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朱熹的德育原则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
范文 | 冯红 张旺颖 摘要:南宋时期,国内社会政治不稳定,社会伦理纲常遭到了严重破坏。所以,士大夫和学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将伦理道德重构,使道德价值得以实现。朱熹独特的德育思想为唤醒当时人民的道德意识、重建社会伦理道德有重大贡献,所以研究朱熹的德育“五原则”对当今高校道德教育的推进与提升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朱熹;德育思想;当代启示 一、朱熹德育原则的产生背景 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族矛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社会关系的改变加剧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均田制的废止,导致土地私有制的性质得到增强,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许多庶族地主登上了政治舞台,导致地主阶级内部各个阶层力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颇多有识之士为当时社会长期贫困衰弱、道德伦理观念丧失、风气败坏的境况而深深担忧。为挽救当时的社会形势,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德育理论,并开展相应的道德教育活动。他们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活动来引发道德理论新学潮,通过借助重建德育理论来维护和巩固统治秩序,培养出符合德育要求的新型优质人才,以此帮助国家扭转积弱、积贫的内外困境。其次,民族矛盾也是使得宋王朝日渐衰弱的重要因素。自北宋建国起,民族战争就开始不断上演。战争不仅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更加加剧了民族矛盾,封建统治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二、朱熹道德教育的思想基础 (一)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家庭基础 朱熹的父亲朱松是个“只读书但不求生”的学者。他在事业上失意,一生仕途坎坷,晚年沉迷于佛经和道教,以此寻得安慰与解脱。在对朱熹的教导中,他充分融合了二程的学术思想。在朱熹十一岁时,父亲对他进行了更加严格的家庭教育,他用儒家的孝悌忠信、道德学识等对朱熹进行启发和教导。朱熹在父亲的影响下,受到理学教育和经学启蒙,并深受佛教影响。朱熹的父亲在去世前,将他托付于崇安五夫里奉祠家居的刘子羽。他的父亲又致信于三位崇安道学之友,将育子之望寄托于三位好友。朱熹继而得到李侗的长时间教导,学习到更多知识,在此阶段,朱熹法帖临摹、苦读经书。老师们廉洁自守、不染世俗的优良品性深深感染着朱熹,使其逐渐形成了清高淡泊、终身以著书为乐的处世性格。 (二)先秦儒家的优良德育传统 道德教育在中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但道德教育实践在原始社会末期阶级社会出现之前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状态。阶级社会的德育思想萌芽时期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阶级出现后,在那时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德育的社会作用,并逐渐承认德育对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西周时期,德育思想系统已经初步形成。在这时期,周公是德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周代后德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进行大革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被逐渐认同。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思想流派出现。其中,儒家德育思想尤为突出。孔子的教育包括三个部分: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训练。其中,道德素质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朱熹把孔子思想中的“仁”作为德育的最高境界。孟子提出了“人性善”的自然道德理论,并提出了“明人伦”的道德教育目的和内容。孟子为了达成“明人伦”的德育追求,明确提出了“仁、义、礼、智”的教化思想。孟子的性善论也给予朱熹深深的启迪,他将仁义、道德看作人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外界的“生硬添加”。 汉武帝“独尊儒学”之后,儒家道德教育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深刻的渗透效应。因此,朱熹德育思想是在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影响之下不断吸取先进的德育思想与优良德育传统,并升华了道德主体理论中发展和完善的。 (三)北宋理学先驱的影响 朱熹德育思想的充分发展得益于充分吸收周敦颐、二程、张载等理学先驱的思想精华。周敦颐后来被称为理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太极图论》和《通书》等也对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张载是北宋中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与朱熹有着相似的人生阅历,其思想也大多被朱熹认同与接纳。朱熹继承了张载的人性理论,这对解决儒家人性理论中的善恶冲突提供了一条有用的路径。朱熹道德教育思想也吸收了二程学说的思想精华,这可以从朱熹对他们的赞扬和对其作品的热情编撰中得到证实。在吸取了北宋理学先驱德育思想的基础上,他的的理学德育思想不断成熟并形成自己的体系。朱熹德育思想对封建社会后期德育思想和德育实践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四)南宋湖湘学派的吸收和借鉴 朱熹的理学心性论来源于胡宏的“性体心用”说。胡宏是湖南湖湘学的奠基人,而张栻是胡宏最满意的弟子,也是继胡宏之后湖湘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張栻二人有着相仿的年龄,又有极为相似的人生阅历,二人在学术上互相探讨、互相赞赏,从而成为了非常深厚的学术友人,他们彼此之间非常熟悉与了解。二者的交流多采用书信形式,在这些书信中朱熹表达了对《中庸》已发、未发之义的理解。庚寅期间,朱熹对胡宏的代表著作《知言》的内容表示有疑问,从这一疑问开始,朱熹也通过不断研究使得“心统性情”为中心的心性说正式确立。这些思想都使他的德育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朱熹德育思想原则 (一)德与智相结合 针对当时境况,学校不仅要将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学识教育中,也应密切关注学生道德修为的完善,真正做到“立学教人”。不仅如此,朱熹还认为只有在良好道德修养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发挥学识的内在功能,若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则会使教育的效果逐渐偏离正确方向。朱熹德与智相结合的原则与我们今天认可的综合素质教育是相契合的,对教育者提升素质教育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有德而无知识,是脆弱的;有知识而无德,是危险的。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必须坚持德智双全的教学宗旨,把德育作为第一原则,在德育智育的共同促进下,使学生真正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品德兼优的高质量人才。 (二)知与行相结合 朱熹认为,道德品质主要体现于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所以,学校在道德教育中既要指导学生“认知”,即对道德有正确的认识,又要使学生在认知指导的基础上积极地“践行”。在知行观中,他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教育认知与道德教育行为的关系,认为认知与行为两者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即道德教育认知必须指导道德行为的逐步转化,把正确的道德思想外化为符合道德标准的实际行动,再通过不断的实际行动促进道德认知的凝练与升华。