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学化学课堂学习疲劳成因及对策研究 |
范文 | 侯帅+王后雄 摘要:过度学习导致疲劳是教育畸变的结果,化学学习疲劳现象非常普遍,给化学教学带来很大困扰,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化学学习疲劳的成因复杂,从学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有:化学学习负荷过重、化学学习难度偏大、化学教学形式单一、化学学习品质不良和外界环境压力过大。缓解化学学习疲劳要立足学习过程,优化化学教育系统,主要措施有:建设积极班级文化,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切实立足科学素养,降低学习认知负荷;重组化学学习内容,降低学习内容难度;突出学生问题意识,优化化学课堂教学;培养良好学习品质,提高化学学习效率;学校带动家庭减压,建立联动互助机制。 关键词:中学化学;课堂学习疲劳;成因;对策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3–0034–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过程是人的价值的积淀过程。教育过程的实现必须以尊重人的本质,尊重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前提。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的化学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探索,愉悦学习,提高科学素养,是化学教学的本真追求。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本文拟对化学教学中学习疲劳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进行研究。 1 中学化学课堂学习疲劳及其表现 化学学习疲劳是指在化学教学中学习者经历长时间的持续学习导致机体消耗或心理压力过大,从而引起学习效率下降,甚至不能继续学习。化学学习疲劳是一种混合性疲劳,既包括长时间机体消耗造成的生理疲劳,也包括长时间处于学习压力之下导致的心理疲劳。其中,生理疲劳经过短时间的休息和补充能量,能很快得以消除,而心理疲劳却很难在短期内被消除,是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学习疲劳状态不能得以缓解,甚至导致学生厌学、弃学,严重时足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和缓解学习疲劳,帮助学生愉快高效地学习化学。 深入课堂发现,在化学学习中学习疲劳现象非常普遍,给化学课堂教学带来很大困扰。在化学教学中,学习疲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生理表现,主要有坐姿不端、呵欠连天、动作失调,反应迟缓、思维混乱,严重时甚至眩晕头疼等;二是心理表现,主要有情绪低落、敷衍推脱、厌烦抵触等;三是学业表现,学业表现是学习疲劳的生理变现和心理表现在化学学习中引发的不良后果。主要有上课时坐姿不端,昏昏欲睡,不认真听讲,学习效率降低;回答问题时反应迟缓,思维混乱,正确率下降;课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敷衍抄袭;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厌学弃学等。 2 中学化学课堂学习疲劳的成因 化学学习是师生共同体在一定背景因素下围绕着化学教学内容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品质、知识水平和认知状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态度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影响;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可以改善的个人因素、课堂环境因素为主观认知因素,国家政策、教育理念、社会需求、文化背景、家庭等为客观环境因素。这两种因素在课堂交互过程中产生相互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感知。因此,从学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造成化学学习疲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化学学习负荷过重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简称CLT)认为在真实的复杂学习情境中,学习内容通常具有丰富的信息,各个信息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学习过程中施加在学习者工作记忆上的认知负荷就会增加[1]。如果学习信息超过了学生工作记忆的加工容量就会造成认知超负荷,学生无法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意义的加工,造成记忆的困难,并且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长期的认知负荷过重导致学习疲劳。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化学学习中存在四类知识类型增加化学学习的内部认知负荷:专属知识、惰性知识、抽象知识和陌生知识[2]。专属知识是指那些迁移性较小,属于某一物质或化学反应特有的事实性知识,如化学符号、化学反应的特殊现象和化学物质的特性等。这类知识因其迁移性小,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与之产生实质性联系,造成理解和记忆的困难;惰性知识是指那些内容相对零散庞杂、较难检索提取出来的知识,主要包括主族元素、副族元素及其化合物、各类有机物及其代表物,以及这些物质之间的反应。这些知识若不能及时地建立起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很容易遗忘,并且随着惰性知识的增多,越不利于提取运用;抽象知识是指那些从丰富的具体事实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知识,包括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化学概念,以及物质结构理论、电离理论、化学平衡等化学原理。抽象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事实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出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从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另外部分教师对新课改把握不足,难以驾驭新课程这种螺旋上升的模块设计,把握不住化学核心概念,在化学教学中大量补充知识点,采用题海战术和以考代练的方式去追求学习成绩,教学效能低,大大增加了化学学习的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 2.2 化学学习难度偏大 随着课程结构和内容变革,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现象已成为当今化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化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抽象性、结构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化学学习困难是多源性的,从个体认知发展阶段性特点、化学学科的特征,学生的认知风格、化学认知结构和元认知等分析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学生“已知”储备量不足、知识结构化程度低、化学知识表征不完善、化学问题表征能力差、前科学概念的干扰、思维定势的影响等认知结构缺陷和元认知能力低下是直接导致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的主因[3]。化学学习难度偏大导致很多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因难而畏、因畏而厌、因厌更难,引发化学学习的恶性循环,导致学习过程疲惫不堪。 2.3 化学教学形式单一 大脑作为情报处理系统,同时拥有全息摄影构造和阶层构造。所处理的部分和全部情报常和深部核进行活跃的交换来保持统一。要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必然要追求适宜于大脑的认知活动特性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习者在伦理、感情部分和认知因素全体平衡的前提下完全发挥自身潜能,高效摄取庞大的情报,乐此不疲[4]。