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职业教育微课的创新开发模式研究 |
范文 | 陈莹 黄永岗 余桂恩 陈宇 张雪芹 赵建萍 【摘 要】本文认为微课能够解决传统职业教育教学课堂资源单一、效率不高等问题,总结提炼出“三共三融双循环”校企合作、“双主体—二元多维”跨校合作、“复合主体—四维度”师生合作、“六横三纵多平台”德育类等四个职业教育微课开发模式,认为四个模式既可以单独成体系运行,也可以交错运行,独具特色又可以相互连通,从而为广西职业教育微课开发模式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微课 创新改革 开发模式 策略 校企合作 跨校合作 师生合作 德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B-0076-06 信息化环境下,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多种“微”事物不断涌现,“微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在“微时代”背景下,具有“短、小、精、趣”特征的微课,在认知习惯、认知策略上都十分贴切当下学习者心理,迎合了时代的要求,成为近年来极为热门的教育技术之一,其在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职业教育微课创新改革研究对比中小学、高校而言,仍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在开发模式还是应用价值上都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所利用的资源也比较匮乏。短小精悍的微课能够解决传统职业教育教学课堂资源单一、效率不高等问题,在职业教育教育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需要创新改革微课开发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研究和实践职业教育微课开发模式,积极应用微课开展教育教学,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016 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招标课题“职业教育微课创新改革研究与实施”课题组探索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的经验及模式,探讨微课与教育教学有效结合和持续发展,实现微课创新模式的转变,为创新开发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课题组经过研究与实践,总结提炼出四个层面的开发模式与策略,为广西职业教育微课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一、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三共三融双循环”校企合作微课开发模式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及难点,也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可以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2018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这明确了校企合作是指中、高等职业学校和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过程中通过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方式实施的合作活动。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行业订立标准、校企共同培养、政府充分保障”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当前国际公认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主导模式,也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 课题组坚持以现代学徒制为契机,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密度”的基础上,拓宽校企合作的内涵,强化学校、企业及行业协会等的多主体作用,以微课开发制作项目建设为抓手,构建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三共三融双循环”校企合作微课开发模式(见图 1),即校企双主体“共研、共建、共享”合作打造微课,实现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相融、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相融、教学环境与实践环境相融,并在学校教学内部管理与企业经营内部管理“双循环”中收获良好的效果。 (一)强化校企利益,理顺“双循环”机制保障合作开发。当前各行各业发展迅猛,各种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新技术操作流程不断更新,对于专业展示、教学操作难点、比赛规范化流程等核心专业问题需要有及时更新的微课开发,这有赖于校企的长效合作。为能实现校企的长期稳定合作,校企双方需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管理保障机制。 为了激活参与校企合作的各企业的积极性,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學校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同遴选建立专家信息库,学校向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颁发聘用证书,增加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人员的责任感和社会荣誉感。校企共同搭建微课资源建设平台,学校专业教师与行业精英师傅们精诚合作开发微课,校企共同拥有合作开发的微课的知识产权和使用权,校企双方均可以用于内部管理、学习和培训使用,实现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集校企人员智慧与资源优势,“三共三融”开发微课。首先,微课团队建设是微课开发制作至关重要的一步。基于校企合作式的开发模式,意味着微课开发必须打破单位界限,以专业为本,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研发,共同受益。其次,校企合作共同选题能确保微课开发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在选题时不仅需要考虑微课是否能解决知识点传授问题,更需要从岗位需求层面考虑微课中的关键知识点是否符合行业标准。 为了确保校企开发微课及微课资源库的质量,课题组采取“引、借、炼”并举的策略:校企共同遴选建立专家信息库,“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改善微课制作队伍结构,学校教师主要负责对文字、图片、音频的素材进行整合,企业人员主要负责企业工作流程或技术操作等实际情景的拍摄,让他们走进微课视频中,成为“明星”主角,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相融、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相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借”企业工作场地拍摄微视频,让教师和学生走进企业开阔眼界,实现教学环境与实践环境相融,增强了微课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以企业实景拍摄的微课视频成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落实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让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产品开发及新技术开发项目,通过“炼”不断充实自己,改善师资素质,为微课的设计、应用、修正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携信息化 IT 行业专业制作,盘活微课资源走“捷径”。微课制作团队中不仅应包含专业教师、企业人员,同时软件设计师、美工、网络维护员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团队成员,他们可以帮解决较难的信息技术处理问题,提高微课制作质量和促使应用通畅。一些文化传媒、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一般都拥有专注影视制作、三维动画设计制作、专业的微课、慕课、视频拍摄制作团队,能提供微课脚本策划开发、拍摄、剪辑、美化、制作和包装等一条龙技术服务。根据不同类别的微课格式要求,技术人员需要利用软件制作动画、转换视频格式及后期制作。最后,微课在校企人员的共同审核通过后发布使用。