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学化学关于“文化内容”的思考、挖掘和课堂实践
范文





摘要:梳理了中学化学在“文化内容”教育中的窘境;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提出了“文化内容”的概念及其教育价值;例举了“文化内容”素材挖掘的部分成果,总结了工作环节;结合教学实践谈了针对“文化内容”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
关键词:文化内容;素材挖掘;教学设计;课堂实践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1–0025–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是主要的自然科学之一,它有完备的独立的知识体系,同时是一种人为的研究活动,并随着人类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由此看来,化学属于文化的范畴,其本身具备文化的特征。化学又是一门独立的文化,我们称之为化学文化[1]。
关于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笔者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中学化学应努力体现统筹知识、方法和观念三个层面的内容设计和课堂教学,并开展了案例总结[2]。
但后续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学素材中蕴含的教育内容,尚不能归于上述学科内容,但对学生的发展仍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例如,生态观念、科技意识、人文观念、经济效益、社会责任、文化习俗等等。最近,笔者对高一、高二的化学教材做了初步梳理和统计,这样的素材多达127处[3]。当然,有些教育内容已经在落实,比如“两纲”精神、思维逻辑;但有些教育内容还未被关注或重视,例如:经济效益、人文观念、文化习俗等等。
现实的教育效果也不令人满意。有些成为公开课的装饰点缀,即所谓教学“亮点”;有些成为日常课堂的随意发挥,实为可有可无;有些成为主观臆断的牵强解释,存在误导风险。
究其原因,至少有三点:第一,没有系统了解承载这些教育内容的素材,造成备课时资源空缺,无可参考。第二,没有对这些教育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理解,造成课堂上不敢随意展开,担心出错。第三,欠缺学科育人的思想意识和教学策略,认为学科教学的目标达成与以上教育内容没有多大关系,反而会浪费时间;实际上也不知道怎样做。
为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些散落在教材、教案中的教学素材及教育内容进行研究、梳理,并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的策略。为了顺应和衔接前期研究,笔者拟把上述具有育人价值的教育内容归于学科教学中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文化内容”是中学化学学科内容的重要组成,是化学学科实施学科育人的重要载体;研究和落实“文化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科育人的又一重要途径。
1 关于“文化内容”的初步思考
1.1 “文化”的概念和功能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4]。从上述概念中可以看出,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因素在相关领域均有涉及,特别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更有体现的宽度和深度。
笔者认为,文化具有塑造个人人格、规范团队行为和影响社会导向的作用[5],因而梳理出学校教育、特别是学科教育中有价值的文化因素并实施课堂,对于当下的课程改革和育人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实践的价值。
1.2 化学学科中的“文化内容”及其教育价值
作为化学教师,只有了解化学学科中的“文化内容”,才可能去实践文化育人,从而为学科育人工作添砖加瓦。
根据“文化”的概念,立足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科育人的要求,笔者对化学学科中的“文化内容”提出如下观点:“文化内容”是指除知识内容、方法内容、学科思想(观念)之外[6],蕴含于化学教学素材中的具有育人价值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或审美情趣。
本研究中,判定、选取“文化内容”教学素材的依据是:一个内容前提,一个作用核心,三个价值取向。一个内容前提是,不重复于前期研究的成果——知识内容、方法内容、学科思想(观念)。其中,它和学科思想(观念)的差异在于,前者是由支撑学科教学的教育素材衍生的、外在的、发展的教育内容;而后者是由学科的本体属性决定的、内在的、本质的教育内容(例如化学物质观、化学元素观、物质微粒观、化学反应观、化学能量观等)[7]。一个作用核心是,素材对落实教学目标,特别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持、促进或纽带作用。比如,上海“两纲”中的教育素材,是为培养爱国的志向服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哲学中的辩证思想是为发展聪颖的智慧服务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中的文化背景是为理解、掌握学科知识服务的(知识与技能)。三个价值取向是,有利于做人、有利于做事、有利于學习。
恰当的“文化内容”具有宝贵的育人价值。具体地说,化学学科中的“文化内容”可以体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育人价值。
第一,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例如,执着探索的精神、创新改革的精神、求实求真的精神;等等。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例如,科学技术要为人类文明进步服务;人要活得有尊严、有价值。为了研究方便,这方面的教育价值归属于第1类:“科学与人文”。
第二,培育民族精神和生命意识。化学学科中蕴含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珍爱生命、生存技巧、提高生命质量等“两纲“教育的素材。通过这样的“文化内容”的素材挖掘和课堂实施,可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会民族自强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方面的教育价值归属于第2类:“‘两纲教育”。
第三,发展逻辑思维和辩证思想。化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承载逻辑思维和辩证思想的教学素材,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极佳机会。涉及的思维方式有:对立统一规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质量守恒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事物的两面性;等等。这方面的教育价值归属于第3类:“思维逻辑”。