在化学教学中,通常是教师一个人独白,平铺直叙,形式单一,很少顾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大脑机能活动不适于机械单调的反复,这种僵化、机械的教学方式损害大脑本能具有的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功能,若其持续时间过长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教学方式产生审美疲劳,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将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交错安排,避免同类刺激长时间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而导致疲劳和厌倦。 2.4 化学学习品质不良 学习品质指能反映学生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它不是指学生所要获得的那些技能,而是学生自己怎样使自己去获得各种各样的技能[5]。学习品质指向学会学习,拥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目标明确,能采取合理方法积极、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能自觉监控学习过程,在面对艰难任务时其耐受性也较强。反之,不良的学习品质导致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采取拖延、敷衍的态度,不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又事半功倍,在面对困难时容易产生厌烦感,甚至放弃尝试。没有学习的刻苦、坚持,没有学习的自我驱策、自我调整、自我反思、自我欣赏,没有学习的谦恭、抗挫,没有高效的学习策略和主动获得各种各样技能的能力,化学学习将会变得不堪重负。另外自我期望过高和不良归因倾向也是某些学生容易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 2.5 外界环境压力过大 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单一的人才选拔方式,造成学习成绩的比拼愈演愈烈。一些学校靠学生成绩做宣传,教师靠学生拿奖金,而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景下,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度担心学生学习成绩,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特长班,强迫孩子周末补课,给孩子买大量参考资料,每天询问考试怎么样、排名第几等等。但正如Phierbaha所说:父母最大的错误就是站在他们自己的立场并介入他们孩子的自然发展。学生每天生活在高压之下,学习、考试、补习、成绩成了生活的全部,这样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做法,必然导致学生身心俱疲。 3 抑制中学化学课堂学习疲劳的教育对策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化学学习疲劳是教育系统的要素、结构和环境合力造成的。因此,缓解化学学习疲劳要立足于化学学习过程,重点在于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改造影响化学教学的环境因素,最终实现教育系统的最优化。 3.1 建设积极班级文化,激发化学学习兴趣 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它能使学生心情愉快,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有利于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6],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突出学科特色。可以在教室角落里设置小型化学展览馆,展示一些分子模型、化学仪器、化学趣味读物、优秀作业等;开展专题交流会,鼓励学生进行化学见解和学习方法的交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化工厂、收集不同种类的电池、生活中的化学实验等;积极宣传化学的人文性,包括化学史料、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让学生理解化学使生活更美好。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魅力的学科,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把化学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中而不只是停留在冰冷的试卷上,让学生怀着新奇、愉悦的心情去主动求知,让学生爱上化学学习。 3.2 切实立足科学素养,降低学习认知负荷 根据信息加工过程中施加在认知系统的认知负荷方式不同,CLT提出三种不同的认知负荷类型: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内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与相关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内容本身引起的,其高低主要取决于内容的复杂程度;外在认知负荷主要由信息的呈现方式决定;相关认知负荷是指在新的图式建构或图式自动化的过程中占用的认知资源。因此,降低化学学习认知负荷要从弱化化学知识的复杂程度、知识呈现方式多样化、深化化学本质的理解三个方面进行。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在化学教学中,教学观念要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设计有机融合、指向性强的三维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把握化学学科特点,强化实验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对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重要作用,改变知识灌输式教学,把教学重点从化学知识转移到科学方法的教学,围绕核心概念设计教学活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质的理解;改进作业设计,设计个性化、开放式的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所需时间、思考方向、参考与问询的深度与广度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可能性和选择性都能够较好体现。基于科学素养的化学教学致力于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以学生的已有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为教学起点,精选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组织教学活动,注重探究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以期达到学生对化学本质的理解,这是与降低认知负荷的研究相一致的。 3.3 重组化学学习内容,降低学习内容难度 化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拥有的化学知识结构,是学生对化学世界的观念和内容的组织。化学学习困难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缺陷是导致化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从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出发,将知识的逻辑顺序加以适当的调整、改造、重组,从而降低化学知识的难度。化学学习内容的重组要围绕着化学基本观念和核心概念进行。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7]。核心概念之间、核心概念与学生原有概念及非核心概念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这使得核心概念成为概念体系和知识框架的中心。围绕核心概念的知识组织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组织,围绕核心概念的学习内容重组有利于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最终把握住化学学科的结构,从而有效降低化学学习内容难度。另外化学教师要加强记忆方法的指导,根据记忆规律和学科特点构建一套有序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记忆系统化、有序化知识[8]。 