这也在另一个层面上说明了,学生应在道德修养上做到知行一致,知行并进,避免知与行相互脱节的不良影响。总的来说,这一原则对当时及以后的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起到了理论借鉴作用,在当今时代它仍然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三)立志与践行相结合 朱熹在德育思想上吸收了孔子的“立志”与“力行”二者并举的理论观点,提出了“高处着眼”与“细节入手”相结合的德育原则。首先,他认为立志的高低在一个人一生中事业和学业的成功与否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认同立志对于人的重要性。在德育过程中朱熹强调学生要树立和坚持远大的理想,他认为学者应首先确立一个高远的志向,有了高远的志向,就可以向着心中理想信念不断地前行与追求。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没有高远志向,他将“一事无成”。其次,朱熹要求学生不仅应树立远大理想与志向,还应该为了高远目标而付诸实践,从小事做起,从点滴积累做起,踏实进取,向着理想的彼岸不断前进,而不是空谈高远理想,不是只有雄心勃勃。这一德育目标对于推进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人生态度具有积极意义。 (四)引导与约束相结合 朱熹认为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不仅要坚持积极的正面引导和说服教育,还要制定必要的、合理的规章制度,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约束。积极的正面引导是耐心的劝导,教师需要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调动学生内部情感,以“明事理”使学生感到满意和信服,从而使学生把规则和道德作为言行的指导,自觉践行相关规范,而不是强迫地接受他人的控制与限制。但坚持积极的正面引导不代表可以不谈及规章制度,相反,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是学生道德习惯养成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朱熹认为学生长期在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熏陶下会逐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为此,朱熹专门为教育学生编写与制定了涉及到待人接物等诸多方面的相关道德规范,以此作为道德行为标杆。 (五)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结合 在朱熹看来,虽然每个教育阶段的道德标准和要求是不同并相对独立的,但不同的阶段是相互融合、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连续的、有凝聚力的集合,而达到“明人伦”的德育根本目标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各个学习阶段所构成的教育整体的积极作用。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是基于此,从而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在儿童教育(8岁以下)阶段即童蒙阶段,道德教育主要是阐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事项等。在第二阶段,在小学阶段(8~15岁),学生应该学习更高层次的伦理道德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第三个阶段是大学阶段(15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学生应学习事情的“真相”,学习做一个绅士、兄弟和父亲。前两个教育阶段是基础环节,而大学阶段是对先前教育阶段的道德思想的深入与升华,经过以上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才可以逐步达到道德修养的质的飞跃。 四、朱熹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倡导知行相统一,加强道德行为培养 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当前,我国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具体表现为从小学到大学,受教育者接受各种层次水平的思想品德课程。但学校却很少关注学生“行动”的塑造与养成,品行是培养出来的,不是“谈”出来的,学生知道正确的道德品德判定标准,但是不一定有与之相应的行为。学生只有言行一致,无论周围环境发生何种改变都能表现出符合要求的道德行为,才能说明其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初步养成。 (二)注重自律与他律相统一,重视正面引导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下,我国德育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个性和自我思考意识也有了显著提高,但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仍多用强制性的灌输和压力迫使学生遵守行为准则。只有灌输观念和执行禁令的德育水平显然已经不足够,发展更加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势在必行。首先,学校应该根据当地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其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不仅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规有矩,更要注重学生自身自律的不断发展,形成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发展。 (三)提倡志高与践行相结合,强调从细微处积累 朱熹主张,学生的道德理想应该是成圣成贤。朱熹不仅明确了德育的方向,而且强调德育应从细节入手,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目标,理想人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扎实的基础道德教育和日常文明行为的培养入手,在多方面的不断积累中形成良好的品德。而这种量化的培养方法需要教师细心的揣度,才能达到最终的质的突破,使学生形成社会所期望的理想人格。 (四)重德育的阶段性,关注受教育者的差异性 朱熹认为应注意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这一观点启示我们,思想道德教育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并可以分为教育过程的不同階段,教育者应该在其共同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在明确阶段教育重点任务的基础上,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问题。如果教育者忽视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不采取针对性的个体教育,而是单纯地使用集体教育方式,就不会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五、结论 综上所述,朱熹德育思想是儒家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的德育原则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值得高校德育工作者借鉴。但由于时代不同所带来的思想差异,高校应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角度认真解读朱熹德育思想,用优秀思想指导德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发挥朱熹德育思想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傅文玉,王欢.论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100—101. [2]庄梅兰.朱熹知行统一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2—85. [3]涂爱荣.试论朱熹德育方法中的五个“相结合”原则[J].道德与文明,2006,(2):28—30. [4]刘佩芝.朱熹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6. 编辑∕李梦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