携手信息化 IT 行业开发微课,实现了设备、技术优势互补,提高了微课制作的效率与质量。 校企合作开发微课破解了校企时空障碍,在微课制作时不仅可以直接引入企业的新技术、新项目、企业文化,而且可以实现教学环境与实践环境相融、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相融、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相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拓宽学生发展的平台,实现“学生—学徒—准职工—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角色渐变,使学生毕业与就业无缝对接。同时,校企双方也能在彼此合作中建立人才互信、技术对接、资源共享的“双赢”局面,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形成良性的长期合作关系。 二、基于“区域合作”的“双主体—二元多维”跨校合作微课开发模式 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和职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而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能力训练,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了确保学生的专业发展,学校需要在专业设施设备和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投入较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这对于学校而言存在一定难度。《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是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趋势……要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求,突出行业与区域特点,注重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推动协调发展……要探索建立共建共享、开放合作新机制。” 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建立区域跨校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战略要求,是推动协同创新、合力服务和资源共享的需要,更是减少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和加强实验实训室资源重点投入的迫切要求。跨校合作开发微课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不同办学特色与不同区域学校间均衡发展的突破口之一。课题组通过在区域内的中职学校中开展机电类专业跨校合作微课开发及实践的研究,与合作校之间建立了互助、互信、互惠的平等合作关系,探索出基于“区域合作”的“双主体—二元多维”跨校合作微课开发模式(见图 2)。 (一)合作校“共建、共享”,形成双赢专业共同体。跨校合作微课开发的基础在于双方专业优势的互补性、地理位置的临近性以及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以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桂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为例,两所学校均为桂林市教育局直属中职学校,均开设有机电类专业(含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及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专业),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各类活动中均有所交流,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教学科研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有优势,桂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在专业技能教学和实训室建设方面有优势。基于发展水平的相近性,两校各自拥有的比较优势或差异,恰巧形成了互补关系,适合开展高水平的跨校合作。 所谓专业共同体就是指由具有共同信念、共同目标的教师、专家、研究人员构成的团体。在达成合作意向后,合作单位共同组建跨校微课研究团队,所有成员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教学经验,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同时具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团队成员之间能实现合作互补,形成专业共同体。围绕相同或是相似专业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开展以微课为载体的跨校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各自的研究优势,聚焦微课的使用效果和评价,质疑微课开发、应用及教学实践现状,定位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实现信息互通、微课共建、成果共享。 (二)多维度实现协同发展,开展相应行为研究。跨校合作组建的微课研究团队能否有效运行,关键看是否能建立有利于跨校研究的政策和研究环境。为此,在“共建、共享”原则下,跨校合作开发微课需要多维度保障,如制度保障维度、协调沟通维度、资源互动维度、成果共享维度,等等。 通过跨校合作单位签订协议,来确定双方的职责和权利,推进“双主体”协同合作的激励、监控、保障、评估機制,确保参与“双主体”的学校在实践中获利,明确微课开发与应用的任务分配、资源互动、成果共享等事项,从而形成跨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同时,组建跨校合作微课开发团队,实现人员之间的联动、统筹,形成协调沟通的组织关系。其中,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共同研究跨校合作的整体规划,加强团队建设中的管理和协调,协商解决合作中存在问题;子课题督导小组负责提出跨校合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激励评价机制等;子课题项目小组具体负责实施跨校合作微课开发工作,坚持按照“发现问题—调查原因—分析原因—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反思与修正”的研究思路,实行统一规划,提高微课开发与应用的信度和效度。 (三)关注教与学二元主体,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使用微课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把握和剖析来体现教学水平的,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内容、吸收消化,从而运用所学知识都是考量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为此,教师需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规范、讲授风格、课堂组织、师生互动等方面,改变授课方式、授课逻辑及技巧,多采取任务驱动、翻转课堂、项目引领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借助微课实现碎片化知识重构、突破关键性技术。同时,在微课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效调节自己的学习步调和进度,帮助学生学会自主、自主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选择和吸收。及时收集学生学习反馈,对某一门课程的微课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与调整,确保微课更贴合课程的需要。 跨校合作开发微课模式构建了“双主体”的交互变换关系,在相同或相近专业进行微课开发、应用与研究中,实现了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教与学“二元主体”均能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两校的教师丰富了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专业水平,更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跨校合作不仅提高了微课制作的数量,而且也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质量,为区域合作模式打开新的篇章。 