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学科背景差异下高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
范文 | 摘要:我国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引发高等学校招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高等学校教师应针对学科背景差异和不同学科背景学生需求,积极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升“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学科背景差异;原理;教学模式;探析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多数高校开设文理兼收专业,这对“原理”课程教学提出新的挑战。本文通过探索学科背景差异下“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原理”课程教学质量和有效性,进而更好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由“是什么”向“为什么”转变,激发高校大学生学习“原理”课程的动力和兴趣。 一、面临的问题 (一)学科背景差异下的知识构成不同 我国高中阶段实行文理分科教育,过早实行文理分科会导致文理学科学生知识背景和知识储备量差异明显。在讲授“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时,通过理论讲授和列举事例,文科生往往比较容易理解课本内容,并且能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但是理科生多数只能理解课本所授知识,如何进一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成为一大难题。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之一,高中讲授的哲学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本科学习阶段最重要的就“怎么办”,也就是如何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如何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如果不联系实际,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讲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时,大部分文科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能够理解为什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以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矛盾,而部分理科学生则只能理解知识表面意思,对于应该如何做则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当大多数文科生明白“如何做”的时候,部分理科学生则仅仅知道“是什么”。文理科学生知识构成差异和基础参差不齐对于“原理”课程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学时和教学内容存在矛盾 现阶段我国高校“原理”课程采取“4+2”学时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庞大的“原理”课程知识体系是一个巨大挑战,对高校教师“原理”课程的讲授提出一大难题。如何权衡学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学科背景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在学时较少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讲授“原理”课程,如何把握好重难点学时分配,如何兼顾到学科背景不同学生的接受度是高校“原理”课教师亟须探索的课题。在讲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时,相同的知识点,对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文科生容易接受的对于理科生则可能大相径庭。如何权衡文理科学生的理解点,如果做到既满足文科学生又让理科学生能够理解所讲授的知识点,如何更好地分配教学学时和教学内容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文理科生理解力和重难点间的矛盾,成为“原理”课程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模式的探析 (一)分层教学和分层辅导相结合 文理科学生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构成不同,“原理”课程应因课制宜,采取分层教学和分层辅导相结合,达到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原理”课程教师应充分了解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把握班级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建立“原理”课程学习小组。分组应文理结合,兼顾学生意愿,考虑多方面因素,营造互帮互助的学习气氛,增强小组凝聚力。其次,根据分组情况,制定小组学习目标。“原理”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应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差异制定阶段学习目标,第一步为学原理,小組内文理科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学习教师所授知识点,把理论知识学扎实、学到位。第二步为学以致用。用学习到的原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十分钟进行PPT展示,通过课前十分钟让学生展示学原理、用原理,议热点的成果。这样既让学生学以致用,又可以调动小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步为检验小组学习情况,制定激励措施。教师应随机抽取小组内不同的文理科学生进行检验,看其是否掌握所学原理内容。检验内容为练习题和热点问题相结合,如果抽查到的理科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则小组平时积分翻倍。这样可以形成一种文科帮助理科,共同学习进步的机制。第三,面向全体,统筹兼顾。文理科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让“原理”课程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面向全体,因生施教。对于理科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课下辅导答疑的方式进行辅导。课外辅导答疑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它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文理科生理解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利用课下应进行详细的讲解。对于班级教学,应定期收集学生困惑的问题,共性问题在课堂统一解答,个性问题单独辅导,真正做到分层教学和分类辅导相结合。 (二)注重教材,以本为主 教材是学生吸取营养最好的养料来源,脱离教材天马行空的讲解对于高校“原理”课程不可取。针对学科背景差异和“原理”课程基础性作用,应引导学生注重教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时间段。首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的学习意识。“原理”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仅仅上课倾听教师讲授,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针对此种情况,“原理”课程教师在课前应该强调预习课文的重要性,运用新媒体手段给学生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预习作业,并且运用激励方法调动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的积极性和理解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原理”课程教师应重点强调“原理”课程知识框架的重要性,督促学生注意章节之间的连贯性,在每章开始之前,要求学生动手写出本章的逻辑框架,使学生养成理性学习、理性预习和理性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应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来保证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教师对课上抢答到课前布置问题的学生进行加分奖励,没有抢答到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作业交给教师,也有相应的奖励。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课前预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了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互动作用,“原理”课程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如何做”的环节。让学生在理解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用身边发生的实际事例或者用国家大政方针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课后反思,回归课本。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应以谈话、聊天和布置课程作业等形式关注学生课后思想状况,把握学生学习“原理”课程的最新动态,掌握学生知识的薄弱点,做到后期复习和总结的持续性。 (三)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要转变教育教学传统理念,在教与学上努力进行改革。大力推动课堂革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的利用,探索更加有效的在线课程与应用模式,积极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推动“原理”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因课因时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原理”课程教师应充分使用结合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出“原理”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原理”课程的教与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探索学科背景差异下“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性有着积极意义。“原理”课程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角度去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倾听不同学科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增强不同学科学生学习“原理”课程的兴趣和动力,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模式、遵循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不同学科学生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黄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66-69. [2]齐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C 建设刍议[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5):40-41. 编辑/宋宇作者简介:李巨存(1988-),男,河南西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