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核心能力为目标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
范文 | 【摘 要】本文论述以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提出要聚焦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两大关键要素,从丰富人文内容、保障保教学时、加大实践学分等方面优化课程结构,从园校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创设实践情境提升核心能力水平等方面凝练教师团队,突出和强化学生的核心能力。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 核心能力 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 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B-0080-02 核心能力对于企业或个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决定了企业或个人现有的竞争能力,而且还决定着其创造未来的能力。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环境,学校的各专业都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与大专及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相比,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如生源整体素质较低、学生学习年限短等,学生无法系统全面学习专业知识,很难达到教师专业化水平。因此,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的主要岗位是幼儿园教师或保育员等一线学前教育工作者,而非“研究型”的幼儿教师。為此,必须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层次和能力等要求,分析确定并发展其专业核心能力。调查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用人单位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工作态度(踏实、合作、稳定性)和实践操作方面比较满意,认为比大专、本科毕业生都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这表明善于合作、踏实的工作态度、稳定的工作心态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竞争的核心力,这意味着在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心态和实践教学能力进行培养。因此,构建以合作、踏实的工作态度、稳定的工作心态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建设体系,成了中职学前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 专业建设涉及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法、实训基地、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本文就其中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两大核心要素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一、优化课程结构,突出核心能力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人才培养功能最终以课程为依托来实现。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需要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但就现实来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岗位需求。如艺体等基本技能所占比重过大,而针对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的理论和领域指导课程较少;忽略综合性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岗位的需求,导致学生知识广度不够,实际操作能力差,缺乏前瞻性。课程与园所的“断层”,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脱离了幼儿园工作实际。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丰富人文内容,提升职业修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职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做好幼师工作的前提,但大部分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对幼师职业的认同,缺少对幼儿的耐心和爱心,人文底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除了学生自身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欠缺,与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重视人文不足、忽视职业道德课程有关。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丰富人文内容,如传统文化、经典文学、生活艺术、哲学与历史、礼仪修养、自然和社会基础等“做人”方面的内容,注重立德树人,完善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加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与指导、法律、书法艺术等内容,增加职业的认同和归属,培养爱心和耐心。只有丰富人文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才能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修养。 (二)保障保教学时,增强核心能力 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的两大工作。对幼儿实施科学的保教,是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保教课程的设置是培养其核心能力的重要保障。但许多中职幼教专业的保教学时的比重偏小,仅占总课时的 13.5%,严重影响了学生保教能力的提高。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更新课程设置理念,提高保教课程比重,增加保教学时。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护理和保健技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儿童观察能力、环境创设能力、设计和组织活动能力,以及建立良好师幼关系及营造和谐共融心理等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教学实践核心能力。此外,传统保教课中,教师只注重基础的保教技能,如幼儿生活的管理、清洁卫生工作等的传授,忽视了学生道德思想意识、道德情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工作态度的引领,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幼教工作的价值认同和职业境界的追求,也暴露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忽视或不重视道德教育的问题。为此,要重视幼儿,发现幼儿,树立以幼儿为本的课程理念,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专业内涵,提高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能力。 (三)加大实践学分,能力落到实处 教育实践能力是中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建设,应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因此,课程体系必须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注重实践能力。但许多中职学校不重视实践教学,其学分仅占 35.3%,与实践学分 50% 的要求相差甚远。且传统学前教育专业实践与理论课程脱节。因此,应调整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践学时和增加学分,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强调理论和实践性知识的相互融合,借助“全程实践”“顶岗实习”“认知见习实习三位一体”等实践形式,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二、凝练教师团队,强化核心能力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但理想的课程必须通过教师的有效实施,才能转变为教师层面的课程、学生经验的课程。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生力军,是核心能力实现的关键。但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不强、缺乏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等,严重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一)园校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的指导教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要强调技能学习和实践操作。只有具有坚实的学科理论素养和丰厚实践经验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知识、技能、素质并重,保教兼能的幼儿教师。因此,建设一支“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竞争优势的关键。然而,中职学前很多教师没有或很少接触到幼儿园一线工作,对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认识模糊,教学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五大领域”教学中的示范技能、幼兒园环境创设教学等,教师难有非常优秀的示范。 因此,应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加强园校合作。通过聘请幼儿园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选派理论和技能教师到幼儿园挂职锻炼、定期举办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研修班等方式,交流教育实习组织管理经验、指导实务和技巧等,加强双向互动,努力提升中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强化教学指导团队建设。 (二)创设实践情境,提升核心能力水平 仿真实践与教育实习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具有过程的不确定性、对象的差异性、成果的难测性等特点,因此教师要创设各种实践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实践性知识和能力,促使未来教师注重在实践中反思,反思中前进。把幼儿园原生态的教学及幼儿教师优质课大赛搬进课堂,学生、教师与评委专家一起,共同研讨、讲评,丰富实践经验。另外,强化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的考核,对二年级及以上学生定期举行技能考核,提升实践教学意识与能力。把“三字一话”、活动设计、课件制作、说课等教学实践能力考核与教育实习、学业成绩、就业推荐等挂钩。 三、结束语 当代教师工作的重心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所谓的授之以渔。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为学生创设相适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提供恰当的帮助。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不断寻找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高中职学前教育教师实践能力和幼儿园教师教育水平的最佳契合点,是学前教育永恒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钟燕茹.新时代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导师制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8) [2]宁虎祖.中职学校立德树人长效育人工作机制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9(25) [3]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解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J].上海教育,2012(7) 【作者简介】王雪萍(1968— ),女,河南新乡人,教育学硕士,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中职学前教育、女性教育。 (责编 江月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