人才的渠道顺利打通并尽可能的引进优质青年人才是普通本科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除了引进外部人才,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坚持训练在职教师,重点培养学校自己内部的讲师。在全媒体时代,要培养和打造一批授课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师,打造自己专业的“金课”和金牌讲师,传播自己学校传媒类专业的声音。以新闻传播学科为例,地方高校可以利用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实施的“千人计划”,加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与新闻单位的合作,提高传媒类人才的培养质量,以更好地指导教学。 3)?探索湖南本土的文娱创意名企参与高校传媒人才教育。可以通过吸收部分优秀的文娱创意传媒大型企业参加项目研究,推动以提高行业技能为重点的教育模式的改进。不但要在师资方面“走出去”,同时也要将湖南本土的传媒业界文娱创意方面的名师“请进来”。?这一点其实指向的是教师教育者,由于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压力,大学教师无暇深入媒体,因此很难深入探究最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而年轻教师大多毕业于研究型大学,很少有一线实践经历,尤其是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学术环境熏陶下,其研究也倾向于理论而不是实践问题,这就会导致教师培养只关注教学而不是学习。业界专家进入高校讲座授课能够对学生的传媒实践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可以弥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短板,联通业界学界,增强教学团队力量。全媒体时代媒介的变化引起了整个媒体内容从生产到消费的链条的改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对传媒类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侧重做好内容,也要同时保持对技术的敏锐,引进传媒界文娱创意方面的名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各地高校“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不能完全依托于硬件的投入,更需要在内涵、质量和人才培养思路上寻找发展空间。需要追问平台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避免校企合作纸上谈兵,力求高校与企业之间真实有效的互动才是打破目前校企合作平台弱化的重要途径。 4)?树立“大传媒观”,增强教育的有效实践环节。“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和战略突破口”【5】,要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种关联中探究湖南省传媒类专业的发展。传媒类学科的建设要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加快培养善用各类新媒介的全媒体化复合型传媒类人才。以“大传媒观”为引领,着重培养学生解决传媒作业过程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媒体作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应用型专业不断增多,但是却普遍缺少有效的实践训练环节,传媒类专业亦如此。学校课堂教学只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引子。大学生各种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养成,除了读书、听课之外,主要是来自于实践。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也主张“教学做合一”,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卡斯帕尔强调,美国好大学之所以好的一个因素就是赋予年轻学生参与的机会,而不仅仅让其坐在教室里做知识的接受者。湖南省在传媒类人才培养的出口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即可以将培养的学生就近进行能力检验。按照“以传媒业需求为导向,以传媒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研合作为手段”的基本思路,育人过程和教学方式在新的环境中急需重塑。 6?結束语 “高校中与实践紧密相连的传媒艺术类专业对传媒大环境的变革不可能视而不见,新的媒介理念正在逐步促使高校传媒艺术类专业教学目标的转变与创新。”?【6】高校的传媒教育培养应适时适度进行调整,要促进地方高校传媒学科的国际化发展,同时将其纳入到国家和地方的宏观发展战略大趋势中。在教学方面要形成更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常态化,这才能对合格人才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缩小传媒高等教育与传媒业客观发展之间的偏差。高校传媒教育任重而道远,传媒类人才培养要通过不断创新来适应当前大发展和大融合的全媒体环境,大学与传媒理应携手同行,共担使命,加强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提高传媒业的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能力。 參考文献 【1】?高有祥,张西静.大学与媒体协同育人:朝向一流本科传媒教育之路【J】.现代传播,2018(12):163-166. 【2】?努斯鲍姆.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2. 【3】?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8. 【4】?瞿振元.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下功夫【N】.人民日报,2018-06-14(19). 【5】?谢志远.?应用型本科,走好特色之路【N】.人民日报,2018-08-07(18). 【6】?刁生虎,黄子瑄.困境与出路——互联网时代传媒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转变与创新研究【J】.教学研究,2018(4):58-64. 【责任编辑?刘冰】 Dilemma?and?outlet?of?local?college?media?education from?perspective?of?all-media?ecology SHI?Meng-meng (Institute?of?Media?Arts?and?Cultural?Economics,Hun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 Changsha,Hunan?410205,China) Abstract As?an?indispensable?part?of?higher?education?in?China,?media?education?complements?the?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in?China?and?is?closely?related?to?social?needs.?The?advent?of?the?all-media?era?has?brought?great?challenges?to?China′s?media?higher?education.?On?the?one?hand,?the?changes?in?the?information?media?industry?have?led?to?greater?demand?for?new?professional?talents?in?the?media;?on?the?other?hand,?there?is?a?certain?disconnection?between?the?current?training?system?and?discipline?of?media?education?in?universities?and?the?demand?of?the?industry.?Under?the?new?historical?conditions,?the?media?higher?education?should?actively?face?the?reality?and?grasp?the?great?historical?opportunities?to?develop?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which?have?been?given?top?priority?by?the?state.?According?to?the?current?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of?media?majors?and?the?status?quo?and?problems?of?media?higher?education?in?Hunan?Province,?this?paper?proposes?the?development?path?of?media?education?in?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cluding?clarifying?the?training?objectives?of?media?higher?education,?facing?up?to?its?own?school?conditions?and?realistic?basis,?reforming?the?teaching?concepts?and?means?of?media?education,?and?establishing?the?“big?media?view”. Keywords all-media?ecology;?media?education;?talent?training;?Huna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