第四,树立资源意识和环保观念。资源问题、环保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学校教育面临的热点问题。化学教材中可以挖掘出很多涉及这方面的教学素材,从而为学科育人中的节能教育、环保教育提供支持。例如,石油的加工、煤的利用、天然气的开发;清洁能源的开发等等。这方面的教育价值归属于第4类:“资源与环保”。
第五,培养其他的先进文化观念。除了以上4种育人价值之外,化学学科中有价值的“文化内容”还包括:文化习俗、经济观念、系统方法、科技意识、创新思想、安全意识、防灾意识、商品的使用价值等等。各观念的相应素材尽管不多,但聚集起来总量不少,教育能量不可忽视。这方面的教育价值归属于第5类:“其他文化观念”。
2 化學学科中基于“文化内容”的素材挖掘及育人价值定位
完整的基于“文化内容”的教学素材,应该包括原始的教材内容、收集加工的教学资源和课堂实施的教育评论(后文中的“教学素材”有时亦指其中的一个或若干要素)。为了有效地实践“文化内容”,笔者对上教版高一、高二的化学教材进行了重新研读,对全程的教学设计及相关材料进行了再次审视,对蕴含“文化内容”的教学素材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教育价值的初步定位,为“文化内容”的课堂实施做好准备。

研究结果:第1类教学素材(科学与人文)共16条;第2类教学素材(“两纲”教育)共18条;第3类教学素材(思维逻辑)共35条;第4类教学素材(资源与环保)共12条;第5类教学素材(其他文化观念)共46条。总计127条教学素材,每章平均约10条,每节约2~3条。表1是笔者研发的“第二章 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之“文化内容”教学素材的结果汇总及育人价值定位。
从表格中不难看出,承载“文化内容”的教学素材大多伴生(或植根)于教材内容中的。有的比较显性,浮于字里行间或图表之中,一目了然;有的相对隐性,需要通过挖掘之后才能找到其痕迹;部分教学素材,在教学内容中无法找到,根据需要外来补充。研发基于“文化内容”的教学素材,主要做好“四项”工作:

第二,抓住线索,顺藤摸瓜,挖掘“文化内容”的教学资源。例如,在上述“氢弹、原子弹”素材线索的引导下,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找到二战中美国使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的背景资料: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8时15分,美军一架B-29轰炸机飞临日本广岛市区上空,投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核武器用于实战。这样的背景资料就是教学资源了。
第三,研究、分类教学资源,定位“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在完成素材线索、教学资源的梳理、挖掘之后,需要对教学资源背后的教育价值(即:“文化内容”的育人价值)进行分析、定位,以建立学科育人的目标预期。对教学资源的分类,依照“文化内容”的五个教育价值展开,用关键词表示,利用表格进行汇总。第一类,科学与人文;第二类,“两纲”教育;第三类,思维逻辑;第四类,资源与环保;第五类,其他文化观念。
第四,精炼资源、增加评论,生成“文化内容”的操作载体。各类媒体收集到的教学资源,要成为课堂运用的实践载体,还需要完成两项工作。其一,精炼资源文本。因为课堂时间非常有限,不能把一个冗长、繁琐的教学资源直接呈现于课堂,一是浪费时间,二是效果不好。为此,必须要精炼文本,使之在视觉和阅读效果上力求达到最佳。其二,增加教育评论。因为教学资源大多是一个事实材料,而不具有直接的教育观点。没有教育观点,育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育的目标也就很难达到,甚至南辕北辙。例如,表1中的教学资源及其教育评论(即:操作载体),可以直接付诸课堂,实践“文化内容”的育人价值。
3 化学学科中基于“文化内容”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片断
化学学科中“文化内容”的教学素材,从其文本特点和实施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显性素材。这种素材可以在教材中直接找到,而且指向的“文化内容”显而易见。例如,化学史话:近代著名实业家——吴蕴初先生(见表1编号2),“文化内容”就是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类,隐性素材。这类教学素材在教材中也能找到,但指向的“文化内容”不够直接、清晰,需要进一步挖掘。例如,教学素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向英法联军施放氯气,造成2万多人伤亡”(见表1编号4)。该素材中的“文化内容”,如果指向针对氯气有毒的“生命教育”,似乎有点浅显或牵强,教育效果也不够深刻;如果指向一种“人文精神”,即:“氯气可以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服务,也可以成为杀人的恶魔,关键在于使用的人”。那么,这样的价值定位就更加合理或具有教育意义。
第三类,外来素材。这类素材在教材中找不到,需要外来补充,其“文化内容”需要斟酌。外来素材,有时补充在概念的学习中,有时出现在习题的情境中。例如,教学素材“工业提取溴选取氯气作氧化剂,而不选浓硫酸、高锰酸钾或双氧水”(见表1编号8),这样的素材书上是找不到的,但思考题中却出现了(用表格呈现各种原料价格)。此时,用“经济效益”的“文化内容”来教育学生,可以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
针对以上三类素材,我们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上采取如下的策略:
3.1 针对显性素材:紧跟目标,同步预设,点到为止
因为显性素材指向的“文化内容”显而易见,我们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紧跟目标,同步预设”的做法,即:思想上将教学素材蕴含的“文化内容”和教材内容预设的教学目标(主要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一致;同时,将“文化内容”的落实契机预设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与教学内容的落实、推进实现同步。
显性素材落实到课堂,我们采取“点到为止”的策略。即:将教学目标升华到具体的“文化内容”,用简短的行为或环节点击到“文化内容”的本质。下面是针对显性素材“近代著名实业家吴蕴初先生”的课堂实录(文化内容:爱国主义)。
[投影]吴蕴初先生的照片及介绍(近代著名实业家吴蕴初先生)。
[教师]“味精大王”吴蕴初先生于1929年在上海创建了天原电化厂(后改名为“天原化工厂”)。中国最早的氯碱工业从此矗立在苏州河畔。他为振兴民族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生](露出敬仰的神情,边点头,边轻輕发出赞扬声)真了不起啊!