三、基于“教学相长”的“复合主体—四维度”师生合作微课开发模式 信息技术发展使得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面临挑战,学生从教育消费者转向创造者已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联通主义提出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明确指出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消化,也是知识创造的过程,不仅包括学习者的学习,也包括教师的教学,主张学生与教师合作创造学习内容。 (二)完善管理层级,改变德育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需要逐步提高的过程,而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形成与发展也是长期的、反复的。因此,德育类微课作为一种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开展德育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可围绕相同的主题,以变化的形式、不同的内容进行巩固,让教育思想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烙下印痕,以循序的德育“内化”来实现稳定的表现“外化”。 以主题班会微课为例,学校层面确定班会主题及展示形式,给予信息技术支持,聘请专家对主题班会给予指导;部门管理层面负责确定展示班级,组建以老带新的微课制作与教学实施团队,集体备课,对微课入主题班会进行研究与探索,尝试在多样化的主题班会上加入微课,微课制作主要是对精选的图片、视频、文字、动画等资源进行剪辑、重新加工;班级层面负责师生合作编写脚本,以学生的视角来选定典型案例,拍摄视频及最后的课堂教学实施工作。不同层级的人员分工合作,共同打造以“微课”为媒介的全新的主题班会。 (三)搭建信息平台,各学科渗透德育教育计划。“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倾向,职业教育人需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开展有效的德育,以德育类微课为载体,各学科渗透德育,加大德育的融合力度,在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实现“节节有主题,线上线下有德育”。 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学校每个学科均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以往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取强入、强压、强记的“三强”方法,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牵强,属于强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不熟悉者考试不合格,属于强压;必须反复背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 个字,属于强记。这种“三强”式教育方法,不但教育效果不明显,而且也会引起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为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根据学生特点,开发出“爱国”“敬业”“诚信”等主题微课,利用微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与教育。这一系列主题微课从身边事说起,通俗易懂,加上画面直观、针对性强,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实现了价值观的内化,赢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看懂学生摸清特点,建立更有效的德育工作模式。德育类微课来源于学习、生活和工作,贴近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加上影像图片还原情景、语言再现情景,激发兴趣又易于理解,比起枯燥的说教式教育更为有效,学生在乐学中“潜移默化”发生了变化,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也促进了学校德育管理更加精细化和规范化。 课题组提出的校企合作、跨校合作、师生合作和德育类微课等四个职业教育微课开发模式(见表 1),填补了广西职业教育微课开发模式创新改革中的空白,四个模式既可以单独成体系运行,也可以交错运行,独具特色又可以相互连通。 职业教育总是与时代同步,并在不断自我超过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微课作为移动化、微型化、碎片化的数字化资源,是时代的必然性,也是教学的常态所需。课题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将继续对本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目前的研究成果加以完善、总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形成可以推广的经验,更好地辐射区域内学校,促进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胡铁生,黄明燕,李 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3]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4)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5]赵国栋.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实操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6]王国川.“微课”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培训,2014(10) [7]夏冬生,孙先念,朱公志.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特性及其相互关联性的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4) [8]焦青亮.基于慕课及微课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24) [9]陆春阳.构建行业技术技能积累与教学资源转化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9) [10]肖凤翔,李亚昕.论企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本产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8) [11]胡志伟.艺术类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19) [12]秦晓燕.论借鉴学徒制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J].现代商贸工业,2019(15) [13]秦金桃.校企合作促进中职课程改革的探索——以汽修专业为例[J].河北农机,2019(4) [14]陈永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研究[J].农家参谋,2019(9) [15]曾 帅,李小鲁.职业教育信息化理想境界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 [16]张晓蕾,王英豪.从“合而不作”到“合作共赢”:对我国校际教研共同体中教师合作现状的探索性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24) [17]李康满,朱贤友,尹友明.校校合作平台上的教育实习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7) [18]汤立宏.区校合作探索教改新模式[J].中小学校长,2017(3) [19]姜汉荣.基于中职教学方式创新的微课资源开发——以机电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33) [20]吴振利,饶从满.关于教师合作问题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21]赵 芳.跨校合作:加强教育专业组织间伙伴关系——美国教育政策研究联盟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6(11) [22]王晓东.微课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4) [23]李少梅,罗 喆.微课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招标课题“职业教育微课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GXZJ2016ZD16)研究成果。 (责编刘 影)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