3.4 突出学生问题意识,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从哲学认识论的实践活动观点来看,教学系统的主体是人,人作为主体,他必须有意识对象,他与意识对象的相互作用中必定生成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意识的触动而显现主体性的功能特征[9]。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催化剂”,在问题和问题解决中活化课堂教学。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首创的PBL教学模式对化学课堂教学很有借鉴意义, PBL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既是学习的起源,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又是掌握知识的手段。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以问题形式呈现教学任务,采取多样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为学生参与问题解决创造机会,而且要使全体学生参与;任务设置要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注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避免使基础差的学生感到任务太难而产生挫折感,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因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教学评价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诊断和改进,弱化考试竞争,鼓励学生自我超越。通过基于问题的教学,提高化学教学实效,让每个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化学。 3.5 培养良好学习品质,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学习品质在学科教学中反映出来的是关于学习的素质,它是比知识、能力更具价值的范畴。教学,从现实意义上说就是培塑学力,而学习品质则是学力的核心[10]。学生主动探寻化学本质的好奇心、欣赏化学让生活更美好理念的态度、高效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自觉监控化学学习过程的元认知等是高效化学学习的重要支撑。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尤其是高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学习品质中促成知识学习和能力获得的两大支撑,是解决“会学”和“能学”问题的钥匙。化学学习要注重围着核心概念建构知识体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研究物质的经典模式,按照物质的组成、化学式、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用途、制备的线索有序进行;化学用语学习要抓住宏观——符号——微观三重表征的实质;化学理论学习要注重其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化学规律学习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对跳出规律的特例要重点记忆;化学实验学习要注重实验对化学原理的验证和解释等等。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独立、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自觉监控反思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做笔记,认真完成作业,有效地寻求帮助、主动使用错题本等都让学生更加轻松、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另外,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抗压训练和归因指导,以增强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耐受力。 3.6 学校带动家庭减压,建立联动互助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家庭教育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紧密结合。特别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11]”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教育的天然优势,但是家长的教育热情需要学校加以引导,形成教育合力,形成良性联动互助机制,才能切实做到减负增效,让孩子心情愉悦地学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化学教师要发挥联动机制的中枢作用,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及时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一些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高效的化学学习方法、化学科普书籍等等,以便于家长和学生正确地沟通。例如,美国化学家R.步里斯罗的《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俄国科学家尼查耶夫的《化学的魔力》、英国化学家J. R.柏廷顿的《化学简史》、英国科普作家罗伯特·温斯顿的《这就是元素:有趣的化学》等等,这些经典之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化学知识和化学体系,是值得学生、家长和化学教师仔细阅读的好书。同时,家长可以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化学有关的问题等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从而因材施教。 过度学习疲劳是教育畸变的结果,化学教学应切实立足科学素养,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地心情学习有趣的化学,让教育回归“人的灵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赵立影,吴庆麟.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复杂学习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0,(4):44~48. [2]卢姗姗,毕华林.中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知识类型及认知分析[J].化学教育,2013,(6):7~9. [3]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及其认知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117~123. [4]李秀红,王运丽.外语课堂学习疲劳成因以及教学干预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1):114~117. [5] Washington State(2005). Early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Benchmarks [R/OL]. http://www.k12.wa.us/EarlyLearning/Benchmarks.aspx, 2006-6-25. [6]海国华.积极建设班级文化建构学生精神家园[J].中国教育学刊,2008,(8):25~27. [7][美]埃里克森著.兰英译.概念为本的课程和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54. [8]王后雄.论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及其成因[J].化学教育,2003,(11):7~11. [9]朱德全.教学系统对话机制的生成与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2006,(10):68~72. [10]张蕾.铸塑学习品质——英语教学的愿景再定义[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2):39~41. [11]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R/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