3.2 针对隐性素材:慎定内容,精简梳理,巧妙引导
因为隐性素材指向的“文化内容”不够直接、清晰,需要首先认真思考、谨慎定位。定位方法是:内容匹配,效果最佳。内容匹配是基础、前提,是首先要满足的要求;效果最佳是遴选、是追求,是尽力要实现的目标。在内容定位之后,要对教学素材(教学资源、教育评论)进行精简梳理,形成操作载体。
隐性素材落实到课堂,我们采取“巧妙引导”的策略。即:用梳理好的操作载体和肢体语言,将蕴含于教学素材之中的“文化内容”进行诠释、点化,促进学生的认知感悟和情感体验。认知感悟,说的是理解;情感体验,说的是效果。下面是针对隐性素材“氯气作为杀人工具”的课堂实录(文化内容:人文精神)。
[教师](带着严肃的表情)同学们,氯气可以为人类服务,但同样可以毁灭人类。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德军曾向英法联军施放氯气,造成2万多人伤亡。
[学生](表情凝重,发生轻轻的感叹声)好残酷哦。
[教师]氯气本来是一个科技成果,可以造福人类。但是当它到了法西斯手里,那就是一个杀人恶魔。所以,做一个有正义感、有良知、有爱心的人,比掌握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更重要。
[学生](有的点头示意,表示赞同;有的眼睛发光,在思考什么;更多的学生轻轻发出声音)对的,是的。
3.3 针对外来素材:紧贴生活,精心裁剪,合理定位
外来素材是根据教学需要而补充的材料,选择的自由度大,属于锦上添花或深化感悟的素材。外来素材,一般要求学生比较熟悉,而其本身常常篇幅较大或信息冗长。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的策略是“紧贴生活,精心裁剪”,即:选取紧贴学生生活的素材,同时对其精心裁剪,保留其最核心和最有价值部分。在此基础上,对其“文化内容”进行合理定位。下面是针对外来素材“工业上从海水中提取溴选取氯气作氧化剂”的课堂实录(文化内容:综合效益)。
[投影]

[教师]同学们,工业上提取溴可选用以上氧化剂。如果你是厂长,会选用哪种材料?
[学生]当然选用氯气,因为价格便宜得多。
[教师]看来,企业的发展不仅要优化生产工艺,确保产品质量,而且要考虑生产成本。
[学生](频频点头示意,发出声音)必须的。
[教师](更进一步提问)那么,是不是企业只需要考虑经济效益就够了呢?
[学生](小声议论)那还需要考虑什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对环境不能造成污染,至少要采取环保措施。
[教师](点头并露出赞许的眼光)同学们,我建议大家为这位同学鼓掌。那么,如果从环保角度考虑,选择哪个氧化剂更好呢?
[学生](齐声回答)双氧水。它是绿色氧化剂。
[教师](满怀深情)当前国家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或许将来有一天,双氧水真的会成为我们溴工业氧化剂的最佳选择。
总之,“文化内容”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并为落实学科育人工作、提升课堂教育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在以后工作中,笔者还将继续围绕这一话题开展研究,以促进“文化内容”在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中的和谐融合,推动化学学科为培养实现“中国梦”的一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付勇,房寿高,吴星.简析化学文化与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2006,(6):12.
[2][6]毛东海.统筹知识、方法和观念三层面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16,(3):49~53.
[3]姚子鹏.高级中学化学课本(试用本)[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4:3~4.
[5]王道荣.文化心理学视野下的国民人格教育[J].文教资料,2008,(32):63.
[7]吴俊明.化学课程中的科学观念教育——关于科学观念和科学观念教育的思考之二[J].化学教学,2014,(5):3